孟加拉国是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别市场,也是中铁二院多年耕耘、滚动开发的海外市场。2011年,中铁二院土建三院承建了孟加拉国栋吉至派罗布·巴扎尔铁路增建二线项目,这是孟加拉国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铁路改造工程,也是中企在孟承建的第一条铁路。
十多年过去,早已正式开通运营的栋派铁路,不仅大幅改善了孟加拉国的交通状况,加快了铁路沿线旅游业发展,更是托起了孟加拉国发展的新梦想。一代代中铁二院青年在这里磨砺成长、勤耕不辍,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团队,便是从中淬炼出的一支高铁筑梦队。
在孟加拉国的“筑梦青年”
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位于孟加拉国中西部地区,是“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将连通孟加拉国东西部铁路网络,直接受益人口约7200 万,直接拉动孟加拉国经济增长1.5%,被誉为孟加拉国人民心中的“梦想之路”。
项目团队由25名常驻现场的中方员工、12名孟籍员工,以及国内外专家顾问团队组成,平均年龄不到30岁,涵盖了测量、地勘、工经、线、站、路、桥、轨道、建筑、水工等专业。
自2018年开工建设以来,这支青年团队接连克服了工期紧、任务重、人力资源紧张、社会环境复杂、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等诸多困难,全力以赴开展施工图设计和批复工作,超额完成了年度产值计划。团队斩获多项荣誉,涌现出“孟铁之星”“设计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设计标兵”60人次,连续被评为中铁二院“十佳青年突击队”“第九届先进集体”等称号。
2022年7月,孟加拉国铁路局发来感谢信,高度赞扬团队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生产经营齐头并进
在生产一线,这支青年团队细心专研、精益求精,始终以高质量设计为目标;在经营领域,他们脚踏实地、迎难而上,把提高服务质量、解决业主需求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项目执行期,项目设计、施工同时进场,多国规范混用,疫情席卷全球……面对困境,这支青年团队没有退缩,迅速理清工作思路,第一时间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及激励制度,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项目团队在抓设计的同时,还抓收款。为确保收款工作顺利推进,团队主动出击、专人盯守,累计收款7751.61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09亿元),圆满完成上级公司下达的任务。
团队还积极推动产品产业化业务在孟加拉国市场的布局,接连签订了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合同,累计合同额约1亿元。
同时,依托在建项目搞好二次经营开发,一方面抓好帕德玛变更设计索赔工作,力争形成新签合同;一方面积极配合股份公司区域总部,积极拓展孟加拉国公路市政等项目。
打好“技术牌”,把好质量关
团队还在降低工程成本、提高雇主及总包商满意度等方面做了大量技术工作。
项目团队通过多次实践,强化细节设计,说服业主首次在孟采用WGS-84工程独立坐标系统,解决雇主设计测量及征地错误问题;创新提出了线路平纵优化设计方案,节省工程投资约3000万美元,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首次引入水泥搅拌桩地基处理方式,解决了孟加拉国地势低洼、广泛分布不同深度的软土层问题。
此外,項目团队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主动与中国西南交通大学、孟加拉国达卡工程技术大学、BETS咨询团队等机构合作,依托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开展各类科研及软件开发项目,为孟加拉国铁路干线量身打造了集勘察、设计、施工、装备为一体的成套技术体系,受到各类表彰50余项,获得中国实用新型专利13项,发表各类科技论文15篇。项目部还通过主办、协办宽轨列车技术方案对接会等大型国际会议,向各国政府部门展示中国中铁雄厚的综合实力。
坚守海外的“铁路人”
“不在现场,很多工作就没法开展,工期紧张,我必须留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项目团队毅然选择逆行坚守。
为了保障项目生产需求,项目团队主要成员积极服从组织安排,疫情期间仍奔赴生产一线,平均连续在孟时间达207天。为了保障现场团队的安全,项目经理部积极按照防疫要求并结合孟加拉国国情,紧急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态化防控工作管理办法》,根据当地实时疫情状况动态调整疫情防控等级,公共区域每日消杀,全员定期核酸检测,开展了多场防疫讲座、防疫工作专题会等。
由于精心部署、提前谋划,帕德玛项目部是中铁二院及在孟大型企业中首个现场全员完成疫苗接种的海外项目部,为中国中铁防疫常态化部署大计的实施做好了表率。
在抗击疫情的同时,项目团队仍超额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解决了一大批长期制约项目进展的重难点技术难题,为旱季施工黄金期续工续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全面打赢“抗疫保产”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抗击疫情期间,项目团队中的12名员工荣获中国中铁孟铁项目经理部颁发的“抗疫保产先进个人”称号。为进一步巩固抗疫成果,有效利用旱季施工黄金期,2022年春节期间仍有25人留守项目部,继续坚守一线岗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危难险重更见勇毅担当。土建三院帕德玛项目团队的青年建设者们,跨越山海、不畏困苦,义无反顾地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担起了“中铁工程师”的光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