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鉴别诊断儿童脐息肉与脐肉芽肿的价值

2022-12-12 08:19吴伟章乐通信作者
医疗装备 2022年22期
关键词:窦道脐部肉芽肿

吴伟,章乐(通信作者)

无锡市儿童医院超声科 (江苏无锡 214023)

脐息肉与脐肉芽肿都是儿童常见的脐部病变,临床表现为儿童脐部肉红色结节,但二者的治疗方案完全不同。脐息肉又被称为脐茸,是由脐部肠黏膜组成的脐肠系膜管(Omphalomesenteric duct,OMD)残留物,因为有OMD残留物(如Meckel憩室、瘘管、窦道、OMD囊肿或闭塞性导管)的存在,临床通常建议予以手术切除。脐肉芽肿是由于脐环不完全上皮化和肉芽组织过度生长所致,一般通过硝酸银治疗[1-3]。因此,准确的鉴别诊断对二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高频超声是用于儿童脐部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技术。既往仅有个例报道描述了儿童脐息肉与脐肉芽肿的超声特征,未对二者的超声特征进行鉴别研究。本研究旨在比较儿童脐息肉与脐肉芽肿的高频超声特征的差异,以提高高频超声在鉴别诊断二者的临床运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无锡市儿童医院的病理数据库搜索2013年7月至2021年5月的完整病历报告,查找脐部肿物的确诊报告,共有儿童(0~12岁)脐部肿物病理223例,分别为49例OMD残留物(包括38例脐息肉)、52例脐肉芽肿、79例脐疝、14例表皮样囊肿、26例脐尿管残留物和3例血管瘤。

纳入标准:在术前接受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脐息肉或脐肉芽肿的患儿。最终有24例儿童脐息肉患儿(脐息肉组)和40例脐肉芽肿患儿(脐肉芽肿组)入选。本项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免除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包括Philips iU-22、Philips Elite、GE S8、西门子S2000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宽频线阵探头,探头频率9~15 MHz。方法:在扫查时,患儿取仰卧位,采用直接检查法对患儿脐部、腹腔及膀胱行全面扫查[4];注意采集和病灶密切相关的特征声像图;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观察病灶血流情况;由2名超声医师在未知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对每个患儿病灶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描述,最终对病灶超声特征达成共识。对病灶的超声特征进行如下评估:(1)病灶大小;(2)病灶深度(浅与深);(3)病灶性质(囊性、实性或囊实性);(4)内部回声(无回声、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5)病灶内血液供应情况(富血液供应或乏血液供应/无血液供应);(6)脐口下方窦道(存在或缺失)。其中,病灶大小记录的是长度、宽度和高度中的最大尺寸。病灶深度的判定标准:当病灶最浅的部分与脐部表皮相邻时,病灶的深度被归类为浅;而当病灶最浅的部分与脐部表皮不相邻时,病灶的深度被归类为深。病灶内部回声通过与邻近肌肉回声比较来确定。病灶内血液供应的判定标准[5]:富血液供应是指病灶内部及周边0.5 cm范围内,血流信号最多切面血管数目≥2支;乏血液供应/无血液供应是指病灶内部血流信号最多切面血管数目<2支。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脐息肉组中女11例,男13例;中位年龄为30个月(2~108个月);脐肉芽肿组中有女10例,男30例;中位年龄为1个月(0.6~3.0个月),两组年龄及性别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脐息肉组病灶大小4~16 mm,平均(11.6±7.3)mm,脐肉芽肿组病灶大小3~10 mm,平均(6.3±2.8)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息肉组的病灶深度、内部回声、病灶血液供应及脐口下方窦道等方面与脐肉芽肿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脐息肉超声声像图特征多表现为病灶深、高回声、乏血液供应/无血液供应、脐口下方窦道存在的实性肿块,见图1;脐肉芽肿超声声像图特征多表现为病灶浅、低回声、富血液供应肿块、脐口下方窦道缺失的实性肿块,见图2。

表1 脐息肉和脐肉芽肿的超声特征对比

注:A病灶深、高回声、脐口下方窦道存在的实性肿块;B病灶为乏血液供应;C病理图片中见肠黏膜上皮

注:A病灶浅、低回声、脐口下方窦道缺失的实性肿块;B病灶为富血液供应肿块;C病理图片中见丰富的血管结构、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结节状改变

3 讨论

脐部与胃肠道、泌尿道和脐血管的胚胎学发育有关[6]。常见的儿童脐部肿块包括脐息肉、脐肉芽肿、脐疝、脐尿管残留和良性软组织肿块(如表皮样囊肿、血管瘤和其他良性软组织肿瘤)。脐部疾病可由胚胎学过程失败引起。熟悉掌握新生儿脐部解剖学和胚胎学是识别和诊治脐部疾病的必要条件。随着妊娠第5~9周胎盘循环的增加,OMD通常会消退。然而,有1%~4%的婴儿保留了残留物,使OMD残留物的存在成为脐部最常见的先天性胃肠道异常[1]。脐息肉是因OMD残留物没能从肚脐处脱离,脐内侧韧带未闭塞,从而形成的质地比较韧的肿块[1-3]。当脐带残端从肚脐处脱落后,剩下的断茬会逐渐愈合,覆盖上皮肤,但在愈合的过程中,若受到刺激就会反应性的生长出肉芽组织,即为脐肉芽肿[7]。脐息肉和脐肉芽肿因发病年龄及发生部位互相重叠,很容易被混淆,在临床上常缺乏足够特异性。因此,能否以影像学检查提供鉴别依据,有着现实的临床价值。

超声作为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评价儿童脐部肿物的内部结构特征方面。肉芽肿组织形成是伤口愈合的正常阶段,代表内皮细胞的分裂和迁移,形成富含新生毛细血管的床[8]。这样的病理特征与本研究中脐肉芽肿组85%(34/40)的实性肿块为富血液供应的声像图特征一致,而多数(75%,18/24)的脐息肉则表现为乏血液供应/无血液供应,因为其病理主要是脐肠系管部分未完全闭合的残留肠黏膜组织。肿块在体表的位置也有助于脐息肉和脐肉芽肿的鉴别诊断。在本研究中,大部分脐肉芽肿紧贴皮肤,其超声特征表现为病灶深度浅(90%,36/40);70.8%(17/24)的脐息肉位置超声表现为病灶深度深。由于脐息肉的脐内侧韧带未闭塞,超声能观察到类似脐尿管的脐口下方窦道形成,本研究中62.5%(15/24)的脐息肉可以观察其超声特征,与脐肉芽肿存在统计学差异。本研究还发现,脐息肉患儿的年龄要大于脐肉芽肿患儿,且男童更好发脐肉芽肿。脐肉芽肿会分泌黏液,可利用硝酸银灼烧患处进行治疗[9]。而脐息肉一般不会有液体排出,需行手术切除治疗[10]。

本研究的不足在于:属于回顾性分析,病例数偏少,因为脐肉芽肿可利用硝酸银灼烧患处进行治疗,所以有些脐肉芽肿并无病理诊断。本研究仅采用高频超声获取各种超声特征,一些超声新技术(如弹性成像、超声造影)也许在鉴别脐息肉和脐肉芽肿中有着更重要无创诊断的临床价值,因此需在今后进行前瞻性研究。

总之,脐息肉的超声声像图多表现为病灶深、高回声、乏血液供应/无血液供应、脐口下方窦道存在的实性肿块,而脐肉芽肿的超声声像图多表现为病灶浅、低回声、富血液供应肿块、脐口下方窦道缺失的实性肿块。高频超声对于鉴别两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窦道脐部肉芽肿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理念在新生儿脐带护理中的应用及对脐带脱落的影响
基质金属蛋白酶对结核肉芽肿形成及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结核性窦道治疗中负压封闭引流置管方式的改良及护理
富血小板血浆凝胶联合新型敷料治疗慢性窦道的临床效果
多层螺旋CT诊断在以多发结节、肿块为特征的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中的意义
穿露脐装注意事项
雏鸡质量检查及孵化程序调整(1)
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临床病理分析
腹部手术后腹壁窦道形成原因及处理
慢性窦道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