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晴,王胜男,陈 媛,黄 曼
(攀枝花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松潘县气候类型多样,地域宽广,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人文资源都极为丰富,然而作为传统且偏远的农牧业大县,松潘县农业发展比较落后。近几年,松潘县依据乡村振兴战略,凭借“九黄线”的地理位置优势,不断发展区域内特色农业产业(花椒、中药材、贝母、高原蔬菜等),积极打造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将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带动山区贫困人口致富脱贫,但因交通闭塞、高原气候环境复杂、科技化农业发展基础差、缺少专业人才等原因,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中仍面临巨大挑战,还需要不断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深入研究发展策略。
在国外发达国家,特色农业很早便被探索,虽没有统一的概念,但研究者都是从区域资源优势、市场效益、产业的独特性等方面对特色农业进行界定[1]。我国特色农业的研究是在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被重视[2],随着不断深入发展,特色农业的内涵逐渐得到丰富。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特色农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先导,有目的地通过实施集约化、规模化的管理而形成的极具市场竞争力的独特的现代化农业。
戴文成[3]认为,随着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已成为一种趋势,既能促进区域产业生产,还可以缩小社会群众在收入分配和公共服务的差距,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江丽[4]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有各自的地域优势以及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是县域农业工业化、城镇化的助推器,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把握好特色农业生产,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综合实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牛勇为[5]认为,地区优势产业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前提,农业生产质量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
由于地理位置限制、土壤贫瘠、生产发展落后、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松潘县曾是四川省45 个深度贫困县之一[6]。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2019 年 4 月28 日,松潘县被宣布退出贫困县行列[7]。接下来的艰巨任务就是促进乡村振兴,突出区域特色,提高群众收入,彻底摆脱贫困,而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但是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松潘县对于特色农业的研究还十分匮乏,即使资源丰富,部分工作也取得了不错进展,对于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的解决办法还不够全面。
3.1.1 资源优势 松潘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在“九黄线”旅游的中心位置,是去若尔盖、九寨沟旅游的必经之地[8]。自然资源丰富多元,是岷江的发源地[9]、野生动植物的天堂,现有耕地 12 606.3 hm2、天然草原345 432.63 hm2。作为以藏、羌、回、汉为主的民族聚居地,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同时,松潘县对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大,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69.28%[10]。县内有著名的“人间瑶池”——黄龙,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松潘古城墙、毛尔盖会议会址,还有各种优质旅游景区,例如牟尼沟、奇峡沟等[11]。
3.1.2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一是成立合作社,推动花椒产业蓬勃发展。藏红花椒色泽红艳、产量丰厚、品质优异,是镇坪乡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12]。近年来,相关部门在镇坪乡成立了花椒种植合作社,以镇坪乡解放村藏红花椒现代产业园为核心,为村民免费提供花椒苗木,指导花椒种植技术。目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藏红花椒种植面积大,年产量超1 000 t,年产值高达1.4 亿元。
二是因地制宜,发展药材种植。白羊乡在不破坏资源的条件下将没有开发的荒山坡地摇身一变为药材种植区,三木药材种植面积达2 000 hm2,年销售量超40 万t。通过电商运营技术,三木药材产品走出大山。如今,三木药材已成为助农增收、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是大力发展高原蔬菜生产,占据大型市场。松潘县凭借自身地理位置的优势,发展莴苣、土豆等错季节蔬菜生产[13],蔬菜种植面积达2 201.1 hm2,产量达8.9 t,主要销往成都、重庆等大城市,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四是建设贝母示范园,促进标准化农业发展。2013 年,“松潘贝母”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4]。近年来,松潘县引入大公司在大姓乡云昌村建设瓦布贝母基地1 个,瓦布贝母种植面积超过了10 hm2。目前,在川主寺镇八十沟村建设暗紫贝母基地1 个,种植暗紫贝母6.67 hm2。由此一来,扩宽了农民的致富路。
五是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壮大产业振兴新业态。松潘县立足于旅游优势,打造十里回族风情小镇,改造民宿,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化农业体验园,拉动了周围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3.2.1 自然灾害频发 由于复杂的地形、海拔高度的悬殊,松潘县境内小气候类型多样并且突发性灾害气候活动频繁[15],基础设施投入大,但效益差。又因大多数是露地栽培,植物对极端天气的抵抗力弱,对作物特别是蔬菜的种植产生了较大影响,农民损失严重。
3.2.2 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松潘县地处偏远,虽然农业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大部分从业人员是小学文化程度,高素质人才紧缺。最主要的是农业从业人员出现老龄化现象,这使得一些新技术、新思想难以被接受。
3.2.3 技术缺乏系统性 受制于松潘县特殊的地势地貌特征,偏远乡村的农业生产难以实现机械化。又由于资金紧缺,政府对于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创新研发投入较小,设备、技术发展滞后,目前,种植环境调控以人工调控为主。
3.2.4 缺乏专业型人才 相关部门虽已多次开展过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但缺少专业型技术人才,对种植环境调控以及栽培技术方面的培训不到位、效果不理想。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相比于以科学技术种植,大部分农户更愿意按照个人经验开展农业生产。
对农业的各个环节以及政策做好动态监测,建立先兆预警,利用现代通信网络传达农业信息,提高政府以及农民对风险的应对能力。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优化保险合约,提高风险保障水平。同时,向农民宣传农业保险知识,提高农民对风险、保险的认识,减少损失。
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入,结合实践培训、线上教育以及实地指导等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民去学习先进知识和技术,并结合当地的生产发展状况做到因地制宜,壮大高素质农民的队伍。
从主产区出发,辐射带动周边农业,加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在道路修建上,进行合理规划,完善道路养护维修,形成完善的乡村、县城路网体系。在农业种植方面,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并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提高耕地质量。在耕作方面,加强机械化作业,建立机械化耕作示范园,提高耕作效率。
在已有的特色农产品基础上,发展“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16],由合作社树立品牌形象,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例如花椒、贝母、中药材等。获得相关许可证,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并利用网络积极宣传,推动产品进入“净土阿坝”、“四川制造”系列。
我国特色农业的研究起步晚,且东部与西部、山地与平原、城市与农村的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不同地区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把握发展趋势,探索符合当地发展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其中类似于松潘县这样的少数民族山区地带,特色农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和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制定特色农业优惠与鼓励政策,努力强化当地品牌建设,并且结合市场扩宽农业产业销售渠道,在改变农业遇到的尴尬境遇的同时提高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发展农业经济;地方乡镇和从业者不能只依赖政府,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反馈信息并创新,切实增加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