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直觉

2022-12-11 01:08王隽
青年文摘 2022年3期
关键词:悬索桥心理学家直觉

王隽

免去理性分析的认知环节,在紧急情况下做出判断,一下子抓住机会……无论是在进化层面上还是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直觉无疑带来了一定好处。科研人员也肯定了这一点,但这有一定的条件。

根据荷兰社会心理学家雅普·迪克斯特霍什于2006 年公布的研究结果,当一个问题包含许多需要考虑的因素时——比如选择一套公寓或最合适的求职者,相信直觉比花时间进行分析更加有利。

在其中一个实验中,迪克斯特霍什要求他的学生从4 款汽车模型中选出最好的1 个。一组学生只考虑4 项特征,而另一组则需要考虑12 项参数;并且一些学生有4 分钟的时间专心思考这个问题,而另一些需要同时进行拼词游戏。结果是,问题的变量越少,学生们通过有意识地思考做出选择所需的时间越长。反之亦然。当问题比较复杂时,正是那些没有时间思考的学生做出了最佳的选择。

在完成另一件任务的同时让大脑自动思考,灵感就会突然出现。2016 年美国心理学家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这种由“整体性”直觉产生的解决方案优于系统推理得出的解决思路。在实验中,参与者需要解开一些字谜。比如,研究人员给他们3 个单词“break”“light” 和“time”,要求他们找到一个能同时和这3 个词组成新词的词(此例的答案为“day”)。实验结果再次展示了直觉的强大:突然得出的答案,正确率为94% ;而分析得出的答案,正确率仅为78%。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相信所有的第一印象和想法?别急着下结论,因为有时,直觉会蒙蔽人的双眼,大脑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20 世纪80 年代,以色列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实验指出,问题的表述方式会对决策产生影响,这种认知偏差被称为“框架效应”。他们给参与者设置了一个危机场景:假设美国需要应对一场新流行病,后者可能导致600 人死亡,而应对方案有两个。研究人员向第一组志愿者提供了以下两个方案:若选择方案A,则有200 人可以得救;若选择方案B,则有三分之一的机会所有人都能得救,有三分之二的机会无人得救。大部分被试者选择了第一种方案。研究人员对第二组介绍方案时换了一种说法:若选择方案A,则有400 人死亡;若选择方案B,则有三分之一的机会所有人都不会死,有三分之二的机会所有人都会死。这一次,参与者选择了方案B。

要注意的是直觉不是冲动,不要在情绪激动时凭直觉做决定,此时你的直觉信号会受到干扰。比如,如果刚刚中了彩票或者失戀了,最好先恢复冷静,然后再做决定。

同样,不要将直觉和原始冲动混为一谈。比如,饥饿、恐惧,它们都与生存的本能有关。想吃一整块巧克力并不是一种直觉,而是脑中的奖励系统发挥了作用。不仅如此,20 世纪70 年代,加拿大心理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了被称作“归因误差”的心理机制。一群男子需要通过一座位于峡谷之上的悬索桥,或一座更加坚固、更令人安心的硬质桥梁。一名年轻女子在对岸等待他们前来填写调查问卷,并给对方自己的电话号码。结果,在给这名女子打电话的人中,走悬索桥的男子人数是走硬质桥梁的5 倍。前者在通过摇摇晃晃的悬索桥时感到的恐惧,使其产生一些生理反应,比如,心跳加速、肾上腺素上升等。他们将这种恐惧误以为是一见钟情!

此外,也不能用直觉去预测一些发生概率极低的事件,比如,在乘飞机时产生飞机即将坠毁的不祥预感。此时发挥作用的是恐惧而非直觉。

大部分科学界人士都信奉这样一条黄金法则:只在自己精通的领域相信自己的直觉。唯独这种直觉是准确、可信且有效的。总之,只有不断练习,直觉才会真正发挥作用,且直觉的准确性随年龄增长会越来越高。无论在哪个领域,只要花了时间,人们都能在自己选择的领域成为凭直觉行事的人。

而通常成为专家平均需要10 年的从业经验或者1万小时的练习。因此,真正的问题是,打算为培养良好的直觉投入多少时间,以及在哪个领域投入时间。

(摘自《新发现》2021 年第10 期,小黑孩图)

猜你喜欢
悬索桥心理学家直觉
一类模拟悬索桥的von Kármán方程的解的存在性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悬索桥主缆除湿控制系统
谁更难过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人生什么最重要
站在大跨径悬索桥施工技术创新的最前沿
数学直觉诌议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