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梅
[摘要]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备受关注。科学合理地设置阅读练习来考查,以准确评估学生的能力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小学语文阅读命题要遵循学段要求、难易梯度、减负增效、发展辩证思维能力这几大原则。只有这样,阅读命题才能减量增效,以最精简的数量达到最好的效果,切实达到训练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命题;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强调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地位,而阅读能力又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一环。如何评价阅读能力?我们都知道,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除了阅读兴趣、态度、习惯的考查,更能落到实处的是通过阅读测试考查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阅读命题存在的问题
从笔者所掌握的诸多阅读试题看来,一些学校的考试卷和市场上一些阅读教辅图书都存在阅读命题不当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包括对新课标学段要求与能力理解不透、出题者思考不足、参考资料不足等。阅读命题出现的不当之处主要表现在:
1.文本不合适。在单元练习中,通常要求做到阅读文本与教材单元(课文)主题、题材相匹配,与年段儿童阅读心理匹配。比如在“写景状物”的单元巩固练习中,安排一篇叙事写人的阅读文本就不合适,需要调换为写景状物散文。有的低年级阅读训练中,呈现的却是一篇说明性文本,大大超出儿童认知水平。要知道,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童话、绘本故事、儿童诗歌作为阅读材料更合适。
2.题目不恰当。一些阅读命题者不能对照新课标要求,不从相应学段阅读达标能力出发,命题只浮于文章和字词表面,未做到灵活渗透单元语文要素,导致整个阅读答题活动中学生鲜有思维、不用提炼、欠缺表达,阅读低效甚至无效。如高年级的一些低效阅读题型,给下面的词语注音、写出文中词语的近(反)义词、仿写叠词式词语、文中有几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还有的低效阅读题目故意设置阅读障碍,如文中有几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等,在高年级阅读文本中考查修改错别字,明显不符合学段的要求。还有的练习缺乏针对性,题目和文章的内容、结构、对象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类似低效阅读题考查,对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几无帮助,对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鲜有提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自然也就无从说起,只能徒增学业负担。
二、阅读命题原则
如何通过阅读题目真实反映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阅读题的命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文本类型与理解符合学段要求
新课标中,对于不同学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文本解读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阅读测试同样不能脱离新课标的要求,应该体现出学段的差异性。笔者将第一学段和第三学段对于阅读的不同要求进行了归纳整理,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见,从体裁上看,第一学段推荐阅读童话、故事、寓言,第三学段则包括叙事性文本、说明性文本和非连文本;从阅读能力来看,第一学段要求仅为认识、积累、初步感受等,第三学段则为理解辨别、体会情感、表达多种感受等高阶要求。据此,第一学段的阅读题目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命制:按要求从文中找到对应的关键词或句子,数段落和句子,补充标点,简单的词语填空,用一句话说出对文中的人物或者事件的看法、感受、情感。而第三学段的阅读题目則应考查整体感知能力、提取归纳信息能力、评价与欣赏能力等。
命题者要善于从文中寻找命题点,并呈现阅读题型范本。以小学语文第三学段为例,笔者认为阅读命题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1)结合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2)考查学生对结构句的理解,如提纲挈领、承上启下、总结句等;(3)考查不同文体的表达顺序。说明文可以考查文中句段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妙处,记叙文可以考查文章的叙述顺序,写景散文可以考查学生对游览、参观线索的掌握;(4)随着问题的深入,要将考查点迁移到对文章说明对象、客观事实和人物形象的掌握上。说明文要考查说明对象到底有哪些特点,写人叙事的文章要让学生说出故事经过,分析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意图、目的。(5)最高难度则为评价鉴赏,让学生对文中事件、人物做出评价,表达准确的感受。
(6)迁移运用,通过从文本中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且,每篇短文设计4~6道小题最为合适,基本就能将词、句、内容、技巧、感悟等完整地涵盖进去。
(二)题目由浅入深凸显难易梯度
阅读是理解、加工、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获取信息、转化陈述、提炼归纳、评价解释的多角度过程。国内学者将阅读能力标准分为三个方面:知识要素、智力要素和情志要素。知识要素是从阅读的文本和工具来界定;智力要素是按阅读的目的来界定,分为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鉴赏能力、阅读创造能力;而情志要素主要指阅读情感、阅读态度和习惯方面。本文所说的阅读能力,主要是指前两者,更具体地说,是指传统意义上狭隘的书面答题能力,即通过一套阅读题目和相应分值来考查和评定的学业水平。
一套合适的阅读题目,应能真实地反映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区域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也就是说,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阅读题目都能定位自己掌握的层级。因此,阅读题目命制,要特别注重题目的难易梯度。如字词的理解是较为容易的,句子语言赏析则难度稍大,定位关键信息的难度就更大,整体评价人物、事件最难,命题时应设计难易系数不同的题目以确保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会做的题目。另外,题目呈现先后顺序要有逻辑性,应大体遵循字词理解、句子分析、事件、人物、结构技巧这样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顺序,切不可杂乱无章,随意安排。
一篇阅读题目,应尽可能考查多个能力维度,忌重复考查同一维度,也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多个维度放在一个题干中,难易杂糅。比如,有一道阅读题是这样命制的:文章中带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用下划线标出一篇文章中含有类似词语的句子。此类题目考查维度不同且一题多问,题干不清晰,不方便作答。前两问是品析语言,第三问是定位关键信息,如果将第三问删去,题干就很明晰,答题者一目了然。
(三)题型优化创新减负增效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减负增效”一直是学校和家庭追求的目标。减负并不是降低学习效果,而是通过改变作业形式及精简作业内容来减轻学业负担,增强学习效果。从学生实际来看,小学语文作业是所有科目中花费时间最多和负担最重的。因此,小学语文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可以更好地与教学目标相呼应;可以更好地推进教学评价的发展;可以加速推进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阅读命题设计也要贯彻减负这一理念。一方面要创新题型,不能让学生一直炒冷饭,重复机械做一些没有思维含量的题目,徒增负担。命题者要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要求,吸收其中的新鲜要素,呈现出令学生耳目一新的题目形式,如思维导图题、图表填空题等。这类题型提纲挈领,对增强学生概括事件要素、理清文章结构、抓住叙述线索等方面的能力有极大帮助。图表并不是简单的方形,还可以是鱼骨形、树形、云朵形,要做到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如下图)。这类题型虽然看似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但实则是引导学生搭建阅读的支架。凭借这个题型,学生阅读便有了抓手,阅读意图也就更加清晰。同时,我们不难发现,这类题型也切实落实了减负。学生只需要在空格中填入几个关键词或一句话即可,而不像一般的问答题那样,通常要答一段话。
另一方面,还要综合使用多种题型,以压缩作业时间,减少小学生作业写字量。一些陈旧低质教辅图书中的阅读理解,短文后四个题目全是问答题,其后附上的是长长的答题线;有的全是选择题。前者让学生望而生畏,大大影响考查效果,影响对学生的有效评价;后者虽然减负了,却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归纳提炼、评价鉴赏能力,同样达不到考查效果。正确的做法是,采用问答题、选择题与填空题等多题型相结合的形式来呈现,把最能体现思维含量的内容留给学生去选择与补充。除了书面题型的丰富多样,对于识字少、写字能力低的低年级学生,考查方式可以更灵活,有的题目甚至可以只要求说一说、演一演。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的练习时间,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达到了温习巩固、查漏补缺、考查评价的目的。
(四)批判質疑题目发展辩证思维能力
在阅读命题时,也应注重对学生分析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宜呈现一些开放题型,引导学生追问合理性。这一点在国际三大阅读测评考试中均有所体现。根据有关统计数据,PIRL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测评组成部分及所占比例为:关注并提取明确信息(20%),直接推论(30%),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30%),检视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要素(20%);PISA(国际学生比较评估)测评框架为:访问和检索信息(25%)、整合和解释文章(50%)、反思和评价文章(25%),PIAAC(国际成人能力评估)测试分为三部分:获取和确认、综合和解释、反思与评价。从三个测评框架中的“检视并评价”“反思和评价”等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阅读文本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途径,但不能迷信文本,要引导学生质疑其合理性,进行批判性思考。可喜的是,随着我国一些城市加入相关测试中,对文本的质疑、检视也开始出现在一些阅读命题中,很多阅读练习设置了开放题,以检测并提升出题者想考查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总之,阅读考查是对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阅读命题是否科学直接决定考查的效果的好坏。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长甚至语文教研员等专业人员,有必要认真研究阅读命题,遵循学段要求、难易梯度、减负创新、思维培养等原则,研制出科学、适用、高效的阅读题目,让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阅读考查中都能真实准确地检测出学生阅读能力,让学业评价有依据,让语文教学有抓手,从而真正实现学生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