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明,周临震
现代产业学院教学管理改革特征与路径探索
徐晓明,周临震
(盐城工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现代产业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转型发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其教学管理涉及现有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传统产业学院教学管理、企业人才培养管理等多元化管理体系的传承与创新。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从教学管理机制创新、课程体系产业融入、实践教学产学对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构建五个方面,探讨了“校企联合、产业对接、知行耦合”的现代产业学院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策略和进路,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与内涵式建设提供参考。
现代产业学院;教学管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现代产业学院是“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产业集群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建共管协同育人的新型办学组织,同时也是对传统产业学院的重新定位和持续发展。[1-2]2020年8月,教育部和工信部联合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号),明确提出要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为牵引,重点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3]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深度契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立足地方特色产业、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定位,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高度认可和重视,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创新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热潮。2021年12月,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的认定标志着,集人才培养、产业服务和科技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更具挑战的新阶段。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是高校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教学秩序稳定运行、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现代产业学院的共同体属性决定了,其教学管理需涉及现有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传统产业学院教学管理、企业人才培养管理等多元化管理体系的传承与创新。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教学管理模式的革新,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对口的产业服务,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必须思考、探索、实践和再突破的重要内容。
20世纪60年代,发达工业国家为应对当时“新产业革命”知识经济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促进了知识型产业技术在工业界的大规模应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产业知识水平高度同步,以产业知识传授为主的“产业大学”应时而生,并得到世界各国的相互借鉴和推广,促进了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之间的交互联动。然而,“产业大学”的概念却是在1996年英国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的《产业大学:创建全国学习网》中被首次提出,并于1998年随着《英国的产业大学——使人人都参与终身学习》计划向英国全国推广[4],属于公司合营组织,甚至没有固定的校园,其教学管理模式与我国“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形式类似,学员通过在线网络学习平台接受远程教育或者线下购买碟片自主学习,旨在提升学员的就业能力。该阶段产业学院的教学管理以提供学习课程、普及产业知识为主要任务,尚未提升到高等教育层次,更没有形成与当前高等教育相似的系统性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21世纪初我国多所地方职业院校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托自身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的人才培养优势,与地方产业园区共同成立以定向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混合所有制教育实体机构,即该时期“产业学院”的基本共识。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下属的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南区电梯学院和小榄工商学院[5],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下属的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6]该阶段产业学院的教学管理在内涵上隶属于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与当下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主体,以“产、学、研、用”为核心的产业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相差甚远。
与职业院校发展“产业学院”同期,国内少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较早借鉴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7]和韩国的“企业委托制”人才培养模式[8],与行业领军企业开展产学合作、联合办学、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在传统应用型本科教育中融入产业教育元素,共同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如:2005年,盐城工学院与西门子工业软件公司等企业联合办学共建数字化制造产业学院,突出学生高端行业软件应用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先进制造业输送了大量能够运用NX、Teamcenter等高端行业软件对产品进行数字化设计、制造、过程管理和优化改进的特色复合应用型人才。[9-10]该阶段产业学院的教学管理以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为主体,模块化融入“双元制”“企业委托制”产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典型经验。
2017年6月,教育部发布《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提出建设一批校内外多方参与的产业化学院,构建优势互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试点建设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高校设立产业学院。[11]常熟理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武夷学院等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及中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部分研究型高校,开始拥抱产业学院,开启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之路。尹辉等[12]学者依据合作对象及功能需求的差异化特点,将各高校所建设的产业学院分为校企综合、校行合作、校地合作、校会联合等类型,虽然不同类型产业学院涉及的校、企、行、政的组合形式不同,但多方主体合作的共同体模式已成为共性特征。该阶段产业学院教学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为共建、共管、共享、共赢模式,进一步明确了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企业服务的建设目标,完全超出了传统产业学院狭义的职业教育范畴。
由此可见,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是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工程,要解放思想,打开思路,突破传统校企合作的方式,破解建设过程中主体不明、目标不清、合作松散、动力不强等问题。黄彬[13]认为现代产业学院教学管理的实践途径在于构建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以课程为链接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有序有效嵌入多方资源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聚焦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改革学习评价等方面。其实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学院运行机制、专业建设、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教师管理、协同发展、教研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从未间断,在转型发展中持续开展教学管理改革和创新,提升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质量。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研究多集中在内涵界定、组织形式、运行模式、建设路径和建设成效等方面,对产业学院教学管理模式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因此,归纳总结国内外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教学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开展现代产业学院教学管理新模式的研究,有助于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高质高效发展。
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高校分布情况统计结果显示,盐城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等19所应用型高校占比最高36.7%,其次是中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6所研究型高校占比32.7%,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广州大学等15所专业型高校占比相对较少30.6%。从整体上看,49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高校涵盖应用型、专业性和研究型三类高校,且各类型高校现代产业学院被认定的数量占比均超过30%,发展规模和支持力度相对较为均衡。从细分数据上看,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数量和建设高校数量上均占有明显优势,分析表明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面,国家政策有向应用型高校倾斜的趋势,鼓励应用型高校开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但也绝不仅仅局限于应用型高校,更希望形成百校争鸣的全面化、深层次产教融合局面。不同建设期内产业学院的内涵和教学管理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类型高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模式上也不尽相同。因此,现代产业学院教学管理改革过程中不仅需要突破传统产业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禁锢,还要破除不同类型高校现有教学管理模式的壁垒,融入行业与产业集群企业在人才培训、技术研发、工程应用等方面的行业标准和管理体系,发挥现代产业学院“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建设优势。
当前,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等方面面临着同质化、内卷化、传统路径依赖的困境。
一是按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目标、原则和任务,全面实施现代产业学院“校、企、行、政”共议、共建、共管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突破传统“企业大学”式产业学院职业化教学管理和高校行政化教学管理对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的束缚,解决当前高校产业学院教学管理机制陈旧、产教融合流于形式、共赢共生生态系统薄弱、顶层设计指导缺失和系统化体系支撑不足的问题。
二是探索现代产业学院产业元素融入的课程内容新要求和课程体系新标准,建立与“产业生命全周期”人才能力素质结构相映射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实行“理实一体、规划统一、灵活擅变”的现代产业学院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联动机制,解决传统产业学院和现有高校教育教学计划“贯标”,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脱节,学科专业与产业学院独立设置、缺乏内联,学生产业方向划分与个性化发展不兼容的问题。
三是充分发挥高校和产业集群企业的教学资源优势,开发产学对接的线上、线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库,开放个性化自主学习空间,促进课程内容与产业技术相衔接、教学过程与产业周期相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融接,解决产业学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周期性迭换、教学空间校企横向延伸导致的教学过程小范围分散、企业工程实践过程连续性和不确定性导致的教学计划“高校本位”等问题。
四是参照国内外产业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的多元化形式,结合多学科专业、多产业方向交叉复合的产业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特点,实施“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产业方向选修课程&实践课程、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解决高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传统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职业化偏激,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过程评价不足、结果评价单一的问题。
围绕长三角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智改数转”转型升级,分析产业升级对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需求的内在规律,细分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适应数字化制造技术、数字化生产模式、数字化技术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构成、能力和素质特征,从区域产业需求、学校办学特色及学生全面发展三个维度出发,制订“产业需求牵引、能力素质导向”的联动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产业学院教学管理发展方向、产业教学结构的联动调整。强化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和高校多元主体间的协同育人作用,建立服务协同育人效能和经济效能的“多元主体、协同共生”的校企共议共建共管的长效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打破高校单一人才培养主体的传统思维,共同制订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将区域产业人才培养集中前移至地方高校,实现高校理论教学和产业企业实践育人的优势资源互补,建立产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突出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行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优先支持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度较高的学科专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深入区域经济,突出专业特色”的多学科专业小范围内跨产业方向分流的教学管理创新机制,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多学科专业、多产业方向”的交叉复合,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紧密围绕数字化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企业新标准、产业前沿新技术、产业工程新动态,突出工程化、项目化与应用型,将产业最新的工程技术、生产工艺和实际工程问题灵活融入教学课程体系,建立高校“理论教学+课外创新实践”导向与产业企业“专业教学+工程实践”导向并重的课程体系创新机制,形成专产分工明确、学生双向选择的课程体系方案,重构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下教学课程体系,提升课程体系应对人才需求、教育组织等产业形态变化的适配性。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认知和课程教学的规律,分析专业理论知识的结构层次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深化产教融合,发挥高校理论教学系统化和企业实践教学工程化的优势,将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需求转化成课程模块紧密嵌入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占比,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模块化衔接的滚动教学课程体系。
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高端装备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搭建对接专业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特色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建设理论教学和虚拟实践教学的线上、线下资源库,创新个性化自主学习空间,按照“需求对接、产业对接、课程对接、过程对接”的思路,统筹灵活安排教学过程与工程实践过程,构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多模块衔接、理实一体的过程教学模式,实施构思、设计、制造和服务的产品生命全周期融入人才培养,促进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全方位对接。以学生为本,遵循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及企业生产实际,坚持高端产业项目引领教学变革的实践教学管理理念,将企业技术革新项目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建立课程设计、课外作品竞赛、项目研发、工程案例训练和模拟生产等多样化实践教学项目体系,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科研展赛、社会服务项目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工匠品格、劳动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工程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探索“项目载体、任务驱动、赛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螺旋循环提升。
实施专业骨干教师引进培育工程,现代产业学院面向行业、产业企业引进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指导兼备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兼任产业学院教师,担任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学任务,传递产业领域的新动态。实施青年教师工程能力提升工程,校企共同实施“一企一团队,一师一项目”的技术服务与工程能力双向提升计划,以“出门服务”换取“技术进来”,制定青年教师企业挂职、实践培训与全员教师终身实践计划,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对接产业服务,开展常态化师资交流、研讨和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实施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工程,依托学校教师培训发展中心,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教师队伍。
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高校现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基础,融合产业企业人才培训、进修等质量管理控制标准和要求,建立学生实践与学习质量全过程监督的多元化数据反馈机制,形成集中控制、制度化管理和常态化监督的运行机制,构建多元化、系统化、标准化评价体系,及时对教学管理短板进行改革。高效与合作单位签订周期性共建协议,共同制定并实施《教学管理建设与调整管理办法》《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教学管理质量评估工作实施办法》等管理制度,形成“校、企、行、政、生”多方监督的反馈机制与评价体系,提升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质量。
围绕当前现代产业学院产业发展需求导向、对接产业技术创新、培养高层次工程人才的特点,结合盐城工学院与西门子工业软件公司共建数字化制造产业学院的协同育人经验,针对我国现阶段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展开研究,提出“校企联合、产业对接、知行耦合”的现代产业学院教学管理新模式,符合长三角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促进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做实内涵的纵深挺进,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管理模式典型示范。
[1] 陈春晓,王金剑.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发展现状、困境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31-136.
[2] 李德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背景下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进路[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1(1):1-4.
[3]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EB/OL].(2020-08-11)[2022-03-21].http://www.moe. 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8/t20200820_479133.html.
[4] 张艳芳,雷世平.英国产业大学与我国产业学院的比较及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20(1):85-90.
[5] 易雪玲,邓志高.探索“专业镇产业学院”高职教育发展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Z3):59-61.
[6] 周红利,吴升刚.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演化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8):65-69.
[7] 李钧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我国产业学院的异同点及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1(2):70-73.
[8] 刘丹.韩国产业大学实践教学模式浅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9):36-37.
[9] 郑雷,周海,吴卫东,等.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校科技,2016(Z1):88-89.
[10] 周临震,徐晓明.智能制造背景下机电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9-102.
[11] 张兵,邹一琴,蒋惠凤.共生视角下的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4):125-132.
[12] 尹辉,苏志刚.国内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与思考——内涵、模式、协同机制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21(11):74-78.
[13] 黄彬,姚宇华.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逻辑与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37-43.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Ways of Teaching Management Reform in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XU Xiao-ming,ZHOU Lin-zhen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cheng 224051,Jiangsu,China)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talent training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ir teaching management involve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such multiple management systems as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traditional industrial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enterprise talent training management. Difficulties are analyzed in their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trategy and approach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are explored from five aspects: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industry,the connection betwee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ndustry,the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It hop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alent trai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in those universities.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teaching management;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talent training
G648
A
2096 – 2045(2022)02 – 0035 – 05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校企共建、产业分流、联动擅变——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教学管理新模式研究”(2021JSJG322);盐城工学院研究生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地方院校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新进路探索”(JYZD-2021005)资助。
徐晓明(1987—),男,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产教融合发展中心主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周临震(1976—),男,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评估。
[责任编辑:夏 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