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丰
应用型大学办学理念的哲学意涵与实践品格——习近平“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理念分析
王志丰
(闽江学院 创新创业创造学院,福州 350108)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大学的办学治校问题,提出了“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具有直面核心课题的问题导向、体现话语方式的风格创新、凸显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富含内外关系的辩证思维、彰显育人为本的质量意识、引领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等理论特质,蕴涵深厚的哲学智慧,对新时代大学校长治校及其理念创新具有重要启示。新时代的大学校长要做办学治校的“行家里手”,新时代的大学要创设办学理念新体系,在回应“教育之问”中探寻成功大学之道。
习近平;办学理念;哲学意涵
福建记录着习近平同志“最好的年华”。从厦门,到宁德,再到福州,习近平同志曾在福建工作长达十七年,福建可谓习近平同志的“第二故乡”,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策源地。1990年6月至1996年5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兼任闽江大学校长长达六年,闽江大学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重要练兵场,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开展办学治校实践,前瞻性地谋定办学理念。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说,“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在这里工作期间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经在全国更大范围实践了”[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他在闽江大学办学治校思想一脉相承。
办学理念是关于办学治校的理性认识,蕴涵着大学理想、发展定位和治校方略,具有浓郁的教育哲学气息。可以说,大学的一切办学行动都是办学理念的体现和延伸,因此办学理念也被誉为学府之魂。大学办学理念的形成往往与大学校长密不可分,两者具有一种独特的内在机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序幕,作为沿海地区,福建省率先实行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形势。改革开放也冲破了旧的办学体制和教育观念,教育事业迎来了生机蓬勃的春天。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自己办新型大学,就地培育英才,闽江大学正是这个历史时期的产物。1984年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应运而生,取名闽江职业大学,简称“闽江大学”,寓意如闽江纳百川之水、育两岸之桃李。[2]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袁启彤为第一任校长。创办之初,借助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两校的校舍、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克服困难,实现了“当年建校、当年招生、当年开学”[2]。
1990年6月履新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接任闽江大学校长,开启了学校体系化发展的全新局面。如何办好新型大学?习近平同志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创新实践。他掌舵正确的办学方向,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把学校办成社会主义的新型大学”[3]。办学期间,他坚持塑造止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他勉励师生勇于改革、办出特色、不断充实提高[4],“发扬创业精神、勇于创新,敢创新路、敢创新业”[5]。习近平同志为学校明确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职能。他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培养思想作风过硬、具有真才实学的应用型人才的路子”[6]。为了响应时代召唤,他倡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使命,明确指出,“要把闽大办得更好更有特色,为科教兴市战略、‘3820’工程、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和教育强省目标作出更大贡献”[7]。习近平同志在办学治校的各个层面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经过详实调研,将他对闽江大学的系统构想凝练为一句话、十六个字——“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以下简称“十六字”办学理念),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富含高等教育哲学智慧,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实践指导意义和方法论启示。
1996年6月习近平同志离任履新之后,始终关心支持学校发展,他所确立的办学理念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1996-2002年,闽江大学办学质量逐步提升,办学特色日显。2002年闽江大学与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闽江学院。学校传承“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求”精髓要义,从“按发展需要培养人”的发展战略到应用型转型发展,从多科性应用教学型大学到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学校坚守理念宗旨,与时俱进运用办学理念指导办学实践,成为了服务国家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福建省党建示范校和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阶段,闽江学院没有选择“大而全”追求规模道路,而是坚守“小而精”“精而特”,围绕“应用”做文章,探索出一条地方院校五育并举、协同育人、服务地方的集约型发展新路。学校的办学成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在第五十六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致辞上说,“闽江学院是怎样办好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典型范例”[8]。一些权威媒体对闽江学院进行了专题报道,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专家专题调研思想政治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习近平同志当年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办学理念,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闽江大学的理性思考和准确定位,蕴涵了对闽江大学的办学理想和实践方略,研究这一办学理念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及其理论特征,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和践行办学理念。
哲学的生命力在于问题意识。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9]。人类历史发展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思想理论,都离不开解决问题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生了毛泽东思想,回答了中国革命何去何从的重大问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根本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课题。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的重大理论创新都与重大现实问题相结合,人类历史就是在不断破解时代问题中不断发展的。科学与知识的增长始于问题,终于问题。[10]约翰·S·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提出,“关键的哲学问题是寻找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11]。大学理念就是对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的共同基点的探寻。随着时代的发展,脱离社会现实问题而固守传统大学理念势必导致大学发展缺乏生命力,大学理念也在因应时代变化的过程中,在传承符合现代大学精神的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嬗变。
大学办学理念有别于高度抽象、高度思辨和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又要超越具体事实问题和具体经验对象。“十六字”办学理念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高等教育抽象思维与大学办学治校感性实践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追逐大学理想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机统一。“不求最大”指向办学规模、学科门类、办学形式及类型等问题,“但求最优”指向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内涵发展、组织优化等问题。办学规模是一个质、量互变的过程,办学治校绕不开规模相关理论、影响因素,寻求规模与效益的均衡状态,这些问题是大学办学治校基本而永恒的课题。20世纪80-90年代,人民群众高等教育需求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带来社会人才结构及其内涵的新变化,而当时大学毕业生数量难以满足各行各业的需要,培养目标定位上存在较大的同质性。“适应社会需要”指向高等教育办学实践领域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纷繁复杂问题,寻找解决这类问题的共同基点。“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牢牢把握应用型大学问题症结,从个性问题推导共性问题,找准办好应用型大学的关键突破口。问题是时代的最强音。问题意识既是动力,亦是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当前,问题导向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也日益受到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视。
语言本质上是一套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包含“音”和“义”两个部分,前者是其表现形式,后者是其内容。语言的内核是思维,语言的外壳是符号。人类世界与语言符号系统密不可分,语言符号是人们表达思想、传达感情、交流知识的工具和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也是一个符号世界,话语方式和语言风格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思想内核,也是完整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办学理念作为大学发展思想的概括性论述,其语言风格变化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语言表述现象,这些表层的语言结构背后蕴含着新思想、新观念,甚至是新的价值取向和话语体系。纵观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史,大学理念的语言流变总体勾勒了高等教育发展轨迹以及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思想变迁。如果以“一般性”和“特殊性”来比较大学理念与办学理念,那么大学理念更具“一般性”,办学理念则体现出更多的“特殊性”。它更多指向的是各所大学的办学实践,在语言表述上需要进行突破学术化语言的表述模式创新,以办学利益攸关者容易读懂的话语方式表达核心思想,力求实现“理念—话语—行动”的逻辑统一。
“十六字”办学理念以平实的语言风格陈述理性认识,朴实中诠释出深刻道理,丰厚中展现着简洁明了。这一风格可概括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明白实在,一听就懂,不含空洞概念和晦涩辞藻,容易为大众接受和理解。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从河北正定、到福建、再到浙江,在不同的时期习近平同志都非常重视文风问题,身体力行践行优良文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倡导改进文风,反对“长、空、假”,弘扬“短、实、新”文风。[12]与大学发展历程相似,办学理念也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中国实践而经历了中国化探索,在这个发展历程中,一些大学办学理念的表述存在纯抽象概念的表述、脱离实践问题表述、套用外来理念诠释、用既定的程式表述和规划等问题,这些表述方式容易脱离高等教育真实问题,陷入概念的窠臼里自说自话。顾明远教授曾说,“不少教育理论文章言必称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堆积一大堆西方话语,就连理论工作者都看不懂。这种学风不改变,中国教育理论体系难以建立起来”[13]。“十六字”办学理念的表达方式,是对上述提及的晦涩的、空洞的办学理念的纠偏,有助于推动办学理念话语表述方式的实践转向,以一种大众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呈现方式,铺就办学理念通达办学生动实践之路。
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实践”的辩证过程。“十六字”办学理念的形成过程及其内涵彰显了彻底的实践底色。其一,理念源于实践,指导实践。该理念源自闽江职业大学办学治校实践,是伴随着办学治校实践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执掌闽江职业大学伊始,习近平同志就明确表示,“从我开始不当挂名校领导,关心这个学校建设,应该及时解决具体问题”[15]。从学校顶层设计到战略落实、从班子建设到基本建设、从宏观引领到专项推进等方面,能办的马上就办,一时不能达成的列入议事日程,在亲力亲为主持学校建设与改革中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在长达六年的实践躬耕与理论探索交互升华中,习近平同志的理念日臻完善并提出了这一“十六字”办学理念,铸就了学府之魂,成为学校发展的根本遵循,对学校的办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和巨大作用。2021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闽江学院考察时感慨道,“过去巴掌大的地儿,现在这么大的发展,沧桑之变啊!”[15]
其二,接受“社会需要”的实践检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而人才培养是最为根本的职能,是大学办学成效的“试金石”。“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16]应用型大学办学成效的关键是培养出的学生适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如何才能做到“适应社会需要”,那就是教育改革的重点要理论联系实际,将其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如: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缺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14];突出实践育人功能,不仅要“崇尚科学、博览群书”,还要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把握时代脉搏,多次实习重点实践,“只有到社会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后,产生了社会责任感,才能获得真知灼见”[17];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需要”[14];开展联合办学,汇聚多元办学主体优质资源,大力实施产教融合,深化与行业、企业等对接;等等。“十六字”办学理念充分尊重实践的权威性,将理念转化为生动而具体的办学实践并接受“社会需要”的检验。
其三,实事求是的科学实践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高等教育迈入发展快车道。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进行了三次调整,其总基调是扩大规模。第一次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高等教育迎来重大利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规模较大发展”;第二次是1995年“九五”教育发展规划对高等教育增速作了适当调整,同时提出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次调整是1999年的大扩招政策。这个时期,福建省高等教育学生数年均增长9.9%,规模扩张波动小、速度快。[18]在这种规模扩张氛围下坚持“不求最大”,不好高骛远,不贪大、不求全,实事求是地分析办学实际,“走出一条符合教育规律、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新路子”[19],这需要在复杂高教环境中明辨办学方向、保持战略发展定力。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学校存在定位趋同问题,针对新型大学发展的新矛盾、新问题提出“适应社会需要”,是对应用型高等教育办学逻辑的精准把握,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
“十六字”办学理念蕴含深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办学治校中的娴熟运用。其一,体现了辩证法的系统整体观。恩格斯指出,“关于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到处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20]。大学是一个由各类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办学治校应将其作为一个组织系统来看待,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外部社会的关系,这也是普遍联系观在办学治校的具体化。“不求最大,但求最优”,就是要处理好办学规模与办学效益、科类结构与层次类型、办学质量与服务水平等要素关系,通过优化组合发挥要素正向“组合效应”,达到“1+1>2”的系统整体效益。同时,相对于外部社会来说,大学又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需要考虑社会的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
其二,体现了办学治校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对立统一。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大学的办学活动需要处理自身与外部社会的关系,同样体现着这个规律。因为大学既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又从属于社会大系统。大学的办学治校既要处理系统内部关系,又要在社会大系统中去思考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主要指向办学治校内在维度,侧重于大学内部各子系统、各要素功能耦合,突出办学治校与人的发展相适应。“但求适应社会需要”主要指向办学治校外在维度,突出办学治校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与“适应社会需要”两者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是办学治校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互为作用的辩证综合。
其三,体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不求最大”体现了在办学规模、学科门类等方面不贪大求全,即,办学规模与办学资源相匹配、与社会需要相匹配、与办学效益相匹配,因为合理的规模结构是办学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但求最优”体现了对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视,质量是“立校之本”。“不求最大,但求最优”蕴含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这体现了两点论。同时,办学规模选择、结构调整以及效益评估都必须要服从于办学质量提升,这体现了重点论。在与外部社会关系方面突出“适应社会需要”,牢牢把握住应用型大学办学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十六字”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大学办学治校过程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正确处理“大”与“优”、学校发展与社会需要等关系,充分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
质量观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往往以认识论、政治论、价值论、市场论等为基础。但在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变过程中,这些思想基础并非完全单向线性,反而体现着相互交融,尤其是各类高校的质量观上。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个人的高等教育需求是多样的,个体的才智和能力也是存在差异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多样化的,其质量观是多元的。香港科技大学原校长吴家玮曾说,“高校不应追求不适合自身特点的类型,那样只会导致水平下降甚至更糟,而是应清楚自己的使命,努力成为所属类型的佼佼者。”[21]“十六字”办学理念体现了在所属类型中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具有强烈的高质量发展意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对于大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的发展环境,但如果因此而不预先重视办学质量,利好终将会向利空转化。1995年3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闽江大学现场办公时强调,“要总结办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多出人才,出好人才”[22]。“十六字”办学理念彰显了在高等教育丛林中坚持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十六字”办学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前后逻辑关系中清晰地表达了质量意识。这一理念强调的是在“不求最大”“但求最优”基础上的“适应社会需要”,其高等教育质量观体现了对满足学生个体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两者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最优发展。这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了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创新是大学的本质精神。高等教育不仅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更应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是追求最优发展的主动适应,而非被动的、单向接受式的适应。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是一个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既有面向社会需要“适”的方面,也有体现自身独特价值的“应”的方面。
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大学战略谋划。执掌闽江大学伊始,他就亲自谋划和主持基础设施建设,主持制定《闽江大学1992—1995年发展规划》和《闽江大学改革与发展的若干建议》,主持召开福州市委常委会议对闽江大学的发展规划进行专题研究和论证。[14]高超的战略谋划,是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的结果。习近平同志在谋划闽江大学发展时,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在形成决策前,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征求意见等方式,充分吸纳师生建议。他在与师生座谈时强调,“下一步怎么走?要很好地对近期、远期的发展作一番研究,作出安排、提高规划。”[6]可见,他将战略思维贯穿于立体式、多维度规划中,将学校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迎着汹涌澎湃的改革浪潮,描绘学校改革与发展蓝图”[2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战略思维的重要性,并将其贯穿于治国理政实践。
“十六字”办学理念正是源于这种高超战略思维,在立足校情和放眼高等教育大局的基础上对学校发展道路做出的精准定位,在近期发展与长远布局的统筹兼顾中对学校发展做出的战略谋划,体现了前瞻的高等教育战略眼光。这需要大学掌舵者高超的理论水平和综合治理能力,这也就是所谓的“改造教育实践的担当、接触教育实践的欲望和感悟教育实践的能力”[24]。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践证明了这一理念的前瞻性,尤其是迈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之后,人们对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益、质量与特色、结构与功能等问题的日益重视印证了其远见卓识。经过一段时期的规模扩张,高等教育发展重心转向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越来越注重育人初心。日益注重高等教育内部价值与外部价值的统一,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回应社会需要,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和引导地方院校应用型转变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体现。
张楚廷曾说,校长的办学理念要有先进性、独特性、简明性、稳定性以及实在性。[25]“十六字”办学理念具备上述所有特性,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对当前大学校长办学治校和大学办学理念创新具有重要启示。
古今中外诸多成功大学的办学实践证明,大学校长对一所大学的精神塑造及其办学成就具有独特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校长制度建设本身就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2019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强调,“院校长要做办学治校的行家里手”[26]。这为新时代大学校长角色指明了方向。那么,什么样的大学校长才是新时代大学治理的行家里手?习近平同志在闽江大学的办学治校实践,为如何做好一名新时代的大学校长作了很好示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提出,要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标准,选好配强高校党委书记、校长。[27]新时代的大学校长,应是政治属性和教育属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新时代大学校长要胸怀政治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人民为中心办学治校;要树立大教育观,跳出教育慎思教育,具备开阔的视野,以高超的战略思维把握发展方向,擅于运筹办学资源和凝聚多方力量;掌握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深谙大学之道,具备娴熟的现代大学治理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严于律己,具备深厚的教育情怀,做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贴心人。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既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也是对时代使命追问的回应。而办学理念是办好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大学要答好时代问卷,就必须强化理念建设。世界正经历风云激荡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正在快速重构劳动力结构。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系统而深刻变革,202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迈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大学已非传统“象牙塔”那般“遗世独立”,也无法脱离现世而去虚构一个理想形态,而是要主动拥抱勃兴的新时代,以敏锐触觉体知现代社会特征,创设现代大学理念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金字塔形的,高校不仅要培养研究型人才,也要树立应用型办学理念,培养青年一代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1]。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不同类型大学的共同价值取向。大学需主动回应外部变革和时代使命,前瞻性地对接社会需要培养高质量、多元化人才,勇做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积极参与者、贡献者,在回应新时代教育之问中追寻成功大学之道,提升现代大学新内涵。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加快构建高水平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十六字”办学理念对地方本科院校和职业本科院校创新办学理念、打造新时代新型大学、答好新时代教育问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大学校长及其办学理念,如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与英国都柏林天主教大学“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理念、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与德国柏林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查尔斯·范海斯(Charles van Hise)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理念、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理念,这些办学理念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办学理念富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具备先进办学理念的鲜明特征,体现了一名卓越的大学校长的远见卓识,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历久弥新,是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
[1] 杜尚泽,颜珂.“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记“十四五”开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赴福建考察调研 [N].人民日报,2021-03-27(001).
[2] 袁启彤.闽江沧浪育英才[N].福州晚报,1994-10-27(004).
[3] 习近平在闽江大学军民共建迎新大会上讲话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闽大办得更有特色[N].福州晚报,1990-09-24(001).
[4] 孟健.闽江大学隆重举行“毓英楼”落成庆典[N].福州晚报,1991-10-29(001).
[5] 孙晓泉.习近平在同闽江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树立竞争意识学好建设本领[N].福州晚报,1993-05-18(001).
[6] 陈国华.习近平在同闽江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深化教改求发展面向社会育人才[N].福州晚报,1993-10-06(001).
[7] 史伟文.育十邑英才振八闽雄风[N].福州晚报,1994-10-29(001).
[8]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张大良:办一批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EB/OL].(2021-05-26)[2022-03-18]. https://www.cahe.edu.cn/site/content/14241. html.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10] 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318.
[11]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0.
[12] 艾文礼.跟习近平总书记学文风[N]. 学习时报,2015-12-31(001).
[13] 顾明远.教育实践呼唤教育理论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6(6):16-17.
[14] 我们的好校长习近平同志——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六)[N].中国青年报,2020-05-21(001).
[15] 孙芳仲.这一办学理念,始终是我们的“定盘星”[N].光明日报,2021-03-31(009).
[16]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17] 习书记傍晚与我们社会实践团座谈——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五)[N].中国青年报,2020-05-18(001).
[18] 谢作栩.福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历程与发展趋势[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1(2):2-4.
[19] 人民日报客户端.一见·总书记为这所学校留下了宝贵财富[EB/OL].(2021-03-26)[2021-12-30].https://wap. peopleapp.com/article/6163167/6067484?from=timeline.
[2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6.
[21] 魏新.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0.
[22] 范庆芬.习近平等市领导到闽江大学现场办公[N].福州晚报,1995-03-28(001).
[23] 习近平.努力办出特色再创辉煌业绩——贺闽江大学十年校庆[N].福州晚报,1994-10-27(004).
[24] 吴康宁.何种教育理论? 如何联系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联系教育实践”问题再审思[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15
[25] 张楚廷著.高等教育哲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83
[26] 本报评论员.院校长要做办学治校的行家里手——三论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N].解放军报,2019-11-29(001).
[27] 本报评论员.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遵循[N].人民日报,2021-04-23(004).
On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and Practical Characters of Xi Jinping’s University-running Concept
WANG Zhi-feng
(School of Innovations,Entrepreneurship and Creation,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 350108, China)
During his work in Fuzhou,Xi Jinping creatively applied Marxist standpoint,viewpoint and method to the study of university running and management,and put forward the idea of“no emphasis on the largest scale,but the best quality,and adaptation to the social needs”. This concept has the following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the problem orientation of facing the core subject,the innovation of discourse, the practice character of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action,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the unity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the quality consciousness of educating people,and the strategic vision of long-term development,which contains profound philosophical wisdom,and enlightenment to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s’administration and ide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president of a university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an“expert”at running a school,while the university in the new era should establish a new university-running system and explore the way to a successful university in response to the“question of education”.
Xi Jinping;university-running concept;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G648
A
2096 – 2045(2022)02 – 0001 – 07
2021年福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办学理念的哲学意涵”(JAS21271)资助。
王志丰(1979—),男,江西上饶人,闽江学院创新创业创造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与管理。
[责任编辑:夏 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