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丽荣
随着我国学校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步伐日益深入,教师角色中的职业内涵也相应地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从一个“教书匠”逐渐变成了一个教学理论研究者;从一个课堂讲台上沉默的独白者变成一个走进了学校的真实的对话者;由教学执行者成为了教学发展的主体。然而,高校青年教师能否在入职后依然不忘初衷,积极参加各类进修培训,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能否实现由“镜中我”到“主体我”的完美跨越?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深入思考。笔者以美国社会学家CHARLES HORTON COOLEY“镜中我”理论和美国学者WILLIAM JAMES的“主体我”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展开分析论述。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可谓是家喻户晓。职业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一种谋生活动的统称。在职业类型多样化的今天,社会公众也普遍性地将教师视为工作。尤其是高教教师,人们通常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已经是成年人,无需再像中小学教师那样鞠躬尽瘁,他们往往不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只关注自己的职称评选。高教教师职业化意味着:一是人们选择从事高教教师可能是出于生活的无奈而非对教育事业的向往。二是教师这份职业更多代表的只是谋生的工具[1]。当提及高教教师时,人们对高教教师的评价不再是像中小学阶段教师一样,用“伟大”“敬业”“勤勤恳恳”来形容,而是“轻松”“赚钱多”“不用管学生,时间自由”等词汇。
著名社会教育学家比德尔(B.DDLE)把教师角色行为的基本定义划分归纳为以下三个基本层次:一是指教师角色在某种特定的工作生活环境中或特定课堂形式上发生的特定行为;二是指教师特殊的社会地位;三是学生、学生家长本人及广大社会公众对于教师工作的期待[1]。而王铁军认为,教师角色主要有:教育者、传递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学生智力资源开发的开发者、学生的未来学习生活方式的设计师与导航者、心理与健康教育的实践指导者、教师和课程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开拓者等[2]。
教师作为一种独特的群体肩负诸多责任。在其职业领域,即学校,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是“家长的代理人”,是学校指令的执行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更是学生的心灵导师;可脱离了职业领域,他们也是普通的“打工人”,也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由于不同学段的教师劳动的独特性,本篇论文以高教教师的职业角色为研究对象。
首先,从整体性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后发外生型”国家,在后发外生型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力量中,有三部分人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一是政治家和行政官员,二是有现代化意识的军人,三是知识分子。在传统社会中,往往都是知识分子能够最先接触和感受到外部和社会环境的快速现代化。知识分子自身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智力水平也让他们对于快速现代化的挑战往往具有着较强敏锐的知识领悟力。所以,在中国现代化的转型发展时期,知识分子们总是能成为时代最先的呼唤者。
其次,从我国的相关教育政策来看,教育部在“2022年教育工作要点报告”中也着重地指出,将培养师资力量视为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一项首要战略举措,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化和创新型教师。自1966年我国教师队伍的高度专业化的地位被确立至今,教师专业的发展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界所研究探讨的重点问题。但近年来,教师的新职业角色的定位也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研究高教教师职业角色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从目前我国教师角色定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教师被美誉为“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蜡炬成灰泪始干”,将一位教师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过程完全当成教师的一种付出与一种奉献,而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位教师多年的教育专业成长[3]。“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这一教育观点,体现出了重视教师职业中对每个学生人格品质与创新精神方面的全面培养。不过,工程师本身对于一个产品企业来说,就是一个设计师、开发者、塑造者,这种关于产品的设计过程和产品被如何设计出来的教育观点也曾长期地束缚住了一线教师职业的发展。
由此看来,加强对教师职业角色构建的研究有利于重新定位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行为,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可以更好地投身于教育事业。
物理世界中有这样一种成像原理:物质在出现于镜子中之前,它把表面上的一些光发出来或者是反射过来,在镜面中先成像,之后镜子中的像也会在我们眼睛中先成像,最后是我们发现到了这个事物本来的面貌。“镜中我”的理论便是对这一物理现象的取类比象。
美国学者CHARLES HORTON COOLEY指出,一个人一生的心理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他对自我主体的自我认知,而对这个自我认知的主体又是个人在自己和与别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心理交往活动中产生出来的[4],别人所对这个自我主体的各种评价、态度行为等实际上就是一个表现出自己个性的一面镜子,个人就是通过这一面个性镜子来认识自我。
赵泽鸿、李云芳教授认为“镜中我”概念的产生至少有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们通过观察所能感受到的我们自己在别人眼中真实的自我面貌,指人们所设想到的、他人眼中的真实感受;第二阶段,我们已经领悟到了他人如何对着我们自己的言行做出正确评判,这仅仅是我们理解他人或自我定义他人的一个阶段,即对我们所想象中的对别人行为的一种评判;第三阶段,通过我们对周围他人的反应情况的进一步了解,我们可以评估我们自身反应的真实情况[5]。
1.传递国家意志上的“镜中我”
国家在制定教育政策、发布教育指令之后,为了确保这些措施在高教领域的积极有效实施,往往会以高等院校为实施媒介,进而影响高教教师的教育行为。但通常这些高教教师对不同的政策指令所做出的反馈也是不同的。在对高教教师进行综合评估和考核时,高等院校经常会采用学生评教、教师资历审核、同事评价等方式来进行。一些年轻教师在刚从教时,极度渴望学生和学校领导的认可接受,通过外界对自己行为的一致好评来提升成就感和荣誉感,因此他们在工作中会严格遵从国家指令,谨慎履行教师职责,但这有时可能只是表面的驯顺,他们心中也有不满和抱怨[6]。在响应国家号召时,将教师的地位放在了教师角色之前,关注国家、社会给予教师的权威地位,致力于迎合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的期许,丧失了身为高教教师的主体权力意识。
2.身为学生“社会代言人”的“镜中我”
人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教师是成人世界的代言人。
(1)身体语言中的“镜中我”
人类通过身体作用于外在环境,我们通过控制自己的身体表达感情、传递信息和践行观念[7]。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一些教师,尤其是新入职教师,为了在班级中迅速建立自己的威信、让同事和领导认可自己的教学能力,会不自觉模仿一些有经验的成手教师、“老戏骨”的教学仪态,这种过于注重生存阶段的“镜中我”现象如果利用不当,就会造成忽视本班学生客观情况而一味移花接木的情况。在中小学教师身体语言中,绝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身体要求也一模一样。譬如,对听课坐姿的要求:当上课的预备课铃声准时响起,学生从大厅进入课堂后安静地坐好,教师也是中规中矩地站在讲台中央讲授,遇到学生开小差时通过拍肩膀、扔粉笔头、敲黑板等动作提醒学生,眼神或鼓励或呵斥学生,这些身体语言二十几年来从未有过任何变动。在新教师入职后,这样的要求会得到同事和领导“这个班精神面貌不错,课文读得很齐,很安静“的一致好评,因此广为流传,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反观高校教师,高校教师通常在教学观上存在误区:认为大学生已经是发展成熟的个体,无需自己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导致在多数高教课堂上,教师衡量自己教学效率和成效的标准已降低为学生的出勤率、抬头率。在课堂上,学生的抬头则表示对教师所讲内容感兴趣,高校教师则也凭借着学生的抬头率来判断自己是不是个有趣的教师、接地气的教师。
(2)师生互动的“镜中我”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其实就是每个学生在校园这种虚拟的社区环境中所接触感受到的一个最真实直观、最贴近现实生活的一个社会缩影。倘若有些教师总是在教育课堂过程中沉溺于“镜中我”,学生也就永远无法真正理解追求个人自身的卓越成就等在其个人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真正意义,也就是说个人无法真正地去珍惜对其个人自我成长发展过程的真正实际所产生的真正价值。当某一位教师自己本身具备的良好道德伦理品性被严重的败坏,没有了立己为人、立德施教的道德底线,无法做到以身作则、以规则道德作范之时,学生就将无法形成怀有真诚善意、正确的世界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健康的价值观。
3.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镜中我”
目前,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兴起了“学历潮”,将高学历等同于好教师。在高校教师招聘时,博士研究生学历已成为最低门槛,社会公众将拥有博士学历的高知分子视为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对高校教师评职称进行选拔奖励时,高学历更是加分项。教师队伍中人人追求更好的专业化发展的确是好事,但同时也存在一种“镜中我”现象,即个别教师继续进修不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崇高使命感和对教育界的钻研兴趣,而是拥有高学历之后社会公众对自己的态度会发生很大转变,在社会公众眼中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一个极具专业化能力的好教师。这一现象体现了“镜中我”理论中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动的反应来形成自我认知。实际上,高学历并不等于好教师,一个高校教师发展得好不好,除了自身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看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控场能力、师生关系处理能力与平衡事业和生活的协调能力等。
WILLIAM JAMES始终相信主我(I)是一种纯粹的自我,客我(Me)才是另一个有经验的自我。主我倾向于一种主动性强的意识流[8]。
GEORGE HERBERT.MEAD强调人个体的内在“主我”与“宾我”之间的互动,“主我”代表着真实意愿的自我,而“宾我”代表着社会对“主我”意识的一种期待以及一种规范,更是个人大脑中对于社会现实世界之中存在的他者意识和个人对待社会他者心态的一种想象和反映。
教师,于学生而言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控制者,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操纵把控着课堂的节奏和氛围;是对学生“言说”的积极回应者,传道、授业、解惑;是蔡婉仪老师笔下学校未来发展中的一个无限的责任者,这个无限责任应该是一个单向的,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都负责,而并不是只强调每个学生对教师付出的回报。
1.教师的角色认同
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9]
角色的认同也需要由每个人来根据其角色的期待来进行,才能完美配合角色并最终保证整个角色教育养成体系的顺利成功运转。教师是每个学生在离开原生的家庭生活以外,展开社交网络生活前所最先接触、最常被接触到的一面“镜子”,对学生的自我“成像”过程——同时也是第一次自我觉醒的过程,具有着极其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教教师一定要充分且强烈地对教师角色保持自我认同感。
2.换位思考
换位式思维方式是指以一种改变主体意识中的某种立场观点或空间位置关系的思维方法,来达到冲破外界在主观意识层面上所束缚主体意识的其他所有的约束和条件,而最终获得一种真理性的认识结果的一种思维形式。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教师为了把教学任务完成就无视下课时间,拖延时间,使得学生对此表现出不耐烦的情感,但大多数的教师并没有理会,造成师生关系岌岌可危。更有甚者,一些教师为了学期结束时能为学校提交学生的学习成果,在临近期末时为他们附加一些毫无意义的“形式作业”,内容赘余又无实际学习意义,引发学生对教师的频频吐槽。
针对此类情况,教师应学会用“移情”的方式换位思考,找寻“黄金分割点”①,正确分析教师身份和教师角色的统一矛盾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高等学校也要在实践中更加注重积极地顺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调整和优化我国高等学校的地域格局、专业结构、学科门类设置,大力推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型、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教教师的工作专业性很强、规律性很强,应更加重视了解并深入钻研全国高等教育工作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方针政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着力把教师角色意识的重新构建由无意识中的随波逐流逐步过渡上升到有意识的自觉,只有这样才能完美地完成由“镜中我”到“主体我”的跨越,从而迎来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注 释:
①黄金分割点: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的分割点。其比值是一个无理数,取其前三位数字的近似值是0.618。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这个分割点就叫做黄金分割点(golden section ratio通常用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