祩宏儒佛融合思想研究
——以《往生集》为中心

2022-12-11 05:01王维娜
西部学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净土儒家思想佛教

王维娜

一、祩宏时期的社会背景

(一)祩宏对净土宗的贡献

祩宏(1535—1615),字佛慧,别号莲池,浙江杭州人士。祩宏出生于名门之家,世家学儒。据《清凉山志》第3卷中《莲池大师传》的记载,祩宏年少时,邻居有位老妇人,每日诵持佛名号,并告诉祩宏,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之后祩宏便栖心净土。祩宏27岁时丧父,之后在他31岁时又丧母,父母双亡的祩宏,看破因缘之理决定出家。嘉靖四十五年(1566),此时31岁的祩宏与妻子汤氏诀别后落发出家并受戒。出家后的祩宏四处游学,对于戒学修行非常快。之后,祩宏在佛教的戒学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贡献,在其著作的《云栖法汇》中,可以看出,祩宏提出的这些佛教戒律,不仅规范了僧人的行为,也规范了僧人日常受持佛法的戒律仪轨。

祩宏又称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代祖师。根据《莲池大师传》中对祩宏的记载:“年十七,补诸生,以学行重于时。”[1]祩宏17岁时,填补秀才,注重学问和品行。填补秀才的祩宏,有着深厚的儒学背景,出家后的祩宏,更是以儒学为基础,勤学佛法,将儒学、佛学相融合,在其所辑的《往生集》也体现了祩宏儒家观念与佛教的融合。为弘扬佛教净土宗做出了巨大贡献。祩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自出家之日起,祩宏就开始弘扬净土法门。明朝末年,在乱世中的祩宏,重视佛教的戒律,并将净土宗的实修与禅修相结合,力行将佛教延续下去。

(二)祩宏时期的皇帝

祩宏一生经历了明朝的三代皇帝,而各朝皇帝对佛教的偏爱程度不同,导致佛教在明朝的发展波澜曲折。明朝末年,佛教受到道教以及外来宗教基督教的冲击,佛教发展的事态也越来越弱。

1.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1507—1567)是明朝的第11位皇帝,年仅15岁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在1521年登基,1566年驾崩,在位45年。嘉靖帝在位的45年是明朝政局变换的转折点,也是对于明朝后期发展最具影响的一个时代。嘉靖帝一改前朝的佛、道兼容之策,专注笃信道教,嘉靖皇帝字号“飞玄真君”,并对佛教进行打压,毁佛像、佛具等。此时道教开始世俗化,不仅注重精神世界的寄托,还注重现实生活的“斋醮、祈禳”①等术。嘉靖帝的驾崩,与他过于信奉道教的长生不老之术长期服用丹药有关。因嘉靖帝在位时期崇尚道教,乱了政局,明朝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

隆庆皇帝(1537—1572),是明朝的第12位皇帝,隆庆皇帝朱载坖1566年登基,1572年36岁的隆庆帝驾崩,在位6年。隆庆皇帝登基之后,吸取前帝的经验教训,做事谨慎小心。隆庆帝登基后开始对道教进行限制并禁止斋醮,对道教有打压之势。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结束了与蒙古地区200多年敌对的局面。在此之前,明朝一直与蒙古边疆地区矛盾频频发生,隆庆皇帝在位的第五年与俺答汗议和,“隆庆和议”扩大了明朝与蒙古地区的交往。而“隆庆开关”打开了与外国的贸易,这两个举动,大大增加了明朝与蒙古地区以及国外的交往交流,使得多种宗教文化流入明朝。

3.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1563—1620)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10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于1572年登基,1620年驾崩,在位48年。万历十年(1582年),利玛窦进入中国开始传播基督教,朝堂内又开始了党争。后期由于万历皇帝的身体原因以及耽于酒色而不再上朝,久处深宫,不再管理朝政事务。虽然万历皇帝不再上朝,但明朝一直能保持安稳发展,包括边疆征战也能确保明朝江山。

祩宏在世时,经历了明朝的三位皇帝,而各皇帝对儒释道的发展偏爱与侧重却并不相同。祩宏出身于儒世之家,出家后的祩宏,为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力图在明朝那样的动荡社会下,继续能够将佛法弘传下去,将儒释思想相融合。

二、《往生集》的案例选取及目录编撰解析

(一)儒家的“孝”

祩宏出身于世儒家族中,对儒教“孝”的思想,很是重视。儒家思想中的“孝”包含着诸多思想内涵,在《往生集》中目录排序中,“孝”的主要体现是三个方面,即:师之孝、国之孝、家之孝。

1.师之“孝”

师之“孝”在祩宏的《往生集》中,主要体现在第一卷中,第一卷主要是针对沙门的往生类进行编辑排序,全文共计案例252个,沙门类往生案例98个,占比39%。这个数据可以看得出,祩宏师之“孝”以及对沙门类僧人往生案例在《往生集》中重要程度的体现。《往生集》中,第一卷第一个案例,选取的是净土宗的祖师慧远,而这也正是祩宏儒家思想师之“孝”的最典型的体现。而在第一卷沙门排序中,排序顺序为:1.慧远,2.慧永,3.昙顺,4.僧睿,5.昙恒,6.道昉,7.昙诜,8.道敬,9.佛驮跋陀罗。此九人根据《佛祖统纪》的记载是“莲社十八贤”,且排序也是按照尊卑顺序排列。之后的,10.僧济,11.慧恭,是《佛祖统纪》中“莲社百二十三”人中莲社的成员。在后续的排序中,多是以净土的祖师开始,开枝散叶式地将净土宗僧人的往事事迹进行排序,之后才选取其他僧人的往生案例进行编排。从这样师长尊卑的排序方式,可以看出,祩宏从小在儒家思想教育与熏陶下,内心深处对于师之“孝”这种重视程度。

日粮蛋白质水平对平均日采食量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整体呈线性降低趋势(P<0.05),P4组(CP 15.7%)平均日采食量最低(53.84 g/d),P2组(CP 14.7%)平均日采食量最高(55.88 g/d)。

2.国之“孝”

国之“孝”在祩宏的《往生集》中排序主要体现在第二卷中,第二卷的往生案例内容包含:王臣、处士、尼僧、妇女、恶人、畜生。王臣案例38个,处士案例28个,占《往生集》案例整体比例分别为:王臣15%,处士11%。文章中又将王臣案例置于前,而处士案例置于后,体现的是祩宏国之“孝”的一种体现。第二卷中,第一个案例的人物是乌苌国国王。这也是祩宏国之“孝”的一种体现,将王置于首位,与第一卷净土祖师置于卷首,有相同的作用。但却体现了祩宏的两种不同的“孝”。卷二中的排序:1.国王,2.世子,3.参军,4.茂才,5.学士。国王与世子是承接关系的,而参军和茂才似乎与世子不是承接关系,但是文中案例说明了刘遗民参军与张野茂才入了庐山莲社,也就说明,祩宏将莲社的师之“孝”与国之“孝”相融合,随后排的学士、州司士参军、县尉等官职。整体在排序中,祩宏所秉持的孝的顺序,从卷一到卷二,从各分类中的案例,都体现了祩宏儒家思想的“孝”的排序,这种“孝”贯穿整部《往生集》。

3.家之“孝”

家之“孝”在祩宏的《往生集》中排序主要体现在第二卷中,王臣目录中有2个:刘遗民参军以及胡闉宣义,妇女类中2个:王氏女及薛氏。绪录中有3个:朱氏、戈广泰居士及吴居士。共计7个,提到了家之“孝”的重要性。在案例内容中,着重强调了家之“孝”,因为祩宏已经出家,僧人出家即脱离世俗之家,进入佛门成为佛门弟子。祩宏本人又非常重视戒律的修行,所以,祩宏在《往生集》中,不能过多地描述凡尘之中的家之“孝”。但仅仅是几个案例,几句赞词,也不难看出祩宏本人对于家之“孝”的重视程度,以及儒家思想的家之“孝”在现世生活中的重要性。儒家思想的“孝”是社会秩序的一种体现。在祩宏的儒家思想观念中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视度,在《往生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明末时期的社会动荡中,也正是这种儒家“孝”在社会中的丧失,更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二)儒家的“智”

孔子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2]是极具儒家思想的一句名言,这其中的所表达儒家思想的三个核心“仁”“智”“勇”。在《往生集》目录的编排顺序和个数中,显示了祩宏过人的智,这也是祩宏从小受儒学熏陶的影响,目录的编排中体现了祩宏极具儒家“智”的一面。

首先,《往生集》中人物案例目录多数按时间顺序排列,仅有个别案例排序有穿插其他朝代,而整体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序。其次,依据《往生集》第一卷的目录数量排序,数量最多排在第一的是宋朝37个,占比37.8%;第二是唐朝21个,占比21.4%;第三是东晋15个,占比15.3%;第四是隋朝11个,占比11.2%。而在《往生集》第一卷中,98个沙门,12个朝代中,数量最多的这四个朝代也是佛教最为昌盛的时期。按照佛教史的时间分割顺序,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佛教发展迅速,是佛教的黄金时代,东晋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起始。隋唐是佛教的昌盛时期时期,此时的佛教处于繁荣时期。如果按照隋唐时期来计算,隋朝和唐朝的数目合计为32个,占比32.6%。宋代政治的变化,导致佛教儒学化的开始,也是祩宏最想表达的儒佛融合的内容,所以宋代的案例数目最多。这样缜密地编排不仅体现了儒家的师之“孝”,更体现的是祩宏受儒家思想影响下“智”的运用。最后,祩宏在选取《往生集》中的目录编排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是极具儒家“智”的一种编排。而这也恰恰解释了《往生集》很多案例目录顺序与《佛祖统纪》《高僧传》《庐山莲宗宝鉴》以及《龙舒净土文》前后排序不同的原因。

祩宏在《往生集》的目录编撰及案例选取中极具智慧的将儒家的思想与佛教的思想相融合,这样看似不经意而又巧妙地编排,也体现了祩宏广博的学识以及过人的才智。

三、《往生集》的赞词及总论解析

祩宏的《往生集》中,案例多是选取于《佛祖统纪》《高僧传》《庐山莲宗宝鉴》《龙舒净土文》等中的经典的案例,案例内容是祩宏按照原文所编辑。虽然,在目录编排以及案例内容中祩宏无法增加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在案例中的赞词体现了祩宏融通无碍的儒佛思想。

(一)女性观

1.男尊女卑

第二卷尼僧往生类的总论中写道“佛以姨母出家,叹正法由此而减。使女人出家者皆如上五人,正法其弥昌乎?而势所不能,佛之悬记非过矣。”[3]143在这段赞词中,从文字上看,似乎是在对五位尼僧的赞扬,但这段话中“而势所不能,佛之悬记非过矣。”却体现了祩宏“男尊女卑”的思想。作为出家人的祩宏,认为佛法是神圣而又崇高的,男性出家可以使佛教昌盛,而如果女子出家为尼,则会影响佛教的昌盛。这种排斥女众出家的思想,祩宏巧妙地借用了佛陀对“姨母出家担忧”的事例,借以表达自己对女性的一个观点。看似褒扬,实则含沙射影地在说女性出家影响佛教的昌盛。尤其在案例选取数量上,尼僧往生类的案例仅有5个,占比2%。案例占比2%仅次于畜生类往生的3个案例,占比1%。尼僧类往生不仅数量少占比小,最后这段总论的赞词,更是将儒家思想中的“男尊女卑”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第二卷妇女往生类的总论中,写道“极乐国土,实无女人。女既得生,悉具大丈夫相。今人绘九品图,而作女相者非也。殆存其本因,以彰杂类之同生耳。”[3]146这里祩宏强调了男性的地位,在净土世界中,只有男相,也就表明净土世界这样神圣的地方是只有男性的世界,那里没有女性。很多案列的选取以及赞词或总论中,祩宏的文笔间都体现了他儒家思想中“男尊女卑”的观念。

2.阳主阴从

儒家思想中“阳主阴从”是典型的男权主义视野下的女性观。在第二卷妇女往生类的总论中说到“觅男相尚不可得,况女相乎?虽然女更有三病焉:孝翁姑不如其父母一也。御婢仆不如其子孙二也。知布施而不知息其贪心,知慕男身,而不知革其女习。知奔走寺宇恭事沙门,而不知反求诸己三也。”[3]146这里祩宏强调了女子婚后必须要从夫,祩宏总结女性有三种弊病,放在首位的是对待公婆的态度,必须要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般。第二种病是对待奴仆的态度。古代女子出嫁后,要生活在男子的家中,而在这里强调奴仆,是指对待夫家的奴婢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孙一样。这种“阳主阴从”的思想极具儒家男权主义思想。第三种病是女子本性贪婪的病。“知慕男身。”这句话体现了当时女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因为男性身份尊贵,于是女性会生羡慕之心。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女子的家庭地位,是从属于男子的。而祩宏在这里也着重强调了“阳主阴从”的思想。

3.不洁的象征

古代女子地位较低,除了地位没有男性尊贵外,更被认为是不洁的象征,在《往生集》的赞词中,祩宏也隐晦地表达了女性是不洁的象征这一观念。第一卷中沙门往生类中对慧光的赞词中提到“天多欲乐,兼有女人非解脱处。”[3]129这句话是说,天界有很多欲乐,而且有女人,不是解脱处。祩宏在这里表达的另一层的含义是,天界有欲乐,是因为这里有女人,而有女人的天界,是达不到解脱的。而在第二卷妇女往生类的总论中,说到了净土世界只有男性。也就是说净土世界才是可以解脱地方,因为那里没有女人。也就是说,女人是不洁的象征,也是无法解脱的原因。

(二)忠孝观

祩宏的《往生集》中题写的赞词及总论,不仅是祩宏儒家思想的忠孝观的表达,更是祩宏将儒家的忠孝观念与佛教思想融合的一种体现。第二卷王臣往生类中,在“刘遗民参军”的案例中,赞词写道“《观经》叙净业正因,以孝养父母为第一。故知,不孝之人,终日念佛,佛亦不喜。今遗民少尽孝养,而复深入三昧。屡感瑞征,其往生品位高可知矣。在家修净业者,此其为万代师法”[3]138。这段赞词先是引用了《观经》中对孝的要求,之后说如果不孝的人,无论怎样念佛,佛都不会欢喜。而刘遗民不仅尽孝道而且又深入三昧,往生的品级一定很高。祩宏用这样的言词,向世人说明如果念佛的人善守孝道,不仅可以往生净土,而且往生净土的品级也会相较于其他往生的人品级高。这也体现了祩宏对忠孝思想的重视。第二卷王臣往生类中,在“胡闉宣义”的案例赞词中写道“闉往生得于清照,而致清照者子也,其斯以为大孝欤。世有执小爱而破父母之斋戒者,误亦甚矣!”[3]139,这个案例中祩宏分析道:虽然胡闉的往生得益于清照,但是邀请清照的是他的儿子,这是大孝的体现,祩宏在此强调了世人对于父母的孝的重要性。另一层含义是,世人的往生很多时候要依赖于子女的孝顺,才能往生到净土世界。

祩宏在《往生集》的赞词及总论中强调忠孝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将儒家思想的“忠孝”与佛教“往生解脱”思想相融合。

结语

宋朝开始,儒学思想开始融会贯通到佛教思想当中,而佛教也在吸收儒家思想中的一些义理及内容。这也许是中国汉传佛教发展到明代时,所要走的必经之路。而祩宏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杜继文在《佛教史》[4]中写道,祩宏延续了宋、明以来教禅比重、三教合一,但以净土为宗旨。关于三教祩宏认为,佛教阴助王化,儒教可显助佛法,两者可相资。

祩宏的净土宗主要是以念佛为实修。明末年间因社会动荡,多种宗教文化信仰的冲击,导致佛教开始走向衰退。从《往生集》中可以看出,祩宏在儒佛融合上做了很大贡献,也推动了佛教的弘传。祩宏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不仅通晓儒学和佛教义理,更是将儒学和佛教相融合,做到圆融无碍的境界,而这种圆融无碍也使得中国佛教具有了鲜明的特色。

注 释:

①斋醮、祈禳:斋醮,即斋醮科仪,法事在道教宫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形制颜色各异的法衣道袍,手持各种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步罡踏斗,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亦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也就是法事。祈禳,是道教最富特色的法术 。祈即祈祷,指祷告神明以求平息灾祸、福庆延长:内容广泛,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猜你喜欢
净土儒家思想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佛教艺术
守住心中感恩的净土——《一饭千金》读后感
儒家思想与书法
创造一方医疗净土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