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芳 户宁宁 杨冬菊 刘 静 刘爱华 樊春秋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53
多种原因导致的小脑性共济失调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和走路不稳等,因前庭小脑受累,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前庭眼动异常,包括中枢性眼震,扫视侵扰和扫视样跟踪等[1]。视频眼震电图包括网膜眼反射和前庭眼反射两部分,其中网膜眼反射检测可以准确记录前庭眼动,反映前庭中枢病变,为小脑性共济失调提供诊断线索[2]。本研究将20例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视频眼震电图进行整理和分析,进一步明确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视频眼震电图表现特点,为早期诊断小脑性共济失调提供帮助,同时为鉴别前庭中枢性病变和前庭周围性病变提供眼动异常依据。
选取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5 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以下简称“我院”)住院诊治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2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6 岁;②符合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神经系统体征;③均完成视频眼震电图检测;④头部MRI 提示部分或全小脑萎缩。排除标准:①服用前庭抑制或兴奋药物;②视力障碍。纳入病例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7~72 岁,平均(51.7±13.9)岁,病因包括免疫介导性7例,副肿瘤性2例,多系统萎缩-C型4例,脊小脑共济失调3例,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1例,酒精中毒性脑病1例,苯妥英钠中毒1例,不明原因1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检测方法按照2019 年前庭功能检查专家共识进行[3]。自发性眼震检测:无视觉目标刺激,受检者坐位保持视觉平视暗室睁眼前方,记录眼动30 s;视动性眼震:暗室视动笼光条投影,全视野;头不动,眼球注视屏幕中心,默数经过中心的图案数量;平稳跟踪试验:受检者取头直端坐位,双眼向前平视,注视并跟随水平方向呈正弦波摆动的视标点,频率为0.1~0.5 Hz,峰速度40°/s;凝视试验:受检者视线依次注视左右偏心位置的视标,左30°,右30°,每个位置记录至少30 s,有眼震出现时观察记录60 s;扫视试验:受检者取头直端坐位,双眼平视,注视并跟踪水平方向跳动的视标点,视标点跳动的频率为0.2~1.0 Hz,在每个位置保持时间≥1 s,幅度在左右各20°范围内,记录眼动波曲线;静态位置试验:仰卧位,悬头位,左侧位置和右侧位置记录患者眼动;冷热试验:检查在暗室环境下进行,受检者取仰卧位,头抬高(前倾)30°,使外半规管呈垂直位。令受试者做心算以保持警觉直至眼动记录检查结束。按照右热水(气)、左热水(气)、右冷水(气)、左冷水(气)顺序依次进行。灌水前20 s 开始记录眼动,在眼震出现后的第60~70 秒(眼震极盛期)打开固视灯令受试者注视光点10 s,进行固视抑制检查;记录眼动直至眼震消失或至少从刺激开始记录2~3 min。
1.3.1 自发性眼震 观察出现水平或垂直性眼震记为阳性,出现其他异常眼动记为阳性
1.3.2 视动性眼震 双侧慢相角速度(slow phase velocity,SPV)不对称记为异常。双侧增益增高或降低记为异常 (增益增高或降低包括单侧和/或双侧增高或降低,靶点运动速度包括15°/s 和/或20°/s 和/或40°/s)
1.3.3 平稳追踪试验 曲线类型:Ⅲ型和Ⅳ曲线记为异常,增益降低和增高(单侧和/或双侧增高或降低,靶点运动速度包括10°/s 和/或20°/s 和/或40°/s)记为异常。
1.3.4 凝视试验 各凝视眼位出现异常眼动记为异常。
1.3.5 扫视 峰速度下降(单侧和/或双侧,左10°和/或左20°和/或 左30°和/或 右10°和/或 右20°和/或 右30°)记为异常;准确度单侧过冲和/或欠冲和/或一侧过冲一侧欠冲(左10°和/或左20°和/或左30°和/或右10°和/或右20°和/或右30°)记为异常;潜伏期延长或缩短(左10°和/或左20°和/或左30°和/或右10°和/或右20°和/或右30°)记为异常。
1.3.6 静态位置 (右侧位置和/或中间位置和/或左侧位置和/或头倾位)所见异常眼动记为异常。
1.3.7 冷热试验 双侧或单侧水平半规管功能减退记为异常,半规管轻瘫(canal paresis,CP)值≥25%记为异常。
原位可见方波跳动4例,垂直下跳眼震2例,单一方向水平眼震1例,13例未见异常。
双侧SPV 不对称3例,双侧SPV 对称17例;增益降低19例 (包括单侧和/或双侧15°/s、20°/s 和40°/s增益均下降12例;20°/s 和40°/s 增益均下降2例;40°/s 增益下降5例),增益正常1例。
Ⅲ型曲线17例,Ⅳ型曲线1例,Ⅱ型曲线2例;双侧或单侧增益异常为10例(增益降低8例,增益增高2例),增益正常10例。
各凝视眼位可见方波跳动3例,方波跳动合并凝视性眼震2例;凝视性眼震4例,下跳性眼震1例,凝视性试验未见异常10例。
峰速度下降13例,正常7例;扫视欠冲5例,过冲4例,一侧过冲一侧欠冲3例,正常8例;扫视潜伏期:延长1例,其余19例正常。
方波+垂直眼震+水平单向眼震3例,水平单向眼震5例,垂直眼震+水平单向眼震2例,垂直眼震+凝视性眼震1例,垂直眼震1例,水平双向眼震1例,方波跳动2例;静态位置试验未见异常5例。
单侧或双侧水平半规管功能减退11例,功能亢进1例,正常8例。CP 值异常10例;正常10例。
35%患者出现各种类型自发性眼震和方波跳动,眼震包括垂直下跳眼震和单一方向水平眼震。垂直下跳眼震提示前庭中枢异常,即小脑绒球、绒球旁叶、Cajal 间质核和脑干旁正中束等部位可能受累。方波跳动是扫视侵扰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成对水平往返的扫视[4-5]。可见于正常老人,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舞蹈病和Friedereich 共济失调的患者中。本研究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出现方波跳动的比例为20%,提示扫视通路上的神经元功能异常。
15%患者双侧SPV 不对称,慢相是指慢速眼球运动,与刺激方向一致,眼球向中心位置运动,SPV 不对称提示视动性眼震通路受损,视束核、DTN 核、下橄榄核、小脑绒球和前庭神经核均是视动性眼震慢相通路上的重要核团;本研究发现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视动性眼震的双侧增益降低高达95%[6-11]。
90%患者曲线波形异常,表现为Ⅲ型和Ⅳ型曲线;50%患者增益异常。平稳跟踪试验Ⅲ型和Ⅳ型曲线提示视跟踪通路异常,即皮层下反射性跟踪通路可能受累,此通路受损导致患者不能准确跟踪视靶,导致增益异常和波形异常。本研究发现曲线波形异常比增益异常敏感性更高[12-16]。
50%患者出现异常眼动,包括凝视性眼震,方波跳动和下跳性眼震。凝视性眼震提示脑干和小脑神经整合中枢障碍,即脑干前庭上核,前庭内侧核,舌下前核,Cajal 间质核和小脑绒球和小结可能受累[17-20]。
65%患者出现峰速度下降,60%出现准确度异常,5%出现潜伏期延长。扫视试验异常提示反射性扫视通路受累,同时小脑对扫视通路有调节作用。反射性扫视通路异常可引起扫视峰速度下降,扫视准确度和潜伏期异常。本研究发现扫视峰速度下降和准确度异常更敏感提示前庭中枢异常[21-23]。
75%患者出现各种类型眼动异常,包括垂直下跳眼震、凝视性眼震、单向水平眼震和方波跳动。垂直性眼震、凝视性眼震和方波跳动与中枢性异常相关性更大[17-19],静态位置试验发现异常眼动的阳性率高于自发性眼震。
5%患者出现半规管功能亢进。小脑病变,小脑对前庭神经核的作用降低或者中断,导致同侧前庭神经核功能相对增高,前庭双温试验可表现半规管功能亢进。本研究发现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半规管功能亢进的阳性率并不高[24-25]。
视动性眼震的增益异常、平稳追踪试验曲线波形异常在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中异常比率高达90%以上,提示二者对于早期诊断小脑性共济失调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提示前庭中枢异常有重要意义。静态位置试验出现异常眼动比率远高于自发性眼震,提示可结合静态位置试验提高前庭眼动异常的检出率。静态位置试验表现的眼动类型包括垂直眼震、凝视性眼震、单一方向眼震和方波跳动,提示前庭中枢异常在静态位置试验的眼震类型无明显特异性。
扫视试验中峰速度下降敏感性最高,潜伏期异常敏感性最低。半规管功能亢进在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中并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