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浅析针刺配合隔姜灸在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中对α波的影响*

2022-12-09 10:54任婷婷王维娜陈培芳冯程程李静怡王任阳陈燕军张雪飞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心脾波幅脑电图

任婷婷,王维娜,陈培芳,冯程程,李静怡,王任阳,陈燕军,张雪飞,岳 娟**

(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 日照 276800;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1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3.35±9.77)岁;平均病程(15.24±7.60)个月。对照组中,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5.13±10.62)岁;平均病程(16.73±5.54)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1](CCMD-3)中对于失眠诊断的相关标准评定。以失眠为唯一的症状,包括入睡困难、眠浅多梦、易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疲乏或白天困倦等;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持续1个月以上;由于上述睡眠障碍引起显著苦恼,造成精神活动障碍或妨碍社会功能;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2](新世纪第4版)中关于心脾两虚型“不寐”的诊断标准评定。症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食欲减退,伴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1.3 纳入标准

年龄35岁~60周岁,性别不限;近2周内未使用或已停用精神类药物干预者;符合失眠症患者脑电图改变;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T)量表总得分超过10分;能接受、坚持治疗并自行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有严重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有出血倾向疾病、肿瘤、传染病等的患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皮肤过敏或其他皮肤破损、感染情况的患者;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孕妇、晕针或不能耐受针刺刺激的患者;继发性失眠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取穴:神门、内关、百会、安眠、心俞、脾俞。操作方法:嘱患者俯卧位,穴位局部皮肤用75 %的乙醇常规消毒后,采用“云龙牌”一次性针灸针(规格:0.25 mm×40 mm)快速进针,得气后行捻转补法,每10 min行针1次,共留针30 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6次,连续1个月。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隔姜灸治疗。隔姜灸:取穴:两侧心俞、脾俞。操作方法:出针后嘱患者活动5 min,继续取俯卧位,将鲜生姜切成厚0.3 cm~0.5 cm的生姜片,牙签扎孔3个~5个,每穴1片。皮肤常规消毒后,涂适量红花油,将生姜片放到所选穴位处,再将准备好的1.0 cm×1.5 cm的圆锥形艾炷置于生姜片上,从艾炷顶部点燃施灸,每穴一次灸3壮,以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若穴位局部皮肤有灼痛感,则把姜片提起,待缓解后再行灸治。每周治疗3次,连续1个月。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①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T),包括入眠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日间功能、睡眠障碍、安眠药物等7个因子19个项目,每个因子0分~3分,总共21分,得分与睡眠质量成反比。②脑电图α波枕区的波幅和频率。③临床疗效。

3.2 疗效标准

睡眠质量评定:减分率(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痊愈:减分率76 %~100 %;显效:减分率51 %~75 %;有效:减分率25 %~50 %;无效:减分率<25 %。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

观察组中,愈显率83.33 %,总有效率93.33 %;对照组中,愈显率66.67 %,总有效率83.33 %。两组比较,总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总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PSQI总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SQI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总分比较分)

3.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电图α波枕区频率及波幅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脑电图α波枕区频率和波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电图α波枕区频率和波幅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脑电图α波枕区频率及波幅变化比较

4 讨 论

失眠症在祖国医学中属“不寐”“不得眠”范畴。《内经》亦有“不得卧”“目不瞑”的说法,病因包括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病后体虚,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或阳盛不得入阴,或阴虚不能潜阳。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多体质虚弱,或年迈体衰,或久病不愈,或情志抑郁,或劳心劳力,久而久之耗伤阴血,劳伤心脾,致营血不足;又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受损,气血生化无源,血虚无法养心,心虚无法养神,故而心神不安,引起失眠。心为神主,五脏养神,而脾胃为后天之本,心脾失常引起的失眠多病程长,病属虚,以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足、乏力易疲、心神不安为主要表现。而灸法正以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益气固阳,可健脾温中、补虚安神。本试验采用针灸结合与常规针刺对比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进而探索隔姜灸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治疗效果,选择两侧脾俞、心俞四个穴位进行隔姜灸。背俞穴是脏腑精气输注于腰背部的穴位,可治疗脏腑疾病,又属于膀胱经,膀胱经乃六经之长,能充分调动人体阳气,合灸法通阳之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可以通过一定的温热刺激舒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3~4],而其燃烧产生的芳香挥发油也能起到醒脑安神的功效[5~6]。同时有研究表明,艾灸对于神经递质具有调节作用,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中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从而改善睡眠[7~9]。此外,艾灸的绿色疗法还能对患者体质进行全面调节,促进阴阳平衡,减少甚至摆脱患者对于药物的不良依赖,提高生活质量。以上证明,艾灸对于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这种治疗作用可以通过脑电波的变化客观反映出来,使针灸治疗失眠效果更加数据化、直观化。有研究表明,隔物灸可通过降低脑区波形能量值来缓解失眠症患者的思虑过度状态,部分α波能量值通过艾灸治疗后能够降低,说明艾灸可以使失眠症患者的脑电活动减慢[10]。同时,副交感神经在人体放松状态时占主导地位,而艾灸能调节副交感神经[11],从而改善睡眠。据报道,针刺内关、神门等穴能够提高α波中较低者的波幅,亦能降低较高者的波幅[12]。傅鸿亮等[13]通过试验研究发现,针灸神门、合谷、印堂、足三里等穴后,患者脑电波显示大脑慢波睡眠增加,治疗过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或治愈。

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α脑电波频率和波幅,发现观察组在调节α脑电波的频率和波幅方面作用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配合隔姜灸及常规针刺均能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针刺隔姜灸组比常规针刺疗效更好,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心脾波幅脑电图
开封市健康人群面神经分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分布范围研究
过桃花村
开不同位置方形洞口波纹钢板剪力墙抗侧性能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脑炎早期诊断的脑电图与磁共振成像比较
考虑传输函数特性的行波幅值比较式纵联保护原理
频率偏移时基波幅值计算误差对保护的影响及其改进算法
脑电图在脑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视频脑电图在癫癎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脑梗死继发癫痫84例脑电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