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探析
——以青海省海西州为例

2022-12-09 07:32:50闫一鸣
青海金融 2022年10期
关键词:海西州海西农牧业

■ 闫一鸣

(中国人民银行海西州中心支行 青海海西 817099)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中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之一。鼓励和帮助更多的农户加入到特色农牧业生产发展中来,优化乡村创业主体的发展环境、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是关键,其中金融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大量研究表明,金融对农牧业发展的支持水平会影响产业的活跃度,金融约束不仅影响产业的存活能力,而且影响其本身的绩效。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海西州坚持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保障,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超过200亿元,率先在“三区三州”实现全域整体脱贫,在全省率先完成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全州297个行政村产业发展基金均超过100万元。枸杞、黎麦、果蔬、牛羊肉等农牧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柴达木枸杞等9个农牧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诺木洪枸杞产业园跻身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莫河驼场成为“国字号”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海西地区特色农牧业产业链已初具规模。

一、金融支持对特色农牧业产业化的影响机理

(一)金融支持通过缓解产业链资金约束,提升特色农牧业绩效

海西地区农牧民由于受信息不对称、有效质押物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融资规模与金融参与度均受到较大的约束,处于起步阶段的特色农牧业企业更是被金融边缘化。目前,通过开展普惠金融工作,拓宽抵质押物口径以及运用新型金融科技等手段提高对特色农牧业产业链金融支持水平,有效缓解农牧民、合作社以及小微企业的流动性约束,使其拥有充裕的资金进行产业链延伸、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最终增强特色农牧业经营效益,增加农牧户收益。

(二)金融支持通过行为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促进产业链收益提升

金融机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借款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一是金融机构对于贷款用途的规定以及贷后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对于县域特色农牧业产业链上的个人及企业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约束,督促其将信贷资金用于项目发展。二是促使借款人提高行动力,由于现阶段征信系统建设的日益完善,借款人为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以获得更多的融资优惠,按时履约,可促进产业链的绩效提升。三是农牧业保险体系日益完善,能够减少经营者的顾虑,有助于激发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产生更大的生产潜能,促使其加大对产业的投入和新技术的使用,从而提升经营收益。

(三)金融支持通过发挥便捷性、安全性优势,降低产业链经营成本

数字金融的迅猛发展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资源配置效率,运用信息技术可减少信息不对称并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目前,由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主导的青海省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服务中心平台整合多机构涉企信息,通过建立企业信息数据库,打通信息转化渠道,极大地提高了小微企业的借贷便利性,为海西地区特色农牧业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四)金融支持发挥产业带动作用,提升乡村振兴绩效

海西地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多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的产业联合体,成为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推进模式,金融支持一方面通过特色农牧业产业链上的经济主体之间的监督和合作关系以达到弱化对抵质押物的要求,在降低产业链主体的融资交易成本的同时提供信用信息的可获得性。另一方面,产业链与信贷的双重关系持续深化了上下游企业的利益联结,发挥了核心企业对合作社、农户等的带动作用,有助于提升合作社、农牧户的生产效率,实现“资金—技术—效率”的有效转化,提升乡村振兴绩效。

二、金融支持特色农牧业产业链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农牧业产业化测度

本文以海西州特色农牧业产业化为研究对象,侧重于数据的科学性、连续性和代表性,基于阳立高等(2009)使用人均机械总动力等指标测度农业产业化水平的计算方法,充分考虑海西金融发展情况、农牧业发展水平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海西地区5项涉农指标来测算地区特色农牧业发展趋势。指标含义以及具体测算详见表1、表2。

表2 海西地区特色农牧业产业化衡量指标统计表

海西地区农牧业劳动生产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年均增长高达14.6%,反映出海西地区农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快速提升,然而其他四项主要构成指标均在2019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农牧区人均固定投资下降幅度最大。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前期快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牧区的改造需求,导致该年度投资总量下滑;二是海西地区主要出口农牧业产品质量与进口国实行的质量指标不匹配,导致出口比例下降;三是政府对农牧业的扶持力度减弱加剧了农林牧渔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波动,2016~2018年属于投资相对过热阶段。

综合以上5项指标,农牧业劳动生产率呈逐年上升态势;人均机械总动力、农产品出口比值以及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处于不断波动的状态;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基本呈现下降的态势。因此,我们定义海西地区特色农牧业产业化指数:

上式中,TR表示海西州农牧业产业化指数,xi,t表示第i个指标第t年的数据,m表示指标个数(m=5),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并给予每个指标相等的权重0.2( wi=1/m)。海西州农牧业产业化指数如图1所示。

图1 2010~2020年海西州农牧业产业化指数

海西州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趋势指数从2010年的0.0586增加到2017年的0.1138,2019年有所下降,2020年又重新呈现上升趋势。海西地区的特色农牧业产业化是一个波动上升的过程,其总体趋势是向上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农牧民日益增多的可支配收入以及当地政府加大资金扶持,不断聚集的资金有利于进行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农牧业机械化使用、农牧业科技创新以及农牧区的各类平台建设。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海西地区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海西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力地助推了地区金融行业的壮大。图2为2010~2020年海西州个人存款和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的走势情况;图3为同一时期海西地区农业保费收入及保险赔付金额的情况。个人存款(deposit)从2010年的105.27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48.49亿元,农林牧渔贷款(loan)从0.88亿元增长至24.67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和39.56%。海西州保费收入收入(prem)及赔付额(compens)均相对较低,尤其是赔付金额在2019年出现了显著下滑。

图2 2010 ~2020年海西州个人存款、农林牧渔业贷款额(单位:亿元)

图3 2010 ~2020年海西州保费收入及赔付额(单位:亿元)

(三)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和特征描述。本文主要描述农牧区金融发展对当地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因此选取当地部分涉农金融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上文计算的农牧业产业化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为了提高模型的准确性以及更好地描述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模型的构建中添加了一个控制变量。TR为农牧业产业化指数。解释变量:deposit即个人存款、loan即农林牧渔业贷款、prem即保费收入、compens即农业保险赔付额。控制变量:support即财政投向农牧业比重。这些选取的变量均为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的关键性支持因素,且财政作为支持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可以有效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变量特征描述如表3。本文数据均来自于历年《海西州统计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报表》。

表3 变量相关特征统计结果

2.实证分析

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设立模型如下:

对各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经过检验,各项数据均为一阶平稳,且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间存在长期关系,数据可以用于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回归结果见图4。

图4 模型回归结果

模型分析显示:一是农林牧渔业贷款、个人存款的偏回归系数为正,表明涉农信贷支持以及个人存款对地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呈正相关。二是保费收入的偏回归系数为负,表明目前发展阶段保费收入对地区农牧业产业化呈负相关。但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农牧业产业化与保险的关系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产生阶段性变化。刘永君(2022)的研究表明,农牧业产业化与保险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先降后升趋势。在发展初期保险对农牧业产业化并不能产生正向的刺激,随着农牧业产业化的持续提升,保险的正面作用将逐步显现。目前海西地区农牧业及保险业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保费收入是在发生风险时获取保险赔付以及获得信贷支持的必要因素,因此应全面看待保费对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作用。三是财政支持偏回归系数为正,表明积极的财政支持与对地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呈正相关。因此,政府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也是提升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三、实证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海西地区农牧业产业化水平总体在波动中上行,但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发展并不稳定。特别是在现阶段经济发展大环境仍然承压的背景下,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仍需获得政府和金融系统的大力支持。二是保险费用支出是农牧业产业化向更深层次发展不可缺少的助力。保险是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生风险时必要的保障。三是金融系统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提升当地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信贷支持可以有效地提升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延伸产业链长度。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提升金融服务特色农牧业的有效性

进一步提升金融供给侧发展水平,为地区特色农牧业提供更为有效的信贷支持。充分利用现有普惠金融工作形成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小微企业+农户”等生态圈,借助各个经济主体间形成的契约关系进行相互监督,从个体信用升级为集体信用,构建起信用共同体,进一步降低借贷主体的融资成本和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并结合地区实际推出契合特色农牧业需求的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支持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性。

(二)构建保障机制,提升金融供给及产业化绩效

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诸如风险分担、风险转移等保障机制,不仅能够提升金融系统的信贷供给,而且有助于帮助特色农牧业企业减少对未来经营预期的不确定性,激发其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化经营效益的积极性。地方政府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担保体系建设,通过增强担保公司实力等方式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从而缓解特色农牧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困境。二是完善农牧业保险体系。通过进一步扩大农牧业保险覆盖面等方式,为特色农牧业经营主体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进而提升农牧业产业绩效水平。

(三)建立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助力农牧企业健康成长

一是建立多层次的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在给企业进行“输血”的同时增强企业的“造血”能力。可参考美国SBA成立退休经理服务团(SCORE)和小企业发展中心(SBDCs)的做法,免费或低价为农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企业管理、市场调研以及政府采购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进而提高企业的“造血”能力。二是建立高效的征信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征信数据作用,强化企业征信及公共信息的收纳、共享以及开发利用,完善信息共享机制,自上而下打通信息孤岛。

(四)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金融服务和传导机制

一是持续加强对县域金融机构的引导。在县域金融机构有序发展的同时,继续引导城商行、农商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回归业务本源,将特色农牧业企业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作为各项业务的重中之重,结合辖内企业经营特点,借鉴先进做法,努力探索出便捷高效、成本适度、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特色金融服务模式。二是推动金融机构深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普惠金融事业部、小微信贷专营网点或小微信贷商业银行发展,对这类机构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三是从发展创新小微企业信贷技术入手,提升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的差异化定价机制,适当提升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培育出具有“愿放贷、能放贷、会放贷”经营理念的小微金融机构。

(五)制定并完善支持特色农牧业的财政金融政策

特色农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其具有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特色的特征,能够有效地带动当地农牧民提高收入水平。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特色农牧业的环境,扶持更多的农牧民参与到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中来,提升特色农牧业发展动力;二是通过完善支持县域特色农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诸如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以及创新金融服务等措施,为县域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扫清障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地。

猜你喜欢
海西州海西农牧业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08-24 07:35:24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农资(2019年44期)2019-12-03 03:10:48
中纺院海西分院 服务产业的“前哨”
服务海西建言献策·踔厉前行写华章
爱在海西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10:15
锐意创新 扎实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
以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 发展现代农牧业
通过物流一体化促进海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