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乙中
(中国人民银行巴中市中心支行 四川巴中 636600)
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媒介和金融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表现出与经济周期调整相对应的波动特点。相应地,在经济周期对金融发展正反馈机制的作用下,银行机构通过实施亲周期性经营策略,进一步放大和加速了实体经济的震荡和波动。因此,在经济下行周期的背景下,深入开展银行经营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研究意义重大。
经济周期波动与商业银行经营是互为反馈的过程。一方面,商业银行经营呈现出与经济运行周期性相同的波动性;另一方面,银行的经营活动通过金融体系的传导而形成金融加速器效应,进而导致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和持续波动。
总体来看,经济周期性波动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反馈过程主要是通过经营战略制定、资产业务布局等形式向银行经营活动进行传导。
1.经济周期影响银行经营战略目标。宏观经济的上下走势分别造成了经营者有乐观经营或悲观经营的偏好,进而影响银行经营战略目标的制定。当经济处于景气周期,商业银行对经济发展预期持乐观态度,可能制定较为激进的经营目标,从而放松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和信贷标准,使得信贷投放不断扩大,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得到扩张。当经济进入下行周期,随着市场流动性不足的显现以及不良资产的不断增多,商业银行对未来经济走势持悲观预期,从而制定过于保守的经营目标,在惜贷心理的影响下,引致银行过度收缩信贷投放规模。
2.经济周期影响银行资产业务布局。经济周期性波动主要是通过影响资产的结构和偏好,进而改变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布局。一是对资产行业投向偏好的影响。在经济上行期,由于亲周期性行业的业绩明显好于非周期性行业,受此影响,银行资源一般支持随整体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的亲周期行业,并将相关行业作为信贷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投资工具的标的,以追求繁荣行业的阶段性利润。在经济下行期,由于非周期性行业的业绩受影响程度较小,导致相关行业在银行的资产投向中配比提高,而亲周期行业占比下降。二是对资产流动性配置的影响。在经济高涨期,中长期资金需求较大且市场利率较高,考虑到市场的总体违约率较低,借款人具有稳定的还款资金来源和较强的还款意愿,因此银行偏向于中长期资产布局;在经济萧条期,银行对资金需求主体的发展前景较难做出准确预测,更倾向于进行流动性较强的短期投资布局,以最大程度地控制银行的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资金需求、供给双方信息不对称和金融市场缺陷等原因,导致金融摩擦经由“银行信贷”渠道传导形成金融加速器效应,从而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1.通过信贷投放调节资金供给影响经济增速。由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具有货币供给放大器的效用,而货币供给量则是影响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经济上行期,银行在经济运行的正反馈作用下通过增加信贷投放并运用货币流通环节的向上传导,提高市场的的资金供应量,推动并加快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相反,在经济下行期,银行通过顺周期经营收缩信贷投放,在抑制实体经济活动的同时加剧了市场的资金供给压力,进而起到减缓经济运行增长速度的作用。
2.通过信贷政策的调整影响投资和消费增长。商业银行面对不同的经济发展周期,自发地调整其信贷扩张和紧缩的规模,进而直接影响到投资、消费的增长。一方面,作为实体经济的主要资金来源,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以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形式存在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生产等产出环节,银行信贷可通过投资渠道作用于产出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作为当前消费市场的主要资金来源,商业银行通过调整消费信贷投放规模影响市场整体消费能力的增长,相应地社会产出也随之进行调整,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从会计视角分析,商业银行存在的顺周期经营行为很大程度上与财务管理机制和会计准则的制度安排相关。
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经济周期在不同阶段呈现出较强的契合性,从财务管理理论角度看,基于企业所有者权益最大化的原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为了实现银行账面利润的最大化,选择顺周期经营策略。即在经济繁荣期,倾向于承担更大的风险以扩大信贷规模,获取高额的利润;在经济下滑期,随着信贷违约的增长,商业银行考虑到因资产质量下降而引发的经营成果下滑可能,倾向于减少信贷供给,最终加剧了经济衰退的程度。对银行机构而言,在经济上行和下行时期,为了追求利润和规避风险而进行的扩张和紧缩投资行为均是理性的选择。
一方面,为满足资本充足率、去杠杆等监管要求,银行有强烈的动机在表外隐匿表内资产,造成资产负债数据失真;而出于熨平盈利周期波动、避免连续亏损等的考虑,银行机构通常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模糊性,主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影响当前年度的利润,为“扭亏增盈”预留操纵空间,导致利润数据失真。在经济金融形势欠佳的当下,银行更是粉饰报表,开展盈余管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满足金融监管部门的最低资本要求,实施减少信贷资金投放、改善银行资产结构等经营策略,以此增加资本、减少风险资产、增加低风险权重资产。通常而言,商业银行资本不足的情形往往出现在经济的不景气时期,同筹集资本相比,通过缩减信贷投放规模以减少风险资产的成本显得更低。因此,在银行资本监管的亲周期性影响下,银行通过盈余管理,在经济下行期缩减信贷规模,在满足资本管理要求的同时,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了进一步的冲击。
从会计计量属性分析,由于资产价格的涨跌与经济周期具有一致性,因此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使得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和经营成果与经济周期变化呈正相关。一方面,在经济发展阶段,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商业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项目大量增长,最终体现为利润成果的显著增加。受此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信心及信贷投放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助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在经济低迷和市场看空的影响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使得金融机构相关资产价值被低估,导致银行机构产生大量未实现和不涉及现金流出的“账面损失”,进而扭曲经营者的预期,并导致其投资信心受损、信贷投放能力减弱。此外,由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需满足存在活跃市场及报价、或参考实质相同交易价格、或使用估值技术确定价格等条件,但在信息不对称、非活跃市场交易量低的情况下,资产的市场价可能并非是其真实价格的反映,公允价值的不公允必将加剧经济周期性的波动。
一方面,按照金融监管要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水平的变化同抵押担保资产价值和资本水平同向变动。在经济上行期,市场违约风险和贷款损失风险相对较低,且抵押担保资产价格相对较高,计提的损失拨备相应较少。相反,在经济下行期,随着市场违约风险增大、抵押担保资产价值下跌,银行相应大量计提拨备,在放大损失的同时还加剧了对银行资本冲击的负面效应。受此影响,贷款损失拨备计提的顺周期效应导致银行的经营绩效在经济上行期被高估,在经济下行期被低估。另一方面,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商业银行按照摊余成本采用折现法对资产减值进行测试并计提拨备,这就产生了贷款损失拨备计提的滞后效应,使得银行无法对经济周期逆转可能引发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预估,进而导致经济扩张时,拨备计提不足;经济下行时,拨备计提过多。贷款拨备计提制度对银行经营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调节作用发挥不足。
目前,固定资产投资低迷,对实体经济增长拉动有限,居民消费能力减弱,阻碍了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转型,地方财力薄弱,制约着财政金融互动深度,有效信贷需求不旺,经济增速减缓成为新常态。从外部环境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带有不确定性。全球疫情蔓延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免疫鸿沟”导致发达经济体与低收入发展经济体恢复分化加大,深受疫情冲击的国家重启经济仍需时日。一些经济体实施激进的封锁政策,加剧了全球供应链危机,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产业升级带来不利影响。从内部情况看,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特别是2022年以来,乌克兰危机加重,国内疫情出现多点散发的情况,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国民经济运行波动明显,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压力依然较大。
在国民经济恢复不均衡、不稳固的背景下,金融市场整体上面临着需求不足和资本约束的双重压力,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金融风险防控面临挑战和压力。尤其是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规模趋缓,利润增速回落成为新常态。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法人银行呈现明显的亲周期性发展特点,本文拟以四川省市(以下简称B市)地方法人银行为例加以分析。
1.资产负债结构仍偏重传统业务。目前,尽管地方法人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服务触角持续延伸,但相较于发达地区而言,地方金融依然呈现出以“贷款”等传统业务为主体的经营发展模式。从资产负债表结构看,2021年末B市地方法人银行贷款总额409.19亿元,占总资产的53.36%,法人银行资产总额在该市银行业市场的份额占比(29.36%)和贷款余额份额占比(38.91%)的偏离度达9.55;另外,法人银行存款总额656.73亿元,总负债的占比高达90.94%。不难看出,以贷款为主的生息资产和以存款为主的计息负债分别构成当前B市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资产和负债的主要项目。
2.资金投向青睐亲周期行业。从贷款类资产的期限构成看,2021年末,全市银行业法人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81.60%,资金运用总体上呈现长期化态势。 同发达地区相比,B市总体上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近年来随着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以及由于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所引发的购房需求迅猛增长,信贷资源集中支持随整体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的上述亲周期行业。
3.利润构成依赖利息收入。一是利息收入对净利润的贡献度最大。总体而言,由于区域性中小法人银行经营地区大多集中在县域,其所在的金融市场仍属卖方市场,银行机构生息资产的盈利能力更强,净利息收入在营业净收入中的占比较高。从利润表项目构成看,2021年B市地方法人银行净利息收入占营业净收入比重高达96.13%。不难看出,对于欠发达地区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而言,其利润的主要来源仍是存贷利差。二是新型业务发展缓慢、创收能力较差。由于县域及广大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基础薄弱、金融制度创新能力低下,再加上金融市场缺乏完善的法规制度和先进的交易手段,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过度依赖传统存贷业务,而中间业务发展则呈现出业务范围窄、经营品种少、发展层次低的特点。2021年B市地方性法人银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0.43亿元,中间业务收入率①中间业务收入率=中间业务收入÷营业净收入×100%。仅为2.25%。
4.风险管理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地方法人银行抵御的风险能力有所提升,但对风险控制的总体要求仍然较高。一方面,不确定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造成金融机构潜在违约风险压力不减、信用风险集聚,随着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的退出,贷款违约风险增大,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等部分行业不良贷款上升的可能性极大。另一方面,部分中小法人银行,尤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大多接近监管线,因而缓冲空间不大。一旦受到不良率持续上升、净息差收窄等因素影响,银行机构面临着盈利能力下降和资本补充压力的挑战,随着金融风险持续暴露,银行机构补充资本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2021年末,B市地方法人银行不良贷款绝对数为18.29亿元,比2020年增加1.26亿元,占年末贷款余额的4.47%。尽管不良贷款率总体上较上年度有所下滑,但考虑到延期还本付息贷款集中到期等因素,法人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依然较大。
在经济下行背景下,银行机构以信贷投放为主拉动盈利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已较难适应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从负债端看,经营发展面临着“存款增长难”的问题;从资产端看,经营发展面临着“贷款投放难”的问题;从利润实现看,经营发展面临“盈利增长难”的困境;从资产质量看,经营发展面临着“风险防控难”的不利局面。
1.对银行负债端的影响——存款增长难。一是存款增长的经济基础薄弱。当前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民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矛盾和短期困难将长期并行交织,突出表现为企业扩大投资的意愿不足,拉动工业增长的支撑不足,内需增长的动力不足。在经济回落的“硬”制约下,存款的资金来源相对匮乏。二是存款竞争更加激烈。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过程中,金融机构与存款客户议价空间不断收缩,银行之间存款竞争更加激烈,存款维护的压力加大。三是新兴金融对存款分流的力度持续加强。随着后疫情时代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线上化加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存款市场的分布格局,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增长的压力更大。
2.对银行资产端的影响——贷款投放难。一是信贷政策顺周期性可能引发金融机构集中抽资压贷现象。金融机构的行业信贷政策往往存在着信贷“一窝蜂上、盲目竞争,一起撤离、相互踩踏”的现象,而尤以地方法人银行最为明显。在经济下行时期,银行机构出于对风险的考量,存在集中抽资压贷的可能。二是贷款的有效需求不足。在上轮经济增长周期中,良好的效益刺激企业加杠杆、扩产能;随着经济进入下行阶段,受需求低迷、产能过剩和行业内部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企业经营效益和利息覆盖水平大幅下滑,经营重点转向保运转、去杠杆,新增贷款意愿不足。
3.对银行风险管控的影响——风险防控难。受经济下行的影响,银行机构风险暴露的压力加大,其贷款质量向下迁徙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一是对于坚持服务“三农”和支持地方经济市场定位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而言,由于传统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受自然灾害、市场等影响较大,又不能获得相应的补偿,在贷款发放中多以信用贷款方式为主,存在较大的信贷违约风险。二是对于法人银行机构已经暴露的不良资产,随着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造成各种金融风险的交叉出现,而其大部分存在跨市场、跨机构等特征,风险传导速度和路径较之传统金融产品更为复杂多变,真实的资产风险状况远远超过数据监测水平。三是当前的信贷投放高度依赖于“重资产”,即银行在进行风险抵补的过程中偏好于土地、房产等抵押实物。但由于目前市场对房价的下跌预期已经形成,市场观望情绪加剧,不良贷款“重”抵押资产面临变现难、处置难的问题。
4.对经营成果的影响——盈利增长难。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增加盈利,成为地方法人银行的主要经营模式。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息差将不断收窄将成为客观现实,地方法人银行靠传统存贷款利差盈利的难度越来越大。以B市为例(如图1),2021年法人银行机构拨备前利润10.66亿元,较上年度减少1.28亿元,同比下降10.72%;全年实现净利润1.97亿元,较上年度减少0.54亿元,同比下降21.37%。
图1 B市法人银行机构2020~2021年逐月拨备前利润同比变化
在经济下行周期的背景下,银行机构应正确把握经济周期的内在运行规律,按照稳健审慎的经营理念,适度逆周期地调整信贷政策并相机抉择制定中长期经营发展战略,有效规避经济周期对银行经营的负面影响。
一是要主动适应监管严要求,对于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坚持充分暴露的原则,不能为规避监管而另辟蹊径,走表内转表外、资金空转等老路,隐匿大量风险,冲击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和金融体系稳定。二是要根据不良资产的期限、借款主体、担保性质、形成原因和收回可能性等特征,进行分类处置,以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改善资产质量。三是要强化主动风险经营意识,审慎经营,在风控和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建立健全风险识别、评估和防控机制,严格执行贷前审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制度,扼住不良资产形成的咽喉,确保可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减少非生息资产的占用,以提高银行的总资产周转率。在大力发展信贷业的同时,要注重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拓展信贷业务领域,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加强逾期贷款管理,落实清收责任,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降低不良贷款资产占比,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五是提高资本充足水平。建立健全资本补充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增加资本净额,有效扩充资本规模,如采取向社会法人和自然增资扩股等方式直接增加实收资本或通过内部资金留存和提取增资转资等。六是优化存款结构。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要在“增加总量、调优结构”的基础上,注重广泛吸收各类存款,特别是扩大农民和居民储蓄存款,着力吸收工商企业存款、财政性存款、行政事业法人单位存款,降低存款综合成本,提高存款的稳定性、效益性,扩大市场份额,夯实发展基础。
金融机构应把握转型契机,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有效促进利润来源多元化,实现银行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改变。一是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应不断优化现有业务品种,科学搭配资产业务比例,改进传统银行业务增长极,重点开拓中间业务市场。金融机构应大力发展依托于存贷款业务的支付结算类和银行卡业务,进而拓宽自身的存贷款业务,吸引更多的客户;着力发展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顾问咨询类业务,在拓展盈利渠道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平台优势。同时,还应开发稳健保值的投资理财业务,促使被分流的客户存款再次回流。二是努力盘活存量资产,结合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银行间市场变化,在不同时期灵活机动地调整投融资策略,进一步加强资金运营管理,提高销售净利率对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的贡献度。
一是要顺势调整战略,加快从粗放式经营模式向轻资本、集约化模式转变,保持审慎经营与资产规模平稳增长,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总定位下,聚焦特色化战略,结合本地和自身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目标市场,提供差异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打造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强业务创新,加强定价能力建设,提高主动负债能力,加快推动投行、资管、托管等中间业务发展。三是要把握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积极对接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立足辖区中小微企业、普惠农业发展、脱贫攻坚和城市建设需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做广做深做透小微、三农、零售和科技金融产品及服务,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盈利水平。
一方面,要努力增收节支,不断完善费用管理办法,做好成本管控,以减少成本对净利润增长的抵销作用。深入推进财务精细化管理,严格核算各项收支,合理控制成本收入比,压缩非生息资产占用,及时清理处置闲置资产,努力提高资金运营效益,同时做好纳税筹划,实现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资产结构,做好风险防范。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在注重挖掘各类资产规模效益的同时,应尽量将资金实行多元化和分散式投放,使各项资产配置合理化。同时,要合理安排内部比例,使资产与负债的比例、资产内部各项目所占比例以及负债内部各项目所占比例处于合理范围之内,使资产负债结构在流动性和安全性方面保持相对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