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希花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山东 济南 250000)
寻常性银屑病(PV)为皮肤科高发病,以红色丘疹或者斑块上附着多层银白色的鳞屑为特征,多发于四肢、背部及头皮,严重皮损可累及全身,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现阶段,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是临床治疗PV的常用手段之一,其穿透性强,可直达真皮层和表皮深处,诱导T细胞凋亡,且具有重复利用高、副作用较小、操作简单等优点,但实践发现,单用NB-UVB治疗随着照射剂量的不断增大,其皮肤相关不良反应亦会增加,且长期应用可诱发机体抵抗性,致使疗效持续性不佳[2-3]。故仍需结合其他有效治疗方案,以进一步增强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复方甘草酸苷片主要成分包括蛋氨酸、甘氨酸、甘草酸苷,具有免疫调节、抗炎及保肝等作用,已有研究证实将其用于PV治疗效果较好[4]。鉴于此,本研究分析复方甘草酸苷联合NB-UVB治疗PV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于本院就诊的96例PV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25~64岁,平均(38.59±4.36)岁;病程0.8~7年,平均(4.12±1.28)年。对照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26~63岁,平均(38.68±4.47)岁;病程0.9~7年,平均(4.29±1.3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纳入标准:符合PV诊断标准[5],且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首次发病,且入组前4周内未使用过维甲酸、激素类等治疗;均自愿参与研究,且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对紫外线或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处于妊娠、哺乳期及2年内有生育意向的女性;患其他皮肤疾病者;伴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者。
对照组予以NB-UVB照射治疗。采用SS-03B型紫外线光疗仪[上海希格玛高技术有限公司,沪药管械(准)字2000第2260175号],选择波长为305~315 mm,峰值为311 mm,以首剂量0.3~0.5 J/cm2行全身照射,隔天1次,并以0.1 J/cm2剂量逐步递增,最终剂量3 J/cm2;同时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患者皮肤情况,若有轻度红斑,停止增加照射剂量,若有灼痛性水泡、红斑等,暂停照射,待皮肤恢复后以最后一次增量前剂量实施照射;且治疗中需尽量用衣物重点遮挡外生殖器及正常皮肤,并佩戴UV护目镜。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001,规格:25 mg/片)治疗,口服,75 mg/次,3次/d。
两组均治疗8周。
(1)临床疗效:依银屑病皮损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行疗效判定,PASI评分:将人体分成下肢、头部、上肢、躯干4部分,后对各部分鳞屑、浸润、红斑面积和程度进行加权评分[6]。治疗8周后,PASI评分降低幅度≥90%为痊愈;PASI评分降低幅度为60%~89%为显效;PASI评分降低幅度为20%~59%为有效;PASI评分降低幅度<20%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细胞因子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3 5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17、IL-23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3)角质层含水量及皮脂含量: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应用皮肤无创检测系统检测患者角质层含水量及皮脂含量,检测前指导患者在温度20~25℃、湿度在45%~65%的室内保持静坐0.5 h,每项指标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治疗前,两组IL-23、IL-17、TNF-α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IL-23、IL-17、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IL-23、IL-17、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细胞因子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细胞因子水平对比(±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时间IL-23(pg/mL)IL-17(pg/mL)对照组(n=48)观察组(n=48)t值P值对照组(n=48)观察组(n=48)t值P值TNF-α(ng/L)治疗前治疗8周后251.67±35.54 252.49±34.41 0.115 0.909 194.57±29.17a 164.39±24.18a 5.519 0.000 202.25±28.17 201.48±27.52 0.135 0.893 179.36±24.22a 158.62±21.39a 4.447 0.000 35.08±7.12 35.19±7.29 0.075 0.940 21.65±5.38a 16.28±4.19a 5.456 0.000
治疗前,两组皮脂含量及角质层含水量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皮脂含量及角质层含水量均明显多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皮脂含量及角质层含水量均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角质层含水量及皮脂含量对比(±s)
表3 两组角质层含水量及皮脂含量对比(±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时间对照组(n=48)观察组(n=48)t值P值对照组(n=48)观察组(n=48)t值P值皮脂含量(μg/cm2)角质层含水量(%)治疗前治疗8周后62.25±9.18 62.34±9.29 0.048 0.962 87.14±10.34a 106.28±12.13a 8.320 0.000 6.85±2.33 7.01±2.46 0.327 0.744 14.87±4.68a 25.16±7.51a 8.057 0.000
PV具体病因尚未明确,多认为与机体免疫相关,且在环境与遗传因素互相作用下,导致疾病发生或恶化,对患者心理、生理均构成不良影响,降低其生活质量。研究显示,T淋巴细胞组织浸润是PV患者皮损处最早出现的病理改变,T淋巴细胞被激活后会入侵表皮,加速细胞趋化因子分泌,进而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其不仅能诱导表皮细胞增殖,且能使血液中白细胞作用于内皮细胞而引发炎性反应[7-8]。IL-17作为促炎因子,其水平表达异常能放大自身免疫级联反应,形成持久炎性反应,进而演变成皮肤慢性炎症损害;IL-23能促使天然CD4+T细胞向Th17细胞转化,并加速Th17细胞分泌相关细胞因子,形成IL-17/IL-23免疫应答途径,参与PV发展;TNF-α能增强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加速表皮细胞增生和炎性反应发生。因此,调控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对疾病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NB-UVB照射治疗是现阶段临床治疗PV常用的物理疗法,其可拮抗皮损处表皮细胞DNA合成,促使该部位T淋巴细胞凋亡,继而减少IL-17、IL-23等细胞因子释放,调节免疫级联反应[9];同时,NB-UVB照射治疗能够拮抗朗格汉斯细胞抗原递呈和T细胞活化功能,进而阻滞表皮细胞增生及异常角蛋白表达,延长表皮细胞循环周期,发挥治疗作用[10]。但随着照射剂量的逐步累积增大,其副作用亦愈加明显,且单一治疗总体疗效不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8周后IL-23、IL-17、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NB-UVB可提高PV患者的治疗效果,调节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改善皮肤功能。分析原因在于,复方甘草酸苷片中主要成分甘草酸苷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够刺激干扰素生成,活化NK及T淋巴细胞,阻滞花生四烯酸、组胺等物质释放,进而减少过敏性物质生成,且可拮抗磷酸酯A2活性,抑制前列腺素E2生成,发挥抗过敏、抗炎作用[11];甘草酸苷还可通过刺激多种酶效应,减弱或完全抑制病毒复制能力,发挥抗病毒作用;此外,甘草酸苷还能通过调节抗原及有丝分裂原刺激导致的细胞因子产生及淋巴细胞增生,对免疫系统发挥双向调节作用[12]。复方甘草酸苷与NB-UVB联用能发挥协同效应,共同调节机体免疫及炎症反应,减少皮损处炎症浸润,从而改善病情[13]。
相关研究亦发现,皮脂含量、角质层含水量等皮肤屏障相关指标异常,可致皮肤失养,进一步加重PV相关症状,导致病情反复[1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8周后,观察组皮脂含量及角质层含水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说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NB-UVB可改善PV患者皮肤状况。究其原因可能为,复方甘草酸苷片可通过减少细胞增生,改善皮肤表层炎症反应,利于增强皮肤自我修复能力,加之联合NB-UVB照射,能够进一步促进受损皮肤恢复速度,进而改善患者皮肤状况[15]。
综上所述,复方甘草酸苷联合NB-UVB治疗PV疗效确切,可调节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改善患者皮肤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