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莹
高校有一些特别人性化的政策,比如资助育人政策,这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采取的重要措施,同时也符合我国教育改革中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这项政策也是高校提升思政工作的重要方式。教育是国之大计,是为我国培养人才、促进我国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达到教育强国的主要目标,高校应积极落实资助育人政策。在我国教育中,资助育人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已经帮助了大批贫困学子,使得家庭贫困的学生也能够上大学,改写人生轨迹。但是随着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其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导致高校资助育人质量不理想。这需要高校不断探索有效的提升措施,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为了提高高校资助育人的质量,本文对高校资助育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且提出了提升高校资助育人质量的策略。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因此现在贫困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少。在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中,对于认定贫困生的工作环节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每一所高校早已经有了很多的认定标准,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贫困生认定标准已经不适用于现在贫困生认定。在实施贫困生认定工作时,因为部分认定标准不科学,也没有详细的可操作性,贫困生认定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导致部分接受资助的大学生并非是真正的贫困生,同时有一部分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却没有受到应有的资助,这样的情况使得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质量很不理想。
在很多的高校中,教师和学生认为给予贫困生经济上的帮助是资助育人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大部分的高校在资助育人的工作中注重的是资金上的资助,忽略了对贫困生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上的教育和引导。很多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只做到了资助,却没有做到育人,使得资助育人工作变得单一,没有能够有效培养贫困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对贫困生的教育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和感恩教育总是做得不到位,或者没有有效的教育形式,大部分高校资助育人方面没有完整的体系,进而没有有效的教育效果。
我国在高校实施资助育人工作已经很多年,有着一定的经验,并且投入了很多的资金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孩子上大学的问题,成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也在积极落实资助育人的政策,是资助育人政策的执行者,但是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常出现资金投入不足或育人过程不到位的问题。高校是执行资助育人的重要责任人,应当加强自身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
高校应该充分认识资助和育人这两个方面的关系,资助可以为育人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育人是资助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资助效果的重要标准。高校资助育人的标准是:第一,应该严格执行“奖、贷、助、勤、补、免、减”这几项资助的主要制度。第二,高校还应该不断优化家庭实际存在困难大学生的帮扶政策,将扶贫和育人两个方面都作为工作的重点目标,在做好传统的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对家庭困难的贫困生进行全面教育和培养,进而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养。
我国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学生类型都有着不同的资助项目,
也有一定的资助体系。教育改革中也提出构建资助育人体系,需要构建出国家资助、学校资助、社会捐赠,以及学生自助的发展型资助体系,这个资助体系对于资助学生资金和教育的来源进行了分类,共分成了四大类,并且对于每一种资助来源都有不同的要求。其中国家资助指的是国家使用财政资金提供资金上的资助;学校奖助指的是学校结合事业收入情况实行奖励和资助;社会捐助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主要是指企业、社会人士、公益捐赠机构等进行的资助;学生自助指的是学生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经济的来源,同时学生还应该自主进行精神心理上的脱贫。结合各种资助类型,可以建设不同类型的资助项目,构建不同的资助体系,这样才能让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进行有机融合,显性资助和隐性资助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出资助育人的作用。
高校应该建立精准的认定贫困生的途径,确保被资助的学生家庭确实相对贫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目的。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可以直接影响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质量,如果资助的对象都不能确定,或者资助的对象出现错误,那么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就会下降,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开展就会受到阻碍。所以高校应该制定精准的贫困生认定办法,不断优化保障制度,准确认定贫困生,保证资助育人的对象确实是需要得到资助的,可以满足贫困大学生上学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国的资助方式已经比较完善,设定的资助项目可以满足不同类型贫困生的学习需求,但是距离真正的精准资助还有一定的差距。精准资助指的是让学生感觉到资助资金的力度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同时还应该做到让有限的资金用得恰到好处。高校需要合理使用“奖、助、贷、补、减、勤、免、偿”这几项资助类型,进而有效地实现精准资助。高校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资助措施,同时还应该加强资助育人的精准度,使得经济的资助和思政、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资助不单单是指为学生发放资金,还应该通过经济的资助来实现育人的最终目的。高校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等措施也应该落实到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的资助育人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稳定有序开展,更需要高校建设资助文化工作。坚持做好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引导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在高校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力量,开展学生助学活动,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学生之间互相激励和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有感恩和奉献意识。从社会方面来分析,在社会中可以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在寒暑假期间,针对贫困生可以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贫困生做志愿者,去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学校应该积极组织贫困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让贫困生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懂得去感恩社会、奉献社会。从家庭方面分析,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教师应该和其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联系,全面掌握不同类型贫困生遇到的生活方面问题,并向他们传达学校的资助育人政策,使得学生的家长可以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
高校在资助育人政策的施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资助贫困生和育人这两个方面没有紧密结合在一起,理论和实践分配不平衡等。高校应该积极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并真正落实此项工作,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深入分析遇到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高校应该明确资助育人的工作目标,构建完善的资助体系,制定精准资助措施,做到合力育人,进而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