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高颜值城市路径研究

2022-12-08 04:34:55舒洲黎红曾丁山杜俊杰付玲玲郑良科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35期
关键词:理论研究

舒洲 黎红 曾丁山 杜俊杰 付玲玲 郑良科

摘要:文章以广安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分析广安市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广安实际,提出广安市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建设生态高颜值城市的重要路径,为广安市全面实施“同城融圈”战略奠定理论研究基础和决策参考依据。

关键词:成渝地区;生态高颜值;重要路径;理论研究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成渝地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和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建设包容和谐、美丽宜居、充满魅力的高品质城市群”。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相继出台,鲜明要求建设成渝地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国内外有关学者、省内有关市州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建设生态高颜值城市等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全面分析了广安市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形势,认真对照当前渝广生态环境领域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设生态高颜值城市的重要路径,为广安市全面实施“同城融圈”战略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一、建设生态高颜值城市形势分析

(一)在区域地缘上具备突出优势

广安市地势优越,是重庆三峡库区发展的腹地和接力带,全市6个区市县中,所辖邻水县、华蓥市、岳池县、武胜县自东向西与重庆市垫江县、长寿区、渝北区、合川区等接壤。广安市有大小溪河700余条,所有溪河水资源均入境重庆,汇入长江,共有20条跨省界、市界河流,其中与重庆交界断面15个。广安与重庆同处长江上游、华蓥山脉,境内所有河流最终全部流入重庆,同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广安也是四川省距离重庆主城区最近、川渝行政边界接壤最长的地级市,目前,广安50%的工业为重庆配套,来广安旅游的人有60%来自重庆,广安75%的农产品销往重庆,广安各县(市、区)均处在重庆二环、三环高速公路通达范围内,均具有同重庆主城对接融入、服务贸易、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的合作潜能。

(二)渝广合作基础实、前景广

早在2008年初,广安便提出立足四川、融入重庆,全方位、多领域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2009年7月,广安正式提出了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的战略构想,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强化渝广交流合作。同年10月,四川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重点打造包括广安在内的环渝腹地经济区块。2011年3月,国务院通过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在川渝毗邻的潼南、广安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2012年11月,《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建设总体方案》获批,明确将广安建成成渝经济区乃至全国区域合作的典范,“渝广合作”成为依托省域外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的“试验田”。近年来,广安市积极对接川渝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共谋渝广生态环境领域深度合作。截至2021年底,渝广开展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交流合作100余次,签订合作协议10余个,开展联合检查有100余次,跨界应急演练20余次,共享区域流域数据约20000个,涉及川渝两地党政及各部门达30余个,渝广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合作前景巨大。

二、建设生态高颜值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區域流域法律法规标准不一,联防联治效果欠佳

当前渝广两地环境标准不一,管控要求宽严有异,标准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间接助长了污染物跨区域转移,也阻碍两地的污染防治和联动监管。渝广目前仍然存在川渝两地环境保护税标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标准、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等标准不统一,并且也存在省市层面的政策协同不能同标同法,严重阻碍两地共建共治区域流域污染。

(二)政策分区适用限制不明,破解区域壁垒待明晰

受行政管辖所限制,渝广区域出现“多龙治水”现象,上下游也存在相互推诿扯皮现象。主要流域治理分割性与排斥性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的关联性和完整性欠缺,“山水林田湖草”难以实现统筹,边界责任界定不清晰。广安辖区市县及部门与重庆对接时,由于行政级别差异较大,在争取政策、资金、项目、规划上,依然会存在受益力度不够、协同程度低、支撑力不足等问题,利益博弈问题严重。

(三)全面系统研究融入程度不够,深水深潜合作不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但目前对于渝广区域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和区域环境保护联合联治等问题还缺乏理论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多将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同于生态环境联合治理和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同时由于渝广的生态本地、发展规律、发展特点等差异较大,全面系统融入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还需要体制机制创新,在发展空间的一体化布局、区域规划一体化设计、生态产业协调发展等领域急需深潜,也需深入。

三、建设生态高颜值城市重点路径

(一)统筹抓实“跨界污染治理共推”,在跨省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进程上率先突破

广安生态环境融入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实现区域环境共治“1+1大于2”的目标,应尝试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围绕跨界区域流域重点难点问题,在“共治水、协控气、稳固土、防应急、同执法”五个方面谋划好、落到实。一是共治水,强化水生态环境治理。以嘉陵江、渠江、御临河等河流湖泊为重点,深化工业领域、农村生活、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严格落实水资源“三条红线”管控,全面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探索建立跨区域双河(湖)长制,深化川渝跨界水体联防联治,打造幸福河湖。二是协控气,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化开展工业污染源整治,加大电力、水泥等重点行业治理力度,深入推进VOCs和O3污染帮扶和协同治理。加强移动源排放监管。突出整治城市扬尘污染、农村生活及其他面源污染等治理,强化烟花爆竹禁燃放、秸秆禁烧管理。强化渝广、川东北区域以及市域各区县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探索共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适时共享环境空气质量数据。三是稳固土,深化土壤固、危废污染处置。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持续开展重点企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非煤矿山矿企等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治行动。严格控制新增重金属排放,强化涉重园区管理。统筹固危废处置,强化固危废源头减量,补齐固危废处置能力建设短板,提升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四是防应急,共同应对区域环境突发事件。实施环境风险企业和污染物排放清单管理,扎实做好园区、企业环境风险防控。深化川渝两地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加强渝广毗邻区域流域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五是同执法,共推联合执法。统一联合执法尺度,推动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建立健全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和统一“两法衔接”机制。推进基层执法能力现代化建设。

(二)系统推进“绿色生态廊道共建”,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样板区建设中共同发力

广安市建设生态高颜值城市要以长江上游生态廊道建设为核心,围绕绿色生态廊道共建主题,在融入路径中“得天时、享地利”,精准实施区域生态共建环境共保。一是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联合重庆合川、渝北、长寿、垫江等地积极争取国家规划、政策支持,共编规划、共谋项目、共争资金,建设嘉陵江、渠江生态廊道。要以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城市为契机,依托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等自然山体打造市(县、乡)群生态廊道。二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开展大规模绿化广安行动,实施重点流域、重要湖泊湿地保护建设。以植被、物种多样性为重点,全面开展本地调查和陆地生物多样性调查。以嘉陵江南部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重点,推動重点流域水生物种保护,建设渝广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三是修复与恢复生态退化区。加强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强化河湖湿地保护。实施绿色矿山建设和废弃矿生态修复,重点推进华蓥市、邻水县废弃煤矿矿井涌水整治工程。加强城市公园绿地、城郊生态绿地等建设,实施“园美城绿、公园围城”工程。四是保障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全面推行林长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效。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推行河流湖泊休养生息。落实“十年禁渔”和湖库休渔制度,嘉陵江、渠江等天然水域实行“十年禁渔”。

(三)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方式共构”,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等进程中做好支撑

广安主动“生态融城”,也要“绿色发展建城”,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能源等结构调整,真正实现在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中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一是优化空间布局,突出功能定位。以广安“东进、西连、南拓、北控、中优”空间布局为背景,主动对接重庆都市圈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借力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建设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深度融入重庆都市圈发展。用好华蓥山、明月山等自然景观资源,与重庆共建环重庆主城都市区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等合作示范区,助力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提升优化传统产业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支持川渝高竹新区等地,承接重庆主城都市区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华蓥市玄武岩纤维材料产业园、广安经开区先进化工材料产业园为重点,大力发展玄武岩纤维新材料、新型建材、高分子新材料,建设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加快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强化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持续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和新建耗煤项目,实施等量或减量替代。探索推动渝广两地“城市矿产”基地建设,耦合产业促进工业固废循环利用。支持服务渝广两地科学、有序、共赢开发嘉陵江、渠江等水电资源。加快渝广能源一体化综合利用和智慧用能示范建设。

(四)持续深化“生态环保合作机制”,依靠政策机制在生态环保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增益

充分发挥环境、经济、社会政策对“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导和服务功能,有助于确保广安生态环境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合作项目、资金、措施等的“绿色属性”,为渝广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政策和机制保障。一是协同发挥环境经济政策的策应功能。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为主导的绿色金融创新和市场体系,积极争取在广安开展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努力争取四川“绿蓉融”、重庆“长江绿融通”等融资平台向广安倾斜业务、贷入资金。探索建立川渝毗邻地区具有示范功能的环境资源权益交易平台等,强化环境权益交易合作。前瞻开展碳金融创新、气候投融资等研究,联合重庆设定“碳惠重庆+广安”碳排放交易平台,有序推进碳普惠机制试点。二是构建和完善渝广两地生态环保合作机制。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治联席会议制度、生态环境舆情协同处置机制等,共同研判区域生态环境形势和重大突发生态环境问题。探索建立渝广合作成效评估机制与结果公开机制,实效推动渝广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共用机制,共建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和区域流域治理“一张图”。优化整合广安生态环境专业技术资源,谋划建设市级生态环境综合研究中心,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产学研”科研能力现代化。三是完善一体化生态环境政策支撑体系。坚持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协调推动“三线一单”实施,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制度。推进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川渝协同立法,完善同标同法交流合作机制,构建一体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与重庆开展跨区域生态环境事件损害赔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EB/OL].2021-10-21.

[2]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环综合〔2022〕12号)[R].北京:生态环境部办公厅,2022.

[3]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川府发〔2022〕2号)[R].成都: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

[4]毛丹,赵平,康璇,等.乐山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施展新作为的路径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20,22(04):91-93.

[5]杨博.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对策建设——以广元市为例[J].社会经纬,2021(04):85-89.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2022年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和人才计划项目(2022JDR0066)及小平干部学院2021年度社科研究重大项目(2021-XPGYZD-2)。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

猜你喜欢
理论研究
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
近年来群众路线理论研究述评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4:53:52
双钢琴演奏心理调控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艺术评鉴(2016年17期)2016-12-19 18:36:34
从中国特色到中国学派
国际观察(2016年2期)2016-12-12 14:43:11
浅谈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指数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4:00:40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民商法中信托制度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10:13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小学生性教育现状分析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15期)2016-06-18 18: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