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是”字用法探析

2022-12-08 08:00
现代语文 2022年11期
关键词:连词管子代词

黄 爽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一、引言

“是”字的用法在汉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管子》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之一,是研究这一时期汉语发展变化的重要语料。《管子》的成书时间跨度较长,从春秋时期齐国史官关于管仲治国理政的记录,到战国时期稷下学宫中管子后学对管仲思想的不断丰富、拓展,最后由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成书,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同时,此书有对多家思想流派观点的吸收和整合,其中的字词、语体、文体等也受到诸家流派的影响,较为全面地体现出语言发展的时代特点。《管子》中各家思想的碰撞、交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作为关键用字的“是”,亦呈现出用法上的灵活性、丰富性。因此,对《管子》中的“是”字进行全面分析,不仅是探析先秦“是”字用法的重要途径,也是把握先秦汉语词汇和语法的有效选择。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引的《管子》语料,均依据《管子逐字索引》[1],并在例句后标出篇名,不再一一标注页码。

“是”字在甲骨文中未见,周代金文及《周易》《诗经》《尚书》中已有存在,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开始大量出现[2](P142)。《管子》中的“是”字语义丰富,运用灵活,全书共出现507 例,按照词性及具体用法,可以划分为9 类。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此外,还存在6 例特殊用法。下面,就对《管子》中的“是”字用法分别进行分析。

二、《管子》中“是”字的单独用法

《管子》中的“是”字在单用时,可以作代词、副词、形容词、连词、助词等,其中,指示代词是它在《管子》中的重要用法。

(一)指示代词用法

《广雅疏证》:“是,此也。”[3](P726)作指示代词时,“是”的词义为“此”,相当于“这”“这个”。主要是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有时也可以在句中充当谓语和定语。在《管子》中,用作指示代词的“是”共有174 例。其中,109 例作主语,35 例作动词宾语,8例作介词宾语,13 例作谓语,9 例作定语。

1.作主语

在《管子》中,指示代词“是”作主语共有109例。它在句中的主要功能是复指上文,并作下文的主语。“是”作主语时,可指代人、物、事件,有时指代对象并不出现。例如:

(1)货尽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乘马》)

(2)是大之无外,小之无内。(《宙合》)

(3)是欲以文克齐,而以武取宋、郑也。(《霸形》)

其中,有两类情况值得格外注意:一是“是+谓”,二是“是+为”。在“是+谓”结构中,主语通常置于“是”前,“是”指代前边的主语,为复指主语,两者组成复指结构;同时,“是”与后边的谓语组成主谓结构。在“是+为”结构中,“为”是动词,表示“作为”“成为”“算作”等,作谓语;“是”复指前文主语,与“为”一起构成主谓结构。例如:

(4)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牧民》)

(5)兼爱无遗,是谓君心。(《版法解》)

(6)大臣得罪,勿出封外,是为漏情。(《侈靡》)

(7)僖公卒,以诸儿长,得为君,是为襄公。(《大匡》)

“是”作主语的用法多出现在判断句中,特别是在语气助词“也”结尾的句子中,更体现出强烈的判断语气。指示代词“是”复指前面的人、物或事,它所在的判断句通常为复句的一个分句。这时,起判断作用的不是“是”而是“也”,这种判断句是无系词的判断句,也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要形式。虽然句中的“是”很像判断词,但实际上不是,仍为指示代词。因此,这类“是”字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系动词(判断词)。例如:

(8)此道法之所从来,是治本也。(《君臣上》)

结合上下文分析,例(8)中的“是”仍为指示代词,复指前文“道法之所从来”,在分句中作主语。“是治本也”可译为“礼法产生的源头也是治国的根本”。实际上,在判断句中,被判断部分用指示代词“是”复指,能够突出其意义的鲜明性。

2.作动词的宾语

在《管子》中,指示代词“是”作动词宾语共有35例。在“V+是”结构中,“是”相当于“这”,作动词的宾语,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例如:

(9)若是而民寡,则不足以守其地。(《八观》)

(10)如是而民情可得而百姓可御。(《小匡》)

(11)言人之无患,吾欲独有是,若何?(《侈靡》)

(12)苟信是,以有不可先规之,必有不可识虑之,然将卒而不戒。(《宙合》)

(13)夫如是,则始可以施政矣。(《大匡》)

(14)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小匡》)

其中,“若是”“如是”可译为“像这样”,“有是”可译为“有这种想法”,“信是”可译为“遇到这种情况”。以上例句中的“是”皆为指示代词,用在动词“若”“如”“有”“信”之后,作宾语,起补充说明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个次序在甲骨文中便是如此。先秦著作中,也莫不如此。不过,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宾语可以前置[4](P626)。这种情况全书共有2 例:

(15)民未始变而是变,是为自乱。(《侈靡》)

(16)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弟子职》)

例(15)的正常语序应为:“民未始变而变是,是为自乱。”其中,第一个“是”为代词,代指“民未始变”这种情况,作动词“变”的宾语。这里是为了强调“民未始变”而把作“变”宾语的指示代词“是”提前。例(16)的正常语序应为:“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极是。”“是”指代前文“先生施教”,作动词“极”的宾语。“极”在此句是“穷尽”的意思。此处强调“先生所施之教”,故把作“极”宾语的指示代词“是”提前。

在否定句中,当宾语为代词时,可以将其置于谓语前。马建忠指出:“止词后乎外动字者,常也。惟外动字加弗辞,或起词为‘莫’、‘无’诸泛指代字,其止词为代字者,皆先动字。”[5](P156)这种情况全书仅有1 例:

(17)是昭德以贰君也,鲍叔之知,不是失也。(《小匡》)

例(17)的正常语序应为:“是昭德以贰君也,鲍叔之知,不失是也。”这里的“是”为指示代词,代指前文“昭德以贰君”;“不”为否定副词,“失”为动词,在此句中可译为“错失”。

3.作介词的宾语

在《管子》中,指示代词“是”作介词宾语共有8 例。“介词+是”结构一般位于谓语前,修饰谓语,主要用来承接上文,表示结果。例如:

(18)为敌谋我,则外难自是至矣。(《法法》)

(19)返于连,比若是者,必从是儡亡乎!(《侈靡》)

(20)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地员》)

例(18)中,介词“自”后加指示代词“是”,用在动词“至”之前,表示动作的起始时间,可译为“从此”。例(19)中,介词“从”表示时间的起点,与指示代词“是”连用,组成“从是”,表示从这件事开始。例(20)中,“以”为“由”义,表起点,与宾语“是”连用组成“以是”,指代上文的事,可译为“因此”。

4.作谓语

在《管子》中,指示代词“是”作谓语共有13 例。这时,它往往配以后缀“也”用在句尾,构成句式“……是也”,可译为“……是这样”,在句中作谓语。例如:

(21)民之兴善也如此,汤武之功是也。(《宙合》)

(22)国小而修大,仁而不利,犹有争名者,累哉是也。(《侈靡》)

(23)凡所谓能以所不利利人者,舜是也。(《版法解》)

5.作定语

在《管子》中,指示代词“是”作定语共有9 例。“是”作定语时,用在名词之前,构成“是+名词”句式。例如:

(24)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地数》)

(25)国犹是国也,民犹是民也,桀纣以乱亡,汤武以治昌。(《宙合》)

(26)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正是道也。(《问》)

(27)谓左右曰:“见是前人乎?”左右对曰:“不见也。”(《小问》)

(28)当是其时,民无愠恶不服,而天下化之。(《轻重戊》)

杨树达在《词诠》中将“是”解释为:“指示形容词,此也。”[6](P199)“指示形容词”可以理解为作定语的指示代词。上述例句中的“岁”“国”“民”“道”“前人”“其时”,都是名词,“是”在其前作定语,构成定心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是”在作定语时,还有一处特殊用例,即与“故”连用。

(29)是故之时,陈财之道可以行。(《侈靡》)

在例(29)中,“是故”虽然连用,但“故”实际上是“古”的假借字,即“是古之时”,从而构成“是+名词”句式,“是”作“古之时”的定语。

(二)副词用法

在《管子》中,“是”的副词用法共有4 例。这时,它往往置于“何”之前,作状语。杨伯峻指出:“‘何’字作代词用,一般指代事物和地方,不指代人。”[7](P113-114)杨树达在《词诠》中也认为:“‘何’,疑问代名词。代事,亦代地方。”[6](P99)例如:

(30)是何也?曰:形势器械未具,犹之不治也。(《七法》)

(31)桓公曰:“是何言邪?以缁缘缁,吾何以知其美也?”(《四称》)

在例(30)、例(31)中,“是”当“如此”讲,可译为“这样地”,作状语。

(三)形容词用法

在《管子》中,“是”的形容词用法共有11 例。《说文解字·是部》:“是,直也。从日正。”段玉裁注:“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8](P70)可见,“是”的本义为“正确”“对”,与“非”相对。形容词“是”在句中一般作谓语或定语。例如:

(32)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七法》)

(33)得六过一是,以还自镜,以知得失。(《七臣七主》)

(四)连词用法

在《管子》中,“是”的连词用法共有3 例。所谓“连词”,是指在词、词组、分句、句、句群之间起连接作用,表示它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词。连词不独立作句中成分,也没有修饰作用[2](P457)。“是”可以独立作连词使用。例如:

(34)非兹是无以理人,非兹是无以生财。(《君臣上》)

(35)乃取厥栉,遂出是去。(《弟子职》)

例(34)中,“兹”表“此”,联系上下文可知,这里用来指“道”;“是”,“则”也,表示因果关系。例(35)中,“是”连接动词“出”和“去”,表示两个动词之间的顺承关系。在这两例中,“是”既不作独立成分,也不修饰任何成分,由此可知,它在句中是作连词使用的。

(五)助词用法

在《管子》中,“是”的助词用法共有7 例。一般情况下,汉语中都是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但在先秦汉语中,有时会借助结构助词而构成特殊的谓宾倒置结构。“是”就是这种结构的标志之一,此时,“是”为助词。也就是说,“宾语+‘是’+动词”=“动词+宾语”。例如:

(36)至善之为兵也,非地是求也,罚人是君也。(《幼官》)

(37)五者死而无赦,惟令是视。(《重令》)

(38)卑圣侮士,唯女是崇,九妃六嫔,陈妾数千。(《小匡》)

根据上述句式变换规则,例(36)可替换为:“非求地也,君罚人也”,即“不是要去占领别国的土地,统治别国的百姓”。例(37)可替换为:“惟视令”,即“一切只看法令”。例(38)可替换为:“唯崇女”,即“只宠爱妇人”。在句式变换后,句意基本不变。因此,“是”在上述句子中为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用“是”倒置动宾的句子,多用于表达肯定的语气,论述可能发生、应该发生的事,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4](P570)。

(六)动词用法

在《管子》中,“是”的动词用法仅有1 例。在特定语境中,表“正确”的“是”可以活用为动词,意为“肯定”“附和”。

(39)以非买名,以是伤上,而众人不知,之谓微攻。(《七臣七主》)

三、《管子》中“是”字的组合用法

在《管子》中,“是”的组合用法共有301 例,占据全部用例(507 例)的一半以上,是它的主要用法。“是”可以与“故”“以”“于”连用,组成“是故”“是以”“于是”等凝固结构;同时,它还能够与“则”组合使用,分别构成“则是”与“是则”用法。

(一)凝固结构

在《管子》中,“是”作凝固结构使用共有268 例,主要用作连词。其中,“是故”结构有153 例,“是以”结构有80 例,“于是”结构有35 例。

1.“是故”

“是故”为介宾结构,由代词“是”与介词“故”组成。该结构主要用于句首,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一般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或“所以”。久而久之,两词形成凝固结构,用作连词。在《管子》中,“是故”这一凝固结构共有153 例。例如:

(40)是故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乘马》)

(41)是故博带梨,大袂列。(《五辅》)

“是故”还能用在疑问句中,结合上下文来看,可译为“那么”。这样的用法通常出现在自问自答的句子中,先提出疑问,后进行解答。《管子》中共有2例。例如:

(42)是故何以知货之多也?曰:事治。(《乘马》)

(43)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水地》)

值得注意的是,语气助词“夫”可以置于“是故”之前,构成“夫是故”,表示与上文相承接,同时,也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夫”常用于议论句或陈述句开端,标志着将要阐发议论或叙说事情的语气,没有具体含义[2](P476)。因此,将“夫是故”归入凝固结构“是故”这一组中进行统计。在《管子》中,“夫是故”这一结构共有3 例,皆出自《小匡》篇。例如:

(44)夫是故士之子常为士。(《小匡》)

(45)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小匡》)

(46)夫是故商之子常为商。(《小匡》)

2.“是以”

“是以”也是介宾结构,由代词“是”与介词“以”组成。它主要是用来强调结果,可译为“因此”“所以”。久而久之,两词形成凝固结构,用作连词。在《管子》中,“是以”这一凝固结构共有76 例。例如:

(47)是以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法法》)

(48)是以圣王务具其备,而慎守其时。(《霸言》)

值得注意的是,“是以”连用并不都解释为“因此”。在有些句子中,“是”相当于现代汉语句子中的独立成分,仍属代词范畴。虽然“是”在句中作独立成分,但“是”与“以”在形式上可连用出现,故将其归入这一组进行统计。在《管子》中,该用法共有4 例。例如:

(49)事之未济也,老臣是以塞道。(《大匡》)

(50)此非吾所与女及也,而言乃至焉,吾是以语女。(《戒》)

3.“于是”

在《管子》中,介词“于”和代词“是”经常以组合形式出现,可视为一个词。“于”和“是”的词义均已发生了相当程度的虚化,这一结构可表顺承、连接关系,表示前后连接的两件事发生的时间相同或者是稍有先后,事情多为并行,与现代汉语连词“于是”的用法相类似。全书共有28 例。例如:

(51)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五辅》)

(52)夫易牙以调和事公,公曰:“惟烝婴儿之未尝。”于是烝其首子而献之公。(《小称》)

值得注意的是,“于是”还可以与“乎”连用,构成“于是乎”,以此相连的两件事情,前一件事情通常为后一件事情的前提。因为“于是乎”结构也表顺承、连接关系,所以将其归入这一组进行统计。全书共有7 例。例如:

(53)桓公去易牙、竖刁、卫公子开方。五味不至,于是乎复反易牙。(《戒》)

(54)妇人嬖宠,假于男之知,以援外权。于是乎外夫人而危太子,兵乱内作,以召外寇。(《君臣上》)

(二)“则是”和“是则”

在《管子》中,“是”与“则”可以组合使用,分别构成“则是”与“是则”用法。其中,“则是”连用有30 例,“是则”连用有3 例。

1.“则是”

在古代汉语中,“则”有连词和副词两种用法。“则是”中的“则”究竟是连词还是副词,学者们的意见并不统一。经过考察,我们认为,《管子》“则是”中的“则”,作承接连词,“是”为指示代词。虽然“则”与“是”在《管子》中经常联合出现,但各自的词义并没有完全虚化,中间仍然需要略加停顿。在《管子》中,“则是”用法共有30 例。例如:

(55)令出而留者无罪,则是教民不敬也。(《重令》)

(56)令未布而罚及之,则是上妄诛也。(《法法》)

(57)饰智任诈,负力而争,则是过在下。(《正世》)

(58)必仰于鲁梁,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轻重戊》)

以上例句中的“则”均为连词,“是”为指示代词,并且通过复指起到了强调作用。不过,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上述例句中的“则是”是有一定区别的。在例(55)、例(56)中,前后句之间具有判断关系,“则是”后面的内容反映了前文做法的性质,“是”虽然仍是代词,却具有了辅助判断的作用。在例(57)、例(58)中,前后内容之间不具备判断关系,虽然“是”也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但去掉“是”并不影响句意。

2.“是则”

“是则”连用时,“是”通常为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作主语;“则”为连词,表示承接。在《管子》中,这样的用法共有2 例。

(59)计未定于内而兵出乎境,是则战之自败,攻之自毁也。(《七法》)

(60)距封十里而为一坛,是则使乘者下行,行者趋。(《地数》)

此外,“是则”连用还有1 个特殊用例:

(61)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弟子职》)

这里的“是”仍为代词,复指“先生所施之教”;“则”用作动词,译为“效法”。

在《管子》中,“则是”和“是则”中的“是”皆为代词,“则”皆为连词,“则是”和“是则”形成互文关系,两者语义相同。刘淇在《助字辨略》中指出:“则是,是则,其义并同,承上文为断辞也。”[9](P123)

四、《管子》中“是”字的其他用法

在《管子》中,还有6 例“是”字句,或者是不属于上述8 种用法,或者是各家说法不一,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均将其归入其他用法。下面,就把这些例句一一列出。对存在争议的“是”,只进行观点陈述;对不属于上述用法之内的“是”,则略加分析。

(62)故君出令,正其国而无齐其欲,一其爱而无独与是,王施而无私,则海内来宾矣。(《宙合》)

张佩纶认为,这里的“与”应作“其”;郭沫若同意张佩纶的观点,并认为此处的“是”应为“足”[10](P129)。

(63)听其名,视其色,是其事,稽其德。(《问》)

猪饲彦博认为,这里的“是”同“諟”,意为“审”;俞樾则认为,此处的“是”应为“视”[11](P470)。

(64)今夫卫公子开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事君,是所愿也得于君者,是将欲过其千乘也。(《戒》)

陶鸿庆认为,这里的“是”应读为“实”,“也”字当在“而臣事君”之下,“是所愿”三字属下为句[11](P492)。

(65)由是观之,贱岂可贱,少岂可少哉!(《小问》)

这里的“由是观之”为固定结构。“是”作介词“由”的宾语,“由是”与“观之”组成固定结构。在此句中,“由是”承接上文,“观之”开启下文。

(66)苟有操之不工,用之不善,天下倪而是耳。(《轻重甲》)

洪颐煊认为,这里的“倪”通“睨”,“是”当为“走”;张佩纶认为,此处的“是”应为“眂”,属于声误,“倪而是”即“睨而视之”;闻一多则认为,“是”当读作“睼”,有迎视之义。黎翔凤认同张佩纶的观点,即假借“是”为“视”[11](P1333)。

(67)有十倍之力而不至者,有倪而是者。(《轻重乙》)

黎翔凤认为,此处的“是”为“眂”的假借字[11](P1352)。

五、结语

综上所述,“是”字在《管子》中共出现507 例,大致可以分为9 种用法。具体可如表1所示:

表1 《管子》“是”字用法统计

7 凝固结构因此,所以,于是“是以”“是故” 表示结果,“于是”表示顺承268 52.9%8 “则是”“是则”33 6.5%9 特殊用例6 1.2%

通过上文的分析,并结合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

第一,“是”作指示代词且单独使用时,能够作句子的主语、宾语、谓语、定语。这种情况共有174 例,占《管子》“是”字总数的34.3%。可见,指示代词用法系“是”字在《管子》中的重要用法。

第二,从第2、第4 两种用法来看,“是”在先秦汉语阶段已经产生虚化,可以分别作副词和连词使用。

第三,从第3 种用法来看,《管子》中仍然保存了“是”字的本义。尽管全书只有11 例,但足以说明《说文解字》把“是”解释为“直也(正确)”,是可信的。

第四,在第1 种用法中,“是”可以充当动词的前置宾语;在第5 种用法中,“是”作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上古汉语中的这种特殊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第五,“是”的凝固结构包括“是故”“是以”“于是”,主要用作连词。这些凝固结构共有268 例,占《管子》“是”字总数的52.9%。可见,“是”与介词构成介宾结构,作复合词,是它在《管子》中的主要用法。

第六,在《管子》中,“是”的动词用法仅有1例,意为“附和”;没有发现“是”作判断动词(系词)的用例。

可以说,《管子》中的“是”字用法,不仅体现出先秦时期“是”字应用的主要特点,而且在“是”字的发展演变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因此,通过对《管子》中“是”字用例的分析,可以大致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该字的词性、词义和语法功能,能够为上古汉语乃至整个古代汉语“是”字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猜你喜欢
连词管子代词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代词(一)
代词(二)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滚球游戏
搞不定的水管子
《管子》的边防思想初探
浅谈《管子》的作战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