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燕 李德亮 别静洋 苌俊明 赵杰 张伟业 包逢源 朱萍
儿童尤其是在新生儿时期,肝脏发育还远未完善,易受到病原菌等相关致病因素影响造成肝脏酶学异常,常表现为乏力、纳差、呕吐、黄疸、肝脾肿大等,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少数病例可进展至终末期肝病,预后不佳[1-4]。血清肝脏酶学指标检测是评价肝脏功能的有效方式,能够反映肝脏受损情况。近年来随着医学诊疗技术演进,关于肝脏酶学异常病因的诊治水平取得长足进步。不过新生儿阶段病情变化急骤,病因构成尚未可知,需要进一步明确,如若不及时诊断,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可能会延宕最佳治疗时机,使病情继续发展,甚或危及生命[5-6]。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4例新生儿肝脏酶学异常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肝脏酶学异常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其病因,旨在为临床实践中该类患者的早期诊治提供有效信息。
回顾2019年1月—2021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新生儿肝脏酶学异常患者94例(男56例、女38例),年龄22(10, 25)d。纳入标准:①<1月龄;②既往无肝脏基础疾病;③肝脏酶学指标ALT、AST均高于正常值上限(40 U/L),且ALT和/或AST≥正常值上限2倍。
收集患儿临床资料。肝脏酶学异常的临床表现包括一般表现和特异性表现,后者为黄疸、肝肿大、脾肿大、腹腔积液及凝血功能异常。检索病历时关键词包括肝脏酶学异常原因待查、肝功能损害、肝功能异常、肝损伤,肝脏酶学异常患儿原发疾病诊断依据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及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最新相关疾病指南[7-8]。
94例肝脏酶学异常患儿中,32例(34.0%)存在肝损伤特异性表现,部分患儿各表现同时存在,包括黄疸15例(16.0%)、肝脾肿大9例(9.6%)、黄疸且肝脾肿大2例(2.1%)、肝肿大2例(2.1%)、脾肿大2例(2.1%)、腹腔积液 1例(1.1%)、出血倾向1例(1.1%)。
根据患儿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发现感染性疾病52例(55.3%)、非感染性疾病16例(30.8%)、不明原因26例(27.6%)。感染性疾病病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其中病毒感染包括巨细胞病毒14例(26.9%)、呼吸道合胞病毒7例(13.5%)及肠道病毒6例(11.5%);细菌感染包括败血症16例(30.8%)、化脓性脑膜炎6例(11.5%)、颅内感染2例(3.8%)及阑尾炎1例(1.9%)。非感染性疾病病因包括解剖结构异常、外伤及遗传代谢性疾病,其中解剖结构异常包括胆道闭锁6例(37.5%)、胆道狭窄4例(25.0%)及胆道扩张2例(12.5%);外伤包括脏器或软组织挫伤2例(12.5%)及骨折1例(6.2%);遗传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原累积症1例(6.2%)。
肝脏酶学异常患儿常出现发热、呕吐、厌食、皮疹等一系列非特异性表现,不同感染原因的病例可在感染后数天甚或是数周出现症状,部分患儿甚至无临床表现。儿童肝脏酶学异常中常存在黄疸、肝脾肿大等特异性表现。本研究新生儿患者中黄疸17例(18.1%)、肝肿大13例(13.8%)及脾肿大13例(13.8%),提示仅部分肝功能异常患儿出现特异性体征,这与先前的研究相似[9]。
本研究发现,导致患儿肝功能损害的原因包括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及不明原因,其中以感染性疾病最为多见。既往研究证实,感染不仅是儿童急性肝衰竭的重要致病因素和死亡原因,还是造成肝功能损害的首要因素,这与我们的结果相似[10-11]。巨细胞病毒是全人群感染性疾病中最为普遍的病毒类型之一,也是儿童包括新生儿肝损害的首位病因[12]。肠道病毒与儿童肝脏病变联系密切。既往研究表明,儿童在肠道病毒感染后,部分可伴有全身严重感染、肝脏组织坏死,同时合并凝血功能障碍[13]。细菌感染患儿中以败血症最为常见,其中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是导致败血症的常见病原菌。除败血症外,造成新生儿肝损伤病因还包括化脓性脑膜炎、颅内感染及阑尾炎。先前研究报道,结缔组织病常引起机体肝功能损害,以川崎病多见[14-15]。不过,本次研究对象为新生儿群体,因此无川崎病病例。我们发现解剖结构异常是造成患儿肝脏酶学异常的主要非感染性病因,包括胆道闭锁、胆道狭窄及胆道扩张,以前者多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需要重视这些肝脏结构异常。
综上所述,感染性疾病为新生儿患者肝脏酶学异常的主要原因,以病毒感染常见,其中巨细胞病毒最多;非感染性疾病中以解剖结构异常最常见,其中胆道闭锁最多。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