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兰
判断一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就要剖析它的艺术性构成。艺术性作为对一件作品艺术价值的衡量标准,是指作品在艺术处理、艺术表现方面所达到的艺术程度。并不是所有的紫砂壶都是艺术品,而能被称之为艺术品的紫砂壶就一定具有艺术性,也就是说在它具备基本的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还必须拥有艺术属性,而紫砂壶艺是非常独特的传统手工制实用艺术品,所以它的艺术构成就具备艺术的共性即欣赏性与自身的个性即工艺性。
工艺性,是紫砂壶列入艺术范畴的个性化特征,是其得以立足于史、立足于世的根本。紫砂壶艺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最大特征在于它是手工艺术,一种完全靠手作呈现的立体且具有实用功能的艺术作品。这种手工技法全称是宜兴传统紫砂制壶技艺,于200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这种工艺技法既传统又独特的肯定。宜兴传统紫砂制壶技艺历史悠久,不知从何起,只是一把供春吸引了世人的瞩目,开始了关于紫砂壶的艺术性的热议。后来,明代制壶巨匠时大彬在父辈流传下来的制壶技法的基础上使其系统化、规范化、清晰化、明确化,确立了用泥片和镶接这样完全手作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沿用至今。宜兴传统紫砂制壶技艺是宜兴的,也是中国的,它不仅是中国独有的紫砂制壶技艺,即使放在世界陶瓷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它是可以代表中国在世界陶瓷史上熠熠生辉的一种唯一的紫砂制壶技艺。这种技艺的独特性与魅力又在于它是复杂多样的,是不容易借鉴与搬套的。从宏观上来说,一般包括圆器的拍打成型,比如石瓢壶,方器的镶接成型,比如僧帽壶,以及花器的捏塑成型,比如供春壶。而宏观之下各种器型的做法各自成系又相互交织,比如顾景舟制“松鼠葡萄壶”,是花器与圆器的结合,这就用到了圆器的拍打成型法与花器的捏塑技法。另外,紫砂壶艺的工艺性不仅体现在它的制壶工艺,还表现在它的装饰艺术。紫砂陶刻、紫砂泥绘、紫砂雕塑、紫砂绞泥、紫砂描金等,这些装饰工艺虽是缘起于书画、金石、篆刻、雕塑等其他艺术与紫砂的结合,却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依托紫砂坯体为载体,顺应紫砂泥的特性,完全在手制的运作下形成了独特的紫砂装饰工艺,这是紫砂壶艺工艺性的一部分,同时极大地提升了紫砂壶艺的欣赏性。
欣赏性,是艺术作品拥有的共性,艺术性以欣赏力为主要活动特性。紫砂壶的欣赏性来自于丰富且极为成熟的造型艺术,多姿多彩的造型表现是紫砂壶艺最为直观的美学特征。多姿源于紫砂泥超强的可塑性与延展性,这种特质在紫砂匠人纯熟的技艺下就会演绎出各种造型。“方非一式,圆不一相”是紫砂壶宏观上的造型表现,比如方器中有僧帽壶、大彬六方壶、雪华壶、传炉壶等非一式的多样经典,圆器中有掇只、石瓢、虚扁、西施、洋桶等不一相的多姿典范。花器是紫砂壶艺的器型之一,极大地丰富了壶艺的造型空间与艺术形象,它取材自然万物,以紫砂为材质生动地再现自然万象,供春壶、松桩壶、竹段壶、南瓜壶、荷花壶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多彩源于紫砂泥天然的色彩多样性、自身的奇妙衍化以及紫砂匠人后天的妙手巧配。紫砂泥本身是有颜色的,紫、黄、红、绿、黑等都是它的天然色彩,所以紫砂泥又被称之为“五色土”。而这些自然色彩因为埋藏的位置有深浅差异,基泥的成分、矿料的外观、泥料的特性都会出现差异,又会衍化出各色旁泥。并且,烧制温度的高低,同一把壶也会有颜色深浅的明显不同,这就是紫砂泥自身的奇妙衍化。同时,在紫砂壶艺发展的路上,出现了很多紫砂巨匠,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传承了制壶的手艺,还在于他们在造型上的探索与在泥色上的研创。《阳羡茗壶系》中对此有记载,明代后期的紫砂匠人已经开始了运用天然矿料之间的互相调配达到颜色上的奇妙衍化,时大彬、徐友泉、陈仲美等人均是其中的佼佼者,海棠红、定窑白、冷金黄、淡墨绿、橘皮橙等色彩纷呈的视效斑斓了紫砂壶艺的世界。另外,在紫砂壶艺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紫砂装饰艺术,装饰这种行为本身便是为了提高欣赏性而存在的,紫砂陶刻的古韵悠长、紫砂泥绘的意象万千、紫砂绞泥的奇妙幻化、紫砂雕塑的生动形象、紫砂描金的金光闪闪等极大地提高了紫砂壶艺的欣赏性。
总结:工艺性是紫砂壶艺的艺术个性,是其存在的根本;欣赏性是紫砂壶艺的艺术共性,是其发展的推动力。紫砂制壶技艺是传统的,独特的,复杂的;紫砂造型艺术是丰富的,多姿的,多彩的。坚守传统的手工工艺,在传承与精进工艺性的基础上,探索与丰富作品的欣赏性,如此才能最大可能性地提升紫砂壶艺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