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联合雷火灸在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2-12-08 11:58朱培培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雷火溃疡性结肠炎

朱培培,冯 娟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 脾胃病科,江苏 南通 22600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的肠道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的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以发作、缓解和复发交替为特点,发病率逐年升高,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疑难病[1~2]。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代医学多采用氨基水杨酸类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多不理想。传统中医将溃疡性结肠炎归为“泄泻”范畴,认为脾虚湿盛是其主要病机,脾虚湿蕴是其最常见的证候[2~3]。本研究观察揿针联合雷火灸治疗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0月1日我科(南通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就诊并辨证为脾虚湿蕴型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3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1例,其中男16例,女25例;年龄19岁~68岁,平均(40.39±12.98)岁;平均病程(38.66±18.48)个月;病变部位:乙状结肠15例,左半结肠20例,全结肠6例。治疗组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1岁~68岁,平均(41.52±12.39)岁;平均病程(40.95±15.98)个月;病变部位:乙状结肠20例,左半结肠15例,全结肠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2];②符合上述《专家共识意见》中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2];③年龄18岁~70岁,性别不限,能够配合研究,治疗依从性良好;④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①重度溃疡性结肠炎者;②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③3个月内曾接受过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有结肠恶性肿瘤史者;⑥严重的其他系统疾病者;⑦合并其他肠道疾病者;⑧存在针灸禁忌证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科室传统的中药灌肠治疗配合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规格:0.5 g×10袋),1 g/次,4次/d。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再行揿针联合雷火灸治疗。①揿针取穴:阴陵泉(双侧)、足三里(双侧)。操作:患者仰卧位,定穴后,对皮肤进行消毒,用镊子夹起揿针(清铃牌,规格:0.20 mm×0.9 mm)垂直刺入穴位,留针24 h,每日按压3次~4次,每次每穴按压1 min,以有酸胀感为宜,根据子午流注择时按压以提高疗效,24 h后更换新的揿针,连续治疗2周。②雷火灸取穴:以神阙穴为中心,神阙穴至关元穴长度为半径作圆周,以八等分圆周而形成的8个特殊部位[4]。操作:使用雷火灸柱(中国重庆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规格:25 g×3 g)温和灸上述穴位,距离皮肤 2 cm~3 cm,每穴灸5 min~10 min。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时间选9∶00~11∶00脾经旺盛时,先灸地坤(关元穴),然后以顺时针方向依次进行。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3.1.1 主要观察指标: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后证候积分评判标准见表2。

表2 症状量化分级标准表

3.1.2 次要观察指标

①生存质量IBDQ(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questionnaire)问卷:采用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分析表(IBDQ评分)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共包括4个维度,分别是肠道症状(共10个条目)、全身症状(共5个条目)、情感能力(共12个条目)和社会能力(共5个条目),分值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好;②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

3.1.3 不良反应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和《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2]中的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判定。临床缓解: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95 %;显效:经治疗后,70 %≤疗效指数<95 %;有效:经治疗后,30 %≤疗效指数<70 %;无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加重或无明显减轻者,疗效指数<30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对照组临床缓解3例,显效6例,有效25例,总有效率82.93 %;治疗组临床缓解11例,显效14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95.2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腹泻、脓血便、腹痛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腹泻、腹痛和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4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4.2 两组生存质量IBDQ评分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IBDQ总评分及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社会能力四个维度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且治疗组的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和IBDQ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生存质量IBDQ评分比较

3.4.3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CRP和ESR水平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6。

表6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3.4.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4 讨 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增大,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逐渐增高,而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美沙拉嗪是目前西医常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但其很难从根本上治愈本病,患者依从性较差[6]。中医虽没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归为“泄泻”“痢疾”“肠风”等范畴,病机“脾虚湿盛”,脾虚能生湿,湿盛可伤脾,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揿针作为一种特殊的针灸针,又称为揿钉型皮内针,其材质与普通针灸针完全相同,其针尾呈环形且垂直于针身,能够刺入并固定于穴位的皮内或皮下,从而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给予穴位以微弱而长时间的刺激,以达到持续治疗和强化治疗的目的,取古人“静以久留”之意。本研究选取足太阴脾经之合穴阴陵泉,健脾利水止泻,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三里,生发胃气、燥化脾湿。以上穴位共奏扶正祛邪、健脾益气之功,水湿得化,气血得行,湿去热孤,则痛泻自止。纪岳军[7]临床运用揿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发现其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可能得益于揿针能够持续长时间刺激穴位,更好地激发人体机能以抗病。现代研究表明[8~9],针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免疫功能,保护肠黏膜,以达到改善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雷火灸由重庆赵时碧老中医,根据自己几十年临床经验,在《内经》“雷火神针”的基础上,改革灸药配方发展而来。能够通过艾灸时产生的热量、药化因子、红外线、物理因子以及独特的使用手法,达到温经通络、益气健脾、理气止痛、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10~11]。本研究选取腹部神阙八阵穴,腹部为诸阴经之会,也是气血循行的必由之地,更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之所。通过雷火灸刺激神阙八阵穴,能够起到培元补气、助阳化湿、健脾止泻之功,从而恢复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的传导功能。前期有学者研究发现,雷火灸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柳氮磺吡啶口服以及中药口服均能很好地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12~15];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雷火灸强烈的温通作用,经过经络的传导后,能够改善结肠黏膜微循环,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缩小黏膜损伤面积,此外,并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提高机体抗病御邪的功能[13,14,16]。

本研究结果显示:揿针联合雷火灸能够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常见症状如腹泻、脓血便以及腹痛症状,并且对于腹泻、腹痛和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且对于患者生存质量IBDQ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揿针联合雷火灸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通过益气扶正改善患者整体的状态,以提高疗效。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机制还不甚明确,但多认为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17],本研究结果显示:揿针联合雷火灸能够降低患者血清CRP和ESR水平且对于炎症因子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揿针联合雷火灸能够显著改善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腹痛、腹泻症状以及整体的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对照组,且能够改善炎症相关指标,提示这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当然,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以进一步验证揿针联合雷火灸对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雷火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岭南山竹子醇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
蒙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医者颂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沼泽地边的雷火与荠叔
空腹生吃鱼腥草治结肠炎
蒙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6例临床观察
肠疡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5例结肠镜象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