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纳子法择时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2022-12-08 11:58郭菊红黄来荣吴际生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胃炎脾胃穴位

郭菊红,黄来荣,吴际生

(1.福建省宁德市中医院 针灸推拿科,福建 宁德 352100;2.福建省福州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 科创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据统计,本病人群胃镜检出率80 %~90 %[1]。俗语有曰:“十人九胃,十胃九寒”,脾胃虚寒证也是我科脾胃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目前,人们对慢性胃炎防治意识不够,随着日常压力或应酬带来不良的饮食、起居等方式,潜移默化会加快其萎缩、肠化甚至癌变的发生。目前,主要以药物来治疗本病,但临床上大多数患者求治后症状未能完全改善,收效不佳,且易复发。近年来,我科室对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采用子午流注纳子法择时选用“山苍子”穴位贴敷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期间就诊于宁德市中医院脾胃科住院或我科门诊脾胃虚寒证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把合格的病例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03±5.53)岁;平均病程(9.73±5.01)a。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3.07±5.24)岁;平均病程(9.91±4.82)a。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中华脾胃病分会,2012年)制定的慢性胃炎的西医诊断标准。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胃炎中医专家诊疗共识意见》[2](中华脾胃病分会,2017年)中脾胃虚寒证候分类标准。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辨证标准具体如下:主症:a.胃痛隐隐,绵绵不休;b.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次症:a.泛吐清水;b.神疲纳呆,四肢倦怠;c.腹胀;d.腹泻或伴不消化食物;e.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脉: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证型确定:主症必备,次证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40岁~60岁之间;②符合慢性胃炎中属于脾胃虚寒证的临床诊断标准者。

1.4 排除标准

①腹部皮肤存在斑疹、丘疹、疱疹、红斑、或溃疡性;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③贴敷皮肤表面存在破溃或黑痣或剥脱性皮炎者及对本研究相关药物过敏史者;④临床资料不完整且存在其他类型的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每次20 mg,1次/d,饭前15 min~30 min 口服;铝碳酸镁片每次0.5 g,3次/d,餐后2 h嚼服。连续服用2周。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子午流注纳子法择时山苍子穴位贴敷。具体操作:首先将山苍子磨成细粉,保存备用。与患者约好时间在上午7:00~11:00时间段进行治疗,然后将磨成细粉的山苍子用无菌注射用水调配制作成药膏,将其压成直径3 cm,厚0.2 cm 的圆柱形药饼,平铺在大小适宜的医用穴位贴的中央凹槽内,用棉签消毒中脘、神阙、足三里、脾俞、胃俞穴位后将事先调制好的糊状山苍子妥善固定其上,持续贴敷5 h。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3.1.1 中医单项证候疗效评估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症状分级评分表。将胃脘隐痛或胀满、喜温喜按列为主要症状,按不同程度(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2、4、6分;其余症状均列为次要症状,按不同程度(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1、2、3分,评估并统计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

3.1.2 安全性观测指标

仔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是否存在红肿、瘙痒、过敏、水泡形成等局部不良反应,一经发现立即剔除并采取适当措施。

3.2 疗效标准

参照2017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制定本研究疗效评价方法,具体如下:计算改善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以改善指数作为综合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治愈:改善指数>95 %;显效:改善指数为70 %~95 %;有效:改善指数30 %~70 %;无效:改善指数不足30 %。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中医证候单项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结果,两组的各症状得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胃脘胀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及大便稀溏的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

3.4.3 两组不良反应评价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4 讨 论

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名涵盖了中医脾胃病的诸多病症,例如“胃脘痛”病名是根据胃部隐痛、胀痛或刺痛为主症者;以胃脘部闷痛、胀满者,临床上常称为“痞满”等。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脾胃虚寒证病机方面由于脾阳虚,寒邪盛,纳运差,故见一系列的例如大便溏、胃喜温等虚寒症状。近年中医外治方法如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在治疗本病的临床实践中均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受重视程度日益凸显。

子午流注纳子法是中医圣贤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去阐述人体气血周流的规律和脏腑阴阳盛衰的变化。人体中十二条经脉气血如水流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复运行,注重时间为条件,故各经、各脏腑均有固定的所主所盛之时。《灵枢·卫气行》说:“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强调了择时治疗,逢时为开,即当脾胃发生病变,在脾、胃经气血旺时,选取具有针对性的体表腧穴治疗,最大程度激发脾胃经气,抗病驱邪,提高穴位的主治功能,提高疗效。本课题采用的是子午流注纳子法,辰时和巳时(上午7:00~11:00)为治疗时段,因该时段是脾胃血气最旺时,治疗时机最佳,且这与大多数患者就诊集中时间段相符合,在时间治疗上能够有保障,患者亦易于配合,依从性好,临床运用的范围也较广泛。

穴位贴敷运用辨证论治理论将药物调配成膏状敷贴到人体体表穴位上,从而刺激穴位,发挥着小刺激大效应的治疗效果[4],对病变的脏腑或经脉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相关研究[5~6]表明,皮部是药物穴位贴敷的感受器,中药可通过皮部吸收渗透入内,调理并治疗表里两脏腑功能,另一方面又能影响机体有关的化学感受器,最大程度发挥药物治疗作用。近年来许多的临床报道中,发现此法应用在慢性胃炎中的治疗效果确切,如孟凡君[7]报道脾胃虚寒应以温中健脾为治则,通过本院自制的胃宁方制成外用膏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可辅助提升治疗效果。支景风等[8]报道临床上广泛应用脾胃培元散膏治疗慢性胃炎,效果理想;刘淑君等[9]使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证慢性胃炎无明显不良反应,总有效率达98.37 %,贴敷疗法是他们的优选疗法。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需从温中散寒、健运脾胃着手。我科室多年临床应用子午流注纳子法择时“山苍子”穴位外敷治疗本病,暖胃、散寒、健脾、和胃、止痛作用十分突出。山苍子是温里药,主归脾、胃经,四性属温,气芳香,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10]。《本草纲目》言其“暖脾胃,止呕吐哕逆。”明确指出山苍子为辛温之品,在止呕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山苍子贴敷于足三里、中脘、神阙、脾俞、胃俞穴治疗本病。足三里配合中脘乃合募配合之意,相辅相成,专治六腑病,《针灸精粹》言其二穴合用可“理胃病,兼治腹中一切疾病”,足三里又属于远端取穴,中脘为近端取穴,远近配穴的取穴方法能使中焦脾土日趋健旺。中脘为胃之募穴,胃俞是胃腑的背俞穴,此两穴乃俞募配穴之意,可使药力直达病所,使各个脏腑各司其职,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整个机体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11]。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与脾胃联系密切,为外界通入内脏的一个较敏感的通路。因而在脐窝上实施药物的穴位贴敷,它的吸收和感知均强于其他穴,能调节机体免疫力,鼓邪外出。以上诸穴合用从加强健脾胃功能着手,能温补脾、胃脏腑经络以扶正,脾胃气血充盈,方可散寒祛邪,健运脾胃,将水谷精微输布至全身,增强抗病祛邪能力,最终解决慢性胃炎引发的不适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子午流注纳子法择时山苍子穴位贴敷结合西药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和中医症状的改善有优势,效果明显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胃炎脾胃穴位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影响穴位埋线减肥效应的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夏季穴位养心
“四问”慢性胃炎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