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到”,积累“三要”
——小学语文低年级如何做好阅读教学

2022-12-08 06:15山东省德州市实验小学肖凤华
天津教育 2022年30期
关键词:日月潭小蝌蚪课文

■山东省德州市实验小学 肖凤华

阅读不但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还是基本的语文实践技能,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文教学活动恰当、高效的组织与进行。以往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经验并不利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进步与发展。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做出改变,让学生更好地阅读,并在阅读中逐渐完善自我,收获良好的语文阅读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在自身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便致力探索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所收获,也有所成长,带动着小学生也朝着理想化的语文阅读方向努力迈进。下面笔者仅以低年级为例,谈一谈如何让小学生在阅读中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在积累中能思考、会贯通、懂组织。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效果,引导更多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重视阅读教学工作,且能采取对的方式方法进行高质量的语文阅读教学。

一、阅读三到

(一)兴趣在斯,心无旁骛

诚然,兴趣是吸引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驱动剂,学生只有对阅读感兴趣,才会觉得阅读有意义,才能心无旁骛,产生深入阅读的动力。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被忽视,最多停留在让学生读课文的层面,这样机械式阅读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鉴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获得高质量的阅读效果,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及其能力,首先要做的便是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怀揣满满热情的同时阅读语文文本,并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以二年级为例,第一单元的《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生活在池塘里,先是把鲤鱼当成妈妈,后又根据鲤鱼说的线索把乌龟当成妈妈,最后在乌龟的指引下才找到了青蛙妈妈。故事性很强,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兴致来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教学过程中用心看的话,每一篇课文都蕴藏着能激发学生阅读情趣的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能领会教材设定的初衷,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他们阅读欲望,这样学生才会在充满热情的阅读中逐渐走进阅读的浩瀚世界,并据此发展自身的语文阅读素养。

又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这一课文时,教师便可以有意识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我国黄山的壮丽风景,以及其山上石头的图片以及视频。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所播放的图文信息,便以一种极为直观且形象的方式呈现给了学生,使学生仿若置身黄山上,欣赏与观察着一块块极富特点的石头。在多媒体所营造的直观化氛围中,学生对黄山奇石有了更强烈的探究兴趣与了解的积极性,而这些都促使着他们集中注意力,专注课堂认真听讲,以便走进黄山奇石的世界一探究竟,了解更多。可以说,信息技术手段的巧妙运用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对这一课文充满了学习与探索的兴趣与热情,更为学生充满效率且有质量地进行本篇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而又有力的情感基础。

(二)广泛阅读,丰富积累

狭义的眼到,仅仅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聚精会神,眼神跟上阅读的进度,不会东张西望而导致分神。这里还要谈到广泛意义的眼到,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这也是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其语文阅读素养有效进步与发展的有力手段。

以二年级上册教学为例,学习完《小蝌蚪找妈妈》,指导学生掌握了此类课文的阅读、理解技巧后,教师可以推荐大家阅读《小壁虎借尾巴》这样同题材的文章。在《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分别向小鱼、牛和燕子借尾巴,然而都没有借到。这个情境和小蝌蚪找妈妈非常类似,他们都是犯了没有抓住事物特征,就根据自己的想象鲁莽行事的错误。如此类似的情境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按照新学的分析方法和阅读思路进行阅读和理解。通过对比性阅读和学习,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易于让学生在增长阅读技能的同时积累更多的知识,为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又如,在教学《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这些寓言故事之后,学生对寓言这一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其有趣的故事情节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以此为基础,笔者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像阅读《画蛇添足》《掩耳盗铃》《邯郸学步》等。这类寓言故事的描写手法大同小异,刻画的却是不一样的人物形象,传递的也是不同的人生哲理。如此一来,更充分调动起了班上学生的阅读热情,他们愿意读、乐意读,在积极的阅读中深化了对寓言故事这一文学体裁的认知,更在无形中扩大了视野范围,丰富了学识见识,积淀了更好的语文人文素养。

(三)口诵心惟,其义自明

当人们将所接触到的内容被口头表达出来时,其除了会经过我们的大脑,更会传递到嘴边,会调动身上更多的感官器官,这一过程显然对学生加深思考、深化理解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若只让他们在内心思考,学生很容易走神,出现注意力涣散的情况,这对其获得高质量的阅读效果并无益处。而让他们读出来,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他们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将思绪集中到所读的内容上来,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深化认知,加深理解。

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故事,还要让学生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熟读熟练,熟悉写作方法,掌握故事所传递的信息。如果教师只顾给学生讲解本文的写作技巧,让学生死记硬背其中新词汇的应用方法,那肯定不能深入他们的理解,也就无法生成运用技巧。本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认识为什么小蝌蚪会认错妈妈,认识到怎样描述事物特征、怎样抓住事物特征。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对相应的语言情境产生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通感共鸣,这样就能在自己要写同类情境时自然而然地运用到本文的写作精髓。比如“尤其”这个词对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有点陌生和抽象,但是通过反复阅读,他们就能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它的用法,从而深刻理解该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自己写作和口头表达中就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进来。

又如,在教学《拍手歌》这一课文时,笔者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一课文大声朗读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建立同具体内容之间的联系。就这样,简单的朗读环节的引入,不仅调动起了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兴趣与热情,还对其更好地专注注意力,去细细品味与理解《拍手歌》这一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像正是在琅琅书声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每一句最后的两个字都发音相似,例如“一”和“奇”,“三”和“间”,“五”和“虎”等。这一认知除了让学生感知到了节奏美的同时,也为笔者接下来为他们详细讲解“押韵”这一语文小知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这些共同作用于本节语文阅读课良好语文教学效果的获得。

二、积累“三要”

(一)问题引导,读而能思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将总结好的内容抛给学生,学生只需做好接受即可。这样的传统阅读教学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经验证明了是不利于学生长远进步与发展的,是要即刻做出改变与创新的。也正是由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应有意识地做出调整,既要注重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更要侧重于以问题为载体,带领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在思索中建立起对所阅读文本内容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才能显著推动学生进步与发展,是有助于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提升的有效阅读教学方法。

就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但是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让学生自主阅读,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复述故事,绝大多数学生对小蝌蚪以及蝌蚪妈妈的特点等细节知识没有注意到,当然,他们也就不明白为什么蝌蚪会找错妈妈。因此,笔者建议尤其是针对性低年龄段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在细节知识处设置问题来提醒学生仔细阅读和思考。本课我曾设计了这样几个小问题:1.小蝌蚪长什么样?2.小蝌蚪为什么会错把乌龟当妈妈?3.小蝌蚪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这篇课文看似故事简单,其实是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事物的特征,因此通过这样的细节问题,就能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细节性思考,就能驱动学生去探究细节,并能经过思考来掌握阅读的思考方法和技巧,有效提升阅读理解的效率。

又如,在教学《曹冲称象》这一课文时,教师便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想到什么办法去称出大象的重量呢”。学生在经历了一番思考之后,会非常好奇曹冲究竟采用了什么方法对大象的重量进行称重呢?最后有没有成功呢?在这些强烈的了解欲望的推动下,学生才会更乐意融入《曹冲称象》这一课文的深度阅读中,把握细节、寻找线索,体会曹冲称象所采用方法的奥秘与奇妙之处。可以说,依托恰当的问题,使学生不停留在简单的阅读层次,而是充满探究性与思考性地进行阅读,这对其实现良好的语文阅读学习效果显然大有助益。

(二)交流阅读,组织构建

传统教学过程中,一般是先领读,然后让学生通读课文,自由通读过程中可能有的学生就会滥竽充数,读后就开始段落分析和讲解,忽略了阅读交流和评价,无法完善阅读理解的构建。为了强化阅读,教师在学生阅读后,要给他们留出三分钟分组交流时间,交流过程中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发现的细节,组长记录下来,然后共同分享。萧伯纳说: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你一个想法,我一个想法,俩人交换,每人就两个想法。具体表现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当不同学生的想法进行互动时,其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突出效果,推动大家实现更深刻的阅读认知及其理解。

在《葡萄沟》这篇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允许学生提出他们发散性的问题,比如学生会提到:开文说葡萄沟有很多水果,那怎么不叫水果沟呢?这个问题很有趣,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回答。又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文时,便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植物有妈妈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呢”“有什么好处吗”“给你的印象如何呢”……通过阅读后交流,学生能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发现更多知识细节,充分完善语文知识的构建能力,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在阅读中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进行观念智慧上的碰撞所起到的意义,也由此得到了充分的凸显与体现。再如,在教学《日月潭》这一课文时,笔者有意识地向学生设置了如下一个问题“你认为日月潭美在哪儿?请认真理解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自认为日月潭最美的一方面讲给大家听”。这一问题源于阅读,但同时又与学生发生了强烈的情感互动,有了一定的升华,因此,能推动着学生的阅读思维朝着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在思考了一会儿后,学生纷纷发言,如有的说“我感觉日月潭的形状很美,一个像日,一个月,很神奇,我也想有机会真正看看日月潭”;有的说“我见过早晨的雾,就像在仙境中一般,日月潭的早上也有雾的话,我想也一定会很美”;还有的说“我喜欢日月潭下小雨时候的样子,细雨蒙蒙,打着一把伞,走在雨中,温度也很好,不冷也不热,感觉一定很棒”……就这样,不同的学生描述了自己认为日月潭美丽的一面,这都使他们的想法被更多的学生所聆听、接受,进而共同作用于其形成对《日月潭》这一篇课文深刻的阅读理解与认知。

(三)思考阅读,强化逻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低年级阶段,学生抽象思维不发达,他们以形象认知为主,因此我们可以以形象的方式进行启发和引导,逐步培养小学生猎取文本信息的能力,捋顺逻辑的能力。

还以二年级部编版《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看似一个童话故事,其实也有着一个逻辑主线,故事脱离逻辑主线就是荒诞的。因此在学生阅读后,教师要能注意引导他们回顾文本,追寻逻辑。就本文来说,小蝌蚪为什么会找错妈妈呢?学生通过阅读会发现前文有逻辑基础:鲤鱼妈妈告诉小蝌蚪说它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属于描述不准确,所以小蝌蚪看到乌龟就误认为是妈妈,因为乌龟也符合这个特点。通过这样的阅读引导,就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明白在讲述事情时要能准确抓住事物的特点,否则就容易产生信息混淆。

三、结语

本文是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引导小学生在阅读中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同时在阅读中掌握能思考、会贯通、能组织等方法的梳理与探索。在日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会进一步立足实际,探索更多有效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组织与进行的方式方法。希望更多的语文教师能用对方法,提升与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益,同时也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日月潭小蝌蚪课文
日月潭日月盼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天目湖日月潭演绎的佳话
背课文的小偷
《日月潭》中的“像”
小蝌蚪
小蝌蚪
背课文
小蝌蚪
前后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