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2022-12-08 06:15甘肃省临泽县城关小学
天津教育 2022年30期
关键词:课文阅读教学素养

■甘肃省临泽县城关小学 张 瑾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启蒙教育时期,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打破常规,不仅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得到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思维创造力、人文素养的提升,在阅读课堂上帮助他们积累语言分析经验、语言创作经验,促进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基础教育目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板块,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能接触到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文章,在不断阅读中丰富知识储备,从而逐渐开阔文化视野,形成多元思维,在实践交际中实现各项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并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对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为他们提供更多自主探索、自由交流的机会,并展示丰富的文化知识,渗透德育,为小学生端正思想道德观念,深化他们的人文素养,从而得到核心素养的发展。除此之外,给予核心素养培养的阅读教学改革,还能为学生构建出更加完整的思维体系,让他们可以在充分挖掘自身思维潜能的前提下主动深入学习语文知识,在自主思考后得到思维的发展,为学生未来高难度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核心素养理念是新时代教育活动开展的指导理念,但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传统教学理念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有些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比较笼统,虽然目标设定遵循了三维一体的要求,但目标内容比较简单,语言表达相对粗泛。仔细研究目标内容,可以看出其目标停留在知识层面,这样的目标显然是片面的。有些教师直接从网上复制教学方案,未能考虑真实学情,出现目标与实际不符的现象,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这与核心素养理念的要求偏离。第二,教学内容存在局限。阅读教学主要是围绕教材内容开展的,但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教师仍然采取照搬教材的模式,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课外拓展不够,使学生的思维相对固化,阅读动机不足,参与阅读活动的自主性十分有限,未能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量要求,既不利于思维发展,又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教学过程以讲授法为主。核心素养培养更强调教学过程的灵活性,要求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审美素养,但有些教师倾向于采取单一的讲授法实施语文阅读教学,在通读全文、段落拆解、概括主旨等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有限,使整体的教学活动存在机械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对策

(一)创设多元阅读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欲望

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是新课改形势下教育的首要教学任务,学生只有在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与教师配合,完成各项课堂任务,在潜移默化中深化知识认知,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为保证教学有效性,教师可根据课程主题创设多元化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走进课文,在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后解读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影响,深化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实现高效学习的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课程内容选取具有一定的固化性,重视理论分析而非互动实践,这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展示自我,对文字内涵的探究欲望有所下降。针对上述教学问题,教师需及时营造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情境,借助实物或图片、音乐、影像等将课文内容生动化,借助情境创设法激发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能投入真实情感分析课文内涵,在与教师、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与语言文字的情感共鸣,明确课文的核心思想。在真实情境中学生能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也能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尝试分析作者的思想变化,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

例如,在《大自然的声音》教学中,为了在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其进入阅读情境,教师做出如下设计:“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大自然是一个充满神奇和活力的世界,这里有花、有草、有蝴蝶、有小鸟、有雨、有风……这些都是我们眼睛能看到的事物。那么,我们能在大自然中听到什么呢?现在请大家竖起耳朵,听听这些声音。”此时组织学生观看大屏幕,播放收集的大自然的声音,播放结束后引导他们分别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这一环节学生的参与兴致较高,通过回答问题反映他们对大自然的了解程度,教师进一步引出新课:“同学们可真会倾听。大自然里除了刚才听到的声音外,还有哪些声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课文去感受那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声音。”此时学生已对课文产生了好奇心,探索欲望比较强烈,可顺利推进课文阅读开展。

(二)选择丰富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鉴赏创造能力

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语言文字审美与鉴赏能力的过程,他们可以从不同侧重点分析作者创作特点、创作思想,了解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更好地分析作文内涵。在课程构建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扩大教学范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探索材料,包括文章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等,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然而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过于重视对生字生词、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以此提高学生基础能力,但是容易适得其反,学生在枯燥课堂环境中无法集中注意力,难以将所学知识完全内化。课改期间教师需以教材为立足点,灵活利用互联网资源,选取有利于教学的带有鲜明感情色彩、内容丰富的辅助教学材料,可以是文化小故事,也可以是美术、音乐作品,还可以是影视资料,这样从根本上扩大了学生对课文的鉴赏空间,他们可以从更深层次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情感状态,也能结合创作背景资料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与此同时,多元材料的展示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他们会自由表达观点,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出发对课文进行不同的解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能力,实现核心素养发展。

例如,在《惠崇春江晚景》教学中,因为课文是一首题画诗,诗歌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在古诗诵读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引领学生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教师教学时先出示“小知识”,对作者苏轼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知道苏轼的文学成就;再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读懂诗题,通过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经过这一环节可为学生鉴赏、理解古诗内容奠定基础,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理解,促进学生对古诗内容的鉴赏理解,再经过有感情地朗读,可达到审美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积极联系实际生活,强化学生文化传承意识

语文阅读学习一直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学生面对较为复杂的阅读理解,时常会觉得无从入手,久而久之对阅读产生抵触心理,影响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可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阅读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教材中涵盖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抚今追昔,文化之河未曾断流改道,文化的创新和革新为中华文化注入了鲜活血液,坚持传承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教师应积极联系实际生活展开阅读教学,以此拂去历史的烟尘,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

例如,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清明上河图”部分图片,鼓励大家猜出此图节选自哪篇画作。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初步阅读,并梳理出作者、尺寸、内容、历史以及保存情况。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深度阅读并思考:为什么这幅画可以名扬中外?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后,总结出画卷人物众多、人物形态各异、细节传神等特点。在阅读完毕后,教师为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的细节,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有意思的情景。学生在观察后发现画作中暗含了丰富的生活情景,生动地体现出北宋时期都城的繁华场面。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到清明上河图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感受文化遗产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四)组织实践交际活动,促进学生语用能力发展

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强化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构建课堂时应有意识地组织实践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语言运用空间,让他们能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所组织的交际活动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及发展需求,交流内容始终围绕着基础知识探索,难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无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转换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发展为主要目标设计实践活动,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组织多元活动,从根本上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他们对课文内涵的探究兴趣,在自主合作、交流过程中体会到阅读学习的乐趣。教师在组织合作交际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科学分组的形式为他们提供积极表达的空间,使其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对充分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自然实现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的提升,在合作、竞争中得到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童年的水墨画》教学中,这篇课文中包括“溪边”“江上”“林中”三部分,教师须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想象诗歌中描写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在朗读活动中,先指导学生熟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感知诗歌描绘的溪边钓鱼、江上溪水、林中采蘑菇的画面,然后小组讨论,把文字变成画面。学生可根据个人理解将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通过语言交流形象地呈现出来,此时他们可以直观地理解诗歌中的语言美,再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理解,深入体会诗歌意境,在实践交流中营造出快乐、欢喜的气氛,为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提供平台。

(五)注重探究问题设置,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品质

小学生的身心皆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在授课期间需有意识地强化他们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可以在学习中灵活运用自己的思维,不仅将所学完全内化,还能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强化教育效果,教师需在阅读课堂内设置多元化的探索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保证教学有效性。不过在进行问题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存在忽视学生主观意识的问题,无法打开学生思维空间,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为改善教学现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需对阅读问题进行细化设计,不忽视文章中任何一个小细节,为学生提供结合生活实际探索知识内涵的机会。同时还要提高问题的开放度,如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古今对比、生活变化等引导学生说出对各类问题的主观看法,在此期间教师鼓励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从多个不同角度出发对故事进行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性格、故事内涵,同时提供自由交际空间,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看法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进一步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最终在自然的问答交流中促进学生思维逻辑性、辩证性、开放性发展,实现理想化的教育目标。

(六)布置课后探究任务,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的,为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应结合课内阅读内容,布置课后探究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翻阅书籍、查找资料完成任务,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囊萤夜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初读文章,指导学生将文中生词标记出来。同时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学们在家中读书时光线太暗会怎么做?”学生纷纷举手发言。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文下注释初步分析文义。本章标题为“囊萤夜读”,通过注释得知此意是用袋子装萤火虫照明,晚上用来读书。这时一定会有很多学生表示不解:为什么要用萤火虫照明来学习呢?接下来教师为学生介绍车胤的家庭背景,使其了解到车胤因家境穷苦而不得不依托微弱的光亮读书。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人物无论在多困难的境地都能勤奋学习、孜孜不倦的品质。为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教师可在课后布置任务,鼓励学生搜集与“囊萤夜读”相似的小古文进行阅读,在下节课中开展“小古文交流大会”,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是小学时期的基础学科,教师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形势下必须对其教学模式进行针对性优化,将素质教育下以生为本理念视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前提下打造出具有趣味性的生动阅读课堂,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自然交流,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语言文字背后蕴藏的思想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端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高效教学目标,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课文阅读教学素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背课文的小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背课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