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教法在啦啦操教学的应用探究
——以闽南理工学院公共课教学为例

2022-12-07 05:20丁佳佳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公体教法因材施教

丁佳佳

(闽南理工学院 体育学院,福建 石狮 362700)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渐渐热衷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与“活力”成为了现代生活的重要时代符号.然而,现阶段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问题逐步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国民健康素养”也成为近几年的热点词汇.为此,“全民健身上升国策”和“校园足球建设”等重大政策的颁布很大程度让体育的学科地位逐步上升.在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高校同步开始关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校园体育氛围也逐步高涨.在众多体育项目中,啦啦操以项目特点和受众群体广泛,使得公共体育课的啦啦操选修成为校园时尚.但是选修啦啦操学生的节奏、乐感以及体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面对巨大需求基数和水平不齐,啦啦操教学质量面临着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思考选择何种教学教法才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则是大学公共体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杨桦等人明确指出体育教学实践应将体育教育学研究立足于教育本质,关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探究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发展的实践规律,将健康素养、德育教育、人格完善等学校体育教育功能落在实处[1].换言之,体育教育实践是体育教学研究的关键,提升学生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是目标,而培养学生的全面健康素养、良好的德育和人格是教育的实处所在.鉴于未来的体育教学趋势,结合啦啦操的学习特点,“适应”是学习者在节奏、乐感以及集体融入上必然经历的环节,而“超越”则是学习者对最终学习成果的展示.而在大学教育中,因材施教都无一例外包含了“适应”与“超越”两个方面的教育意蕴[2].基于教育工具论的解析,因材施教是指“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并给予不同的教育”[3].从某种角度上看,因材施教的“适应和超越”的内涵似乎适用于啦啦操教学中对学生“适应和超越”.换言之,啦啦操教学采用因材施教教法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而这种应用也符合大学教育的初衷.

虽然各高职院校学生对啦啦操有着普遍认知[4],但是啦啦操教学依旧面临着创新不足等问题,且绝大多数的啦啦操教学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合作教学、表象训练等[5],这类的教法更多地注重学生的技能发展,较少能兼顾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全方位发展.通过分析啦啦操的项目特点,查阅近几年关于在啦啦操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教法应用研究,结果发现在啦啦操教学的研究相对单薄,尤其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综上所致,将因材施教教法应用于大学啦啦操教学是具有实践和现实意义的.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公体1班和公体2班学生的啦啦操掌握情况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法

以“体育教学教法”“大学体育”“啦啦操教学”以及“因材施教”等多个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交叉检索,检索出相关文献共85篇,筛选出高度相关文献5篇并重点分析,同时仔细阅读啦啦操教学著作,为本文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参与式观察法

以公体啦啦操教师的身份参与闽南理工学院公体1班和2班的啦啦操教学.鉴于教师身份的优势,便于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能有效且实时跟踪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中的表现.以课堂教学的形式介入,对公体1班和公体2班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实施与对比,为期1个学期.在教学过程和期末考核中,观察两个班级在有无应用"因材施教"教法条件下,学生对啦啦操的掌握情况以及心理状态的变化.

1.2.3 访谈法

以单独沟通或群体访谈的形式,询问两个班级学生对本学期啦啦操教学的看法、获得价值以及自我认同感等方面问题,从而梳理出因材施教教法对啦啦操教学的影响,为本研究提供教学实践依据.

1.2.4 实验法

以闽南理工学院公体1班作为实验组,在啦啦操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教法;以闽南理工学院公体2班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不做教学教法的改变.将这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主要原因是公体1班和公体2班人数和性别比例一致,即50人和男女比例为1∶1.并且这两个班级的教学时间段分别为上下午,错开教学时间,极大地减少了教学干扰,容易对两个班级设置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对于同一套啦啦操动作的教学中,分别对公体1班和公体2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法,为期1个学期.作为实验组的公体1班,在啦啦操教学教法上采用因材施教教法,对于能力大或小,节奏感好或差、乐感的好与差,协调能力强或弱分成不同的小组或不同层级.依据公体1班学生的能力摸底,做适应性的教学计划安排,让他们在自己能力水平上先适应.然后,在现有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提升,做出突破自我的尝试,最终实现对啦啦操的喜爱和提升;而作为对照组的公体2班,在啦啦操教法则选择常规教学教法,按成常规化的教学模式,对每一个动作都进行通识化授课,没有区别对待,而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过程的磨合.学期末,开展啦啦操教学的期末考试,从整体表现、乐感、节奏感、整齐度以及总体成绩等指标对公体1班和公体2班的啦啦操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进而分析因材施教教法在啦啦操教学中的影响.

1.2.5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 统计表,对公体1班和公体2班学生的啦啦操成绩、学生在啦啦操学习后的态度以及期末测试中学生的动作一致性问题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出学生在因材施教教法的应用后,对啦啦操的掌握情况和态度变化,进而剖析因材施教教法在啦啦操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1.2.6 归纳法

通过对课堂观察记录、期末考评现场记录以及学生访谈记录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总结,剖析因材施教教学在啦啦操教学中的影响,从而分析出因材施教教法在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丰富了本研究的实践论述与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因材施教教法对啦啦操教学的影响分析

2.1.1 因材施教教法让学生的成绩避免两极化

在1个学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闽南理工大学公体1班和公体2班学生的啦啦操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公体1班的学生整体成绩分布相对集中,并且均值为76.5,高分人群比例高;反之,未进行因材施教干预的公体2班的学生成绩则比较两极化,呈现出“U”分布(见图1).从两组的数据分布发现,公体1班的学生能在因材施教教学教法的干预下,表现出“超越”的特性,而公体2班的学生更多地体现“适应”,未能将某些学生的能力进行有效拔高.

2.1.2 因材施教教学教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动作规范性和节奏感的发展

乐感、节奏和整体整齐性是啦啦操考核的核心内容,乐感和节奏感考查学生对所教授啦啦操的理解和感知,能直观地体现学生在啦啦操教学中的收获.在教学对比中,由于公体1班采用了因材施教教法,将某些动作进行改良,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在整体节奏感上能跟得上,98%的学生都能坚持到表演的最后阶段;而公体2班的学生起初的表演还算不错,但是随着啦啦操展示到后面,大面积出现动作和节奏不一致,停顿等现象,且有一些碍于自己和整体不和谐而停在原地,此比例超过学生人数的30%.

2.1.3 因材施教能兼顾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利于对啦啦操爱好的培养

从两个班级学生展现上看,公体2班学生的自信心显著低于公体1班学生的自信心(见图2),尤其是在啦啦操的展示中.自信的程度与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啦啦操的展示,也挑战了学生在公众视野中的展现力.为了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态度和自我认知,就期末的啦啦操展示进行了后期的跟踪访谈.深入访谈结果显示:公体1班的学生都能给出积极向上的回答,而公体2班的学生则对自己的表现认为是人生的败笔,并且他们再也不想参加这样的表演(图2).此外,公体2班的大部分男生都觉得这种运动项目适合女生,不适合自己.对于该项适合男女而言,公体1班的却觉得只要愿意,没有适不合适.

3 因材施教教法在啦啦操教学应用的反思

3.1 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教学教法选择的重要依据

个体差异是群体的普遍现象,也是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兼顾的,并且也是教法在探究中的根本所在.简言之,个体差异激发着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推动教学的不断创新.鉴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生理素质发育偏低的学生在啦啦操学习和展示上偏向于不自信和不张扬,在能力表达上趋向于内敛.反之,则善于展现自己,敢于在群体中表现个性,正好符合啦啦操项目对学习者素质的要求.可见,个体差异决定了区别对待,这也是因材施教教法选择的重要依据.考虑到教学的有效性,优秀学生更趋向于榜样树立,需设置更高的教学目标,并非仅仅熟练掌握动作,而应要求他们超越自我.在过程中逐渐树立起正确的教育学习价值观念,端正好态度.而对于能力偏低的学生,教师要更多地理解和鼓励.公开表扬是鼓励能力偏低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个人潜能.

图1 因材施教教法对两个班级的啦啦操成绩影响对比

3.2 因材施教教法能兼顾到学生间的心理素质差异

通常情况下,动作表现力很大程度受到个人的心理素质影响,尤其在群体性项目中.啦啦操本身也是一种群体项目,其动作一致性则考验着每个学生的自我认可和展现力,这样的考验侧重于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同成长环境导致学生心理素质差异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啦啦操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个体间差异的存在,从中找到因材施教教法的实施路径,让学生能在能力范围内实现“适应和超越”,最终建立良性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个体的差异,进而给予学生针对性、适应性的教学,这些均是因材施教最为核心内容[6],换言之,因材施教是允许个体间的差异.对于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更多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倾向他们的优势,不能突破其能力.此时,教师应该找到学生能力的天花板,尽可能地让他们突破.虽然心理素质是隐性的指标且难以把控,但这正是教育所应该追求的.这也是因材施教教法所呼吁的,更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

3.3 因材施教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分组或分层教学

对于教学而言,“传道、受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并非倡导笼统教学中填鸭式知识的灌输.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相对较高的项目,啦啦操教学应当充分考虑个体差异.这种考虑恰恰是对大学教学中“适应”的体现.作为因材施教教法的教授手段之一,分组或分层教育就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重要形式,更能将因材施教核心内容和关键充分体现[7].因材施教分组更多地要以所教授学生的能力、兴趣以及心理等各方面为参考,给予学生在教学中阶段性的“适应”,为实现“超越”自己奠定信心基础.根据啦啦操的特点,将韵律感、协调性以及兴趣作为分组的指标,让分组变得更有效.对分组进行设置不同的目标,最终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现实价值.

3.4 因材施教教法在啦啦操教学能全方位关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

以项群理论为基础,啦啦操既有锻炼性又有艺术性,既是有氧类项目又是群体协调性项目.对学生的考验,不仅在于心肺功能、协调性以及灵活性等身体素质,还考验了学生的展现力.群体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从生理层面,学生能在不断的训练中不断提升;在心理层面,学生往往会因为群体的看法或群体之间的配合度引起的压力产生对自我能力否定,直接影响到啦啦操的整体展现情况,进而违背了啦啦操本身的艺术性价值.为此,因材施教教法能很大程度兼顾啦啦操的艺术性特点和锻炼性特点,给学生营造出舒缓的学习环境,顾及了个体间的差异[8].最为明显就是因材施教教法的体现就是分组或分层,分组或分层可以减缓群体间的协调性压迫感,也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与技能,进而培养出其良好的健康素养、德育以及人格,这也是因材施教教法体现大学教育中的“适应”与“超越”的重要内涵的体现.

4 结 语

无论是教学实践的尝试,还是体育教学教法的探究,本质上都是未来体育教学不断发展深化的基本趋势.然而,每个项目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教学教法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啦啦操教学只是众多学科教学的一种,该项目的教学更多地考验了学生的全方位素质,包含着对自我成长过程中的“适应与超越”,而大学的因材施教教学教法也包含着“适应和超越”的内涵,这种非巧合的趋同,可以让啦啦操教学实践变得更加具备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公体教法因材施教
合作学习在高校公体体能训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普通高校武术公体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公体正用,体用一如
——朱熹的公正哲学及其三维建构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广西高校气排球和硬式排球公体课教学的价值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