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进
(南平市建阳区青吉建盏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唐宋时期作为中国饮茶文化最为兴盛的一个时期,其所使用的茶器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茶器发展史上登峰造极之作,这便是“盏”。对于建盏的分类,许多人存在一个迷惑,就是被“天目”、“建盏”、“耀变”、“鹧鸪斑”、“油滴”、“兔毫”这些称为所迷惑,明明一样的东西却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名称很难分辨。
“建盏”一词特指宋代“建州”(现今建阳)所出产的茶盏。日本荣西和尚曾于宋代两次进入我国研修佛事,于天目山两次将其所收集饮茶器具带回日本,开创日本茶禅一脉。因此荣西和尚所带回的当时宋代所流行的黑釉盏也就渐渐被日本人统称之为“天目”盏,而“窑变”一词也被翻译为“耀变”,因此被封为日本国宝的茶盏也就被日本人所命名为“耀变天目盏”。所以从根源上来讲,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天目”包含“建盏”在内的诸多黑底茶盏。而“兔毫”、“鹧鸪斑”则是中国自古沿袭下来对于建盏两种釉色的称呼,而“油滴”则是日本人对于“鹧鸪斑”的称呼。
简而言之,在宋代因为斗茶评比的需要,所以黑底色的茶碗成为主流,各大陶瓷产区也都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当地的材料进行烧制,而在福建建阳水吉,由于当地泥土中富含铁元素,偶然烧制的过程中铁元素饱和产生了析晶效应,出现了微小的结晶点,之后古代匠人们凭借智慧与经验,逐渐掌握了控制结晶的方法从而烧制出了兔毫。而陶瓷这门艺术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一半在于人力,一半成就于天意,在成熟的兔毫盏生产过程中又意外地变化出了“金兔毫”、“银兔毫”、“玉毫”、“异毫”等釉色纹理。除此之外,还出现了犹如浮萍状的结晶斑点,诸多小点集结成一个一个的大斑点,宛如鹧鸪鸟的羽毛,所以美其名曰“鹧鸪斑”。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即:建盏的底色以青黑色为上佳,纹路则以银白色,细长清晰,纤细流畅成兔毫状为最顶级)。正是由于皇帝和王公贵族对兔毫的推崇,所以导致兔毫釉色的风头一时无两,也正是因为宋代对于茶事态度开放,上至王侯将相,下到黎民百姓都能参与其中的社会背景,才成就了建盏的辉煌。在现代,建盏是否还适合现代饮茶法? 漆黑的碗底无疑会干扰我们对茶汤颜色的观察,而广口厚壁的器型也会使得茶汤降温速度过快。另外,目前市面上的建盏多为低廉釉料的粗制滥造产物,高铅、重金属、低温烧制、低温烤花等工艺让消费者敬而远之。作为一个工艺美术从业者,笔者认为,适应时代的才是最好的。建盏的烧制工艺已经失传800多年,这是由于饮茶方式的改变而导致的,之所以现在还能够有天目盏的生产,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复兴建盏的烧制工艺如火如荼地开始了。在复兴工艺的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无疑是建盏的器型,而作为陶瓷茶器的巅峰之作,其器型的线条、重心点的设定、胎体厚薄的变化都有着极为细腻的考量。
建盏是非常有名的茶具之一。其产地位于福建的建安县一带,其总面积大约为12万m2,始烧于唐末五代。到了北宋时期,建窑名声大振,斗茶之风兴起以后,建窑便开始烧制一些闻名中外的黑釉盏,同时也兼烧青瓷和青白瓷器,其所生产的黑釉茶碗,又称“建黑”、“黑建”或“乌泥釉”、“乌泥建”。直到后来,日本派遣僧人到浙江的天目山上的径山寺修行学道,在回国时带走了一批建盏,时至今日,日本人依然称建盏为天目碗。建盏的品种比较单一,除了各式的盏之外,也只有极为少数的高足杯以及灯盏一类的器物。建盏的瓷胎大多为乌泥色,其釉面或呈现出条状结晶,或为鹧鸪斑状。如果按其釉面上的斑点特点来分类的话,釉面上有两个白毫般亮点者称“兔毫盏”;釉面有大小斑点相串,阳光下呈彩斑者称“变盏”;釉面隐有银色小圆点,如水面油滴者称为“油滴盏”。近些年建盏慢慢流行起来,而且依据目前的情况分析,好的建盏价值还是很可观的。有以下几个特征的建盏可以称谓品质上乘。
看器物最直观的就是观察胎质、施釉以及修足。对建盏来说,铁胎和施釉不及底是它的特点。其实标准的胎就是人们常说的铁胎,含铁量比一般的要高一些,烧成后颜色略深。建盏铁胎厚重,这样才具有一定的保温性,毕竟建盏是为点茶、斗茶而生的。但是,除了铁胎特质,好的建盏还需要具备修胎干净这个特点。可以观察一下日本收藏国宝级的建盏是怎么处理修足的,然而,为何大多数建盏的胎足是比较粗糙的呢? 其实,这是因为人们看到的釉光很好的建盏,很多都是窑址货,从匣钵里出的,基本是在当时烧制出了问题的。而能流传下来的成品建盏中有一部分造型周正,没有歪斜等烧制的问题,而且修足还十分规矩干净,属于高档的建盏。而这一点也是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在建盏流通中价格高的建盏,修足都比较利落。
建盏造型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斗笠、撇口、束口。论哪种最好看,是各花入各眼了,其中斗笠造型无疑是最有冲击力的。在古代最受欢迎的盏型,还是要数那种深腹束口的,因为它最适合斗茶。盏腹深,便于茶筅的使用,收敛热气利于发茶。若扁平外张,茶水容易溢出且散热快。此外,人们发现带有“供御”、“进盏”刻款的茶盏盏形绝大部分都是束口盏,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其他款式。
总的来说,就是乌金则幽深,兔毫需条达,油滴无所求。对于建盏釉色的不同品种,是大家最为津津乐道的。其中在国际市场中价值高的无外乎有3种:①纯黑釉。通常叫做乌金釉,就要求黑釉要幽深纯正、乌黑发亮。有一只乌金釉的建盏,拿到手实物非常漂亮纯正,可以说是目前见到最好的纯黑釉的建盏,也能算是乌金盏的标准器具了。②兔毫盏在古代才是真正的国民建盏,曜变天目、鹧鸪斑这类建盏,纹饰颜色过于炫目,并不利于在斗茶时观察茶水分离的状态。而且,建盏玩家宋徽宗也曾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以古人的眼光去看,就不难理解这个问题了。那好的兔毫就要做到“条达”,就是兔毫的问路要细长、周正,有放射状的视觉效果。③油滴建盏的斑纹油滴,其是兔毫烧成之前的状态,温度达到1 300℃左右时,在特定的烧成氛围中,釉开始形成液相分离结构,烧过了就成了兔毫,烧的刚刚好就是油滴。要想达到“刚刚好”这个状态是很难的,这也造成了油滴尤其稀少珍贵。无论是成品还是建盏残片,油滴都是稀缺品种。所以只要是油滴,那就应该珍惜,当然,如果有银油滴,还是颗粒分明那更是幸运。建盏的烧成同时受到坯、釉、窑温和气氛的严格制约,所以每一件斑纹优质的建盏,都是很难得的,曜变天目等品种就更难得了。
其实能达到以上这3点要求,就已经非常优秀了,修足干净、底釉乌黑,斑纹漂亮的建盏在现在的市场轻松能卖到高价。如果再有一些附加项,更是锦上添花了。比如带包边,凡是带老银边的,在当时都是高档器物。比如带刻款的,如“供御”和“进盏”的品类,更是得到大家和市场的认可。
与细腻光滑的青瓷和白瓷茶器有所不同,建盏的风格质朴浑厚,粗犷而神秘。建盏的烧制就是从不起眼的泥土和釉矿,再到斑斓夺目的铁系结晶釉,经历了以下13道工艺流程:①选土和选釉矿。建盏的釉料和胎土都需含铁量高。宋代时其它窑口仿烧建盏成风,但仿制往往无法做到相同的工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地理位置不同,原材料的含铁量不同所致。②碎土。将按配方配制好的泥料和釉料装入机碓或者水碓中进行粉碎处理。③淘洗过滤。泥料或釉料的粗细要达到一定的细度,然后将泥料过筛后入泥浆池,釉料过筛后进入釉浆池。④陈腐泥料。将泥料放置于阴凉处,最好是不见日光、不通空气的室内,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储存一段时间,让泥料得以陈腐。⑤练泥工序。练泥和揉泥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去除粘土中的空气和杂质,使泥料致密,湿度均匀,塑性良好,利于成形,同时可以有效防止后期制作时的干燥、开裂。⑥制作坯体。制作坯体工艺可分为手工拉坯和机械模具压坯。⑦修坯。传统建盏器形的主流足底方式为浅圈足,圈足的底座部分和内圈都需要用修刀修出。⑧素烧阶段。素烧的“素”就表示未上釉。将未上釉的素坯以较低的温度预热一遍,能增加坯体的机械强度,也能事先去除一部分易裂、易碎的素坯,提高其成品率。⑨配制釉浆。古法烧制建盏时,釉料的配方为天然铁釉矿加草木灰粉碎,打匀后制成釉浆,这两种简单的物质就能烧出精美的建盏斑纹,建盏就是用最简单最原始的原料,烧成最神秘莫测的斑纹。⑩施釉。建盏施釉一般施半釉。宋代束口盏会特意修一条止釉线,便于把控施釉范围。上釉也需要手熟,釉层不可太薄,釉薄则结晶生长不好,很难烧制出精品斑纹,太厚就容易粘底,成为废品。⑪装窑。装窑时,电窑通常在胎底垫氧化铝粉防止烧结时的粘连,龙窑则大多以匣钵分装。⑫焙烧。建盏烧制关键工序在于窑内,在还原烧时,时机、程度、次数掌握不好,往往会烧不出想要的釉色。⑬出窑。出窑后,因建盏烧制工艺的种种缺陷,每窑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瑕疵品、次品,必须就地处理,质检合格的产品才能出厂进行流通。
综上所述,建盏艺术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是我国陶瓷史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纯粹的陶瓷艺术。建盏烧制工艺相对比较复杂,曾停烧800多年。在这800多年间建盏烧制技艺是一片空白。在现代,复兴建盏这种非常古老的手工技艺,虽然困难很大,但还是在古法烧制基础上得到创新。现代的创新工艺对制备参数敏感,或者工艺参数对于每一个工艺步骤的小范围变化都会对建盏的最终产品的外观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匠人们在建盏烧制工艺过程中,要经过大量的实验筛选和优化,才可以烧制出优秀的建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