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园
(金陵科技学院软件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科研的投入不断增加。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大量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的创新工作,是承接科研项目、助力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主体,高校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随之不断增加。在这其中承担具体管理任务、落实各项服务措施的院校两级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量不断增加也成为必然。而管理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科技成果产出效率。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进一步推进了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的要求,要求优化和精简对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强化科研项目绩效评价。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对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管理效果的评估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提升科研管理效率应当成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目标。科研管理质量提升也是我国大学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必然抓手,对提升高校科研发展水平、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服务高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成为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高校科研管理指对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的一项活动,从制订科研计划到成果应用,给予全方位干预服务。作为高校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服务于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学者从各个角度对科研管理工作的内涵、过程以及如何提升科研管理能力做了探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科研模式的梳理:孙东东等通过对哈佛大学科研机构设置情况、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哈佛模式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分析,分析我国高校行政化的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已无法紧跟高校科研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亟待向服务型的现代高校科研管理模式进行转变[1]。基于大数据、信息化平台探讨科研管理的相关问题:吴兴强等认为应该充分应用大数据平台,从科学选题、项目申报、过程监管到推动成果市场化,对科研全过程精细化管理[2]。对高校科技评价的探讨:傅铭等分析了我国高校内部科技评价制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应从文化、制度两个层面不断完善高校内部的科技评价制度[3]。袁通路等认为高校应从优化管理制度、规范科技评价体系和扩大学术交流范围等方面入手,调动教师的科技创新热情,促进高校科技发展[4]。谢畛以清华大学国际科研合作实践中的举措和思考为基础,从管理决策、管理流程和管理成效三个维度,对科研管理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步提出一些设想[5]。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发现,对科研管理的研究多数从管理的环节入手,缺乏将科研管理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做针对性研究。此外,对科研管理质量的评价过多着眼于整体性评价,没有从系统要素的角度出发进行评价。
薛天祥把高校科研管理定义为“按照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管理学原理,为实现既定目标,通过科研过程的各个环节对高校科研活动中的人、材、物、时间、信息和效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总结,使科研项目达到最佳完成度的一种组织活动[6]。简而言之,就是为达成科研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联系的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整体[7]。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切入点开展研究早已延伸到社会研究领域,通过对微观、中观、宏观系统以及相互间的互动关系的分析来探究整个系统的运行状况。高校科研管理是服务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会直接影响到科研目标的达成,而且管理过程需要高校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和协同服务,也需要获得良性科研环境的支撑。由系统理论出发,科研管理并非独立于学校或者是社会系统而单独存在。科研管理系统是一个整体、全面的系统,涵盖高校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且需要多个部门共同运作。创新科研管理方式需要将其放在特定的社会生态系统中考虑,其与生态系统理论有一定的契合性。引入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我们认知高校科研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如图1所示,科研管理的内部要素可分为组织体制、人力资源、科研资源三个子系统,同时又受到外部要素例如政策、文化传统、成果评价机制的影响。内外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科研管理过程。其中科研管理系统内主要要素又细分为管理组织:学校内直接、间接参与科研管理的组织,科研管理处、学院、财务部门等部门机构。管理队伍,即参与科研管理的人员、科研人员、科研信息、科研项目、科研成果。
图1 科研管理系统要素
(1)彼此依赖,合作共赢。“生态系统的各个物种在不断地通过竞争与合作方式生存,随着竞争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合作且共同进化的生态系统”[8]。系统内所有要素之间的互动,决定了系统内主客体要素之间的竞争合作依存关系。科研管理过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组织体制、人力资源、科研资源的相互配合:合理的组织架构、专业化程度高的科研管理队伍、管理者与科研人员之间的良性沟通、科研团队之间的通力协作、持续且有前瞻性的科研资源,这些要素中任何一环的缺失都会影响到整体目标的达成。
(2)内外联动,协同发展。科研管理系统的内外要素间亦存在相互作用。高校从事科研活动一定是带有目的性的,是为了社会发展而服务的。因此系统外的相关要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尤其是外部政策的影响。管理者在制订科研方向、布局科研计划、修订内部管理政策时要着重领会政策文件的精神,考虑到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一些地方高校,开展科学研究不仅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关注学术领域前沿问题,也要关注属地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为服务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也有助于其明确发展定位、履行使命、凸显价值,而且可以获得大量的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增强办学能力。在关注政策导向方面,以2020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发布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为例,希望解决高校专利“重数量轻质量”及“重申请轻实施”的突出问题。在此政策导向下,很多高校开始从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入手,修改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专利成果转化的管理政策,以适应政策的新要求。正是这种内外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互动,影响着科研管理系统的运行。
(3)科研管理质量评价。考虑到科研管理系统内外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对高校科研管理质量的考核也应该有系统化的视角。高校通常会用目标责任制完成程度对科研管理部门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内容包含学校各项科研工作完成业绩这类可被量化的评价指标以及作风建设、重点特色工作等需要依靠民主测评评估的指标。对管理的考核应该考量管理的过程和结果。反思管理组织结构、管理岗位配置、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充分考虑产生的社会效益,形成健全完善的科研管理评价体系。
(4)系统观下完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的具体要求。高校对科研工作的管理应是全方位的。首先在组织管理体系上,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负主要责任。其次需要在学校各个管理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对科研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在科研项目的申报指导、审核、过程监督、计划调整、经费管理、结题验收、涉密管理、成果管理和成果应用等环节,都应有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管理队伍方面,需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且专业化程度高的管理队伍,完善科研服务体系。各个部门管理人员之间、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实现无阻沟通,为科研人员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咨询服务。科研资源方面,须深入挖掘科研资源,实现科研信息、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可持续性支撑、融合。
通过对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要素和互动关系的分析可知,提高科研管理的质量需要考量每一个可能的环节和要素,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也要内部相关组织、人员的协同配合。仅仅对科研管理机构内部进行革新收到的效果常常是缓慢而微弱的。
高校科研管理机构是整个学校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间紧密联系。科研管理既要注重高校内部的协调,也要注重外部的联系,把高校内外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动态过程和有机整体,既关注参与管理的组织结构,也关注管理的过程,既强调管理目标,又强调人的因素。这种整合性的思维能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范本,也可为高校及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