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丹丹,卫霞,王贺
(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伴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通信支柱产业对人才需求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十三五”规划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重点任务,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新一代新兴产业,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1,2]。我国电子通信类专业在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建立,是一门实用范围广的新兴专业。该专业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与系统理论和光电子学技术,获取、传输、传感、处理、检测、控制信息,是一门理工结合的交叉学科。2009年我校电子通信类专业领域获批工程硕士授权点,该学位点依托山西省一流建设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在学科建设中,本校通过确定“理论实践+校企合作”双轨联合模式探索电子通信类工程硕士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电子通信类工程硕士人才培养供需基本平衡,但是毕业生实际能力未能满足企业高端人才需求。电子通信类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具体总结如下[3,4]:
部分高校培养模式雷同,不能满足科技人才需求。部分高校与企业沟通联络略少,不能结合和发挥两者优势,造成培养模式和方法的不完善,导致偏离实际产业需求方向。
传统电子通信类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培养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缺少企业实际参与,多是高校教师给出课题,导致学生工程项目能力欠缺。
电子通信类工程硕士应该掌握的应用技术属于新型技术,需要保持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但是整体来看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部分电子通信类工程硕士缺乏创新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创新意识。
为改善上述现状,针对性培养创新型电子通信类工程硕士人才,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探索和实践。
我校电子通信类工程硕士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确立“理论实践+校企合作”双轨联合创新培养新理念,通过多学科课程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生产实践与创新创业融合,完善教学培养体系,渗透双轨联合培养理念,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以“理论基础-实践实习-产品创新”三层递进为创新人才培养提出新路径,首先打破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以及教学内容与社会所需技术脱节的瓶颈,工程硕士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与企业合作完成实习,最终提升创新能力。主要依托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和圣点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基地,通过调研和实践,寻找合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服务和助推当地经济和科技发展[5]。
在“双轨联合”的创新理念下,对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作实质性的调整。把学术性和工程性研究生的教学分开,针对性地调整适合电子通信类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第1学期)在学校学习课程知识,以专业核心课为主,企业参观为辅。第二阶段(第2、3、4、5学期)将课程基本理论与企业项目等融合在一起,从初级接触到深入企业项目实践,开启“校企交替”培养模式。其中第二阶段和第一阶段互利互助,专业知识的运用深入到实际情况,反馈出专业知识的不足并亟须加强学习相应的学科知识。第三阶段(第6学期)将学校与企业的知识结合,融入学生的毕业设计,尽量做到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于工程项目,了解项目的流程,实现初步产品研发,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及工程创新能力[6]。
图1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实现骨干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教学团队的构建,有效提升教学人员数量和实践素质。所有企业导师均由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并且将其请进课堂,讲授项目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高校专职导师进行在职培养,通过圣点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工程项目培训,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更有利于针对性地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工程项目实践知识。
同时建立双导师体系,导师之间互相交流,从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而且校内导师要到企业去,以便熟知实习企业的各种设备和平台,掌握产品开发和生产的流程。同时,企业导师也应该到高校去学习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
融合学校和学院领导意见,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层次可以不同,比如合作企业只帮忙介绍实习岗位属于浅层次合作;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中企业进行参与,为中层次合作;企业进行项目申请、项目产品研发等都有高校参与和支撑,而且高校人才培养中企业进行深度参与,则为深层次合作。建立合作平台,探索性地在双导师制、学习基地建设、企业培训及专题讲座、实习实训及项目融入等方面开展,根据合作的层次进行递进培养,如图2所示。合作过程中,科学的审核体系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基础。针对不同层次的合作,采用不同的评价审核体系。浅层次合作和中层次合作以论文及专利为主要考核标准,企业实践操作为考核辅助标准;深层次合作以产品展示或者项目进展为主[7]。
图2 建立合作平台
在2019年初,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与圣点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共同拟定校企合作课程大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企业技术和学科知识互相融合,最终以产品成效为课程评价与考核。
我们设置了电子通信类工程硕士“超越班”,优选十几名研究生,深入学习校企共建课程,包括与芯片相关的《集成电路芯片封装技术》,与指静脉识别技术相关的《生物识别技术基础》,与软件和网络通信相关的《软件工程导论》和《神经网络》等,与硬件相关的《图像处理技术》《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与语言类《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算法设计》《计算机网路》等。课程评价体系以学生实践报告及产品展示为主,校企双导师给出评价成绩,进而完成学校规定学分。
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同时构建工程能力强的“双导师”师资队伍。通过教师博士进企业等途径鼓励教师挂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本学院教师李昊璇多年来挂职圣点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研发部门,已经深入了解公司产品研发流程及核心技术,为双导师制提供有力的保障。公司高级工程师梁双丑承担学校教师专业培训任务,从工程项目成立、解决具体问题、完成项目等方面系统地讲授。公司赵国栋博士及李昊璇博士、梁双丑工程师成为学生导师,全方面指导研究生实践技能。
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创新人才实践中心平台,由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牵头,与圣点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项目意向,并成功合作项目。通过充足的资金支持,学院和企业领导的政策支持,保证了实践中心平台的运行和管理;人员队伍的完善,保障了校企合作的专业性模式。建立模拟企业形式,同时鼓励学生带薪兼职实习,参与企业项目,进一步提升教师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中心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提供项目。
针对电子通信类工程硕士的培养人才现状,对电子通信类工程硕士的双轨联合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索和实践,培养具有应用型创新能力的人才,使得学生对研发项目更加理解,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同时培养教师专业能力,教师申报教改项目和校企项目人数增加,立项项目增多,为教师和企业合作提供桥梁。虽然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实施有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一些需要提升的地方,比如只是针对指静脉技术的深入研究,需要加强不同企业的合作;企业教师教授过程中缺乏讲课技巧;学校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