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岩
( 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甘肃 兰州 730030)
细毛羊产业在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中西部广大牧区和半农半牧的少数民族区域,对维持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羊毛是一种优质的天然的蛋白质友好型纺织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制成的衣物轻薄、柔软、透气,保暖性好,羊毛也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 长期以来,我国细羊毛产业呈现出“三多一低”的情况,即绵羊养殖数量多,毛纺企业需求量多,羊毛进口量多,但是优质国产细羊毛自给自足率低。根据2016年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优质细羊毛产量仅为澳大利亚的30%,占世界羊毛总产量的14%,年产优质细羊毛12万t左右,与毛纺所需的45万t相差甚远。羊毛是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的大宗畜产品之一,与澳毛同级别的优质国毛(细度在70支以细)数量极少,远远达不到毛纺企业的需求。
由于缺乏有效的细羊毛质量监管体系,羊毛质量控制方面缺乏制度化的统一规范,我国细羊毛总体质量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毛丛长度偏短,油汗偏少,色泽偏黄,羊毛受污染严重,净毛率低,草杂、异性纤维、粗腔毛含量高,套毛质量差异大,混等混级现象严重。细羊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弱,市场份额低,国际毛价的话语权仍然掌握在澳大利亚等世界羊毛强国手中,缺乏价格“主导力”。因此“争取国毛一片天”是每一个羊毛人的责任。
世界上的绵羊生产国有100多个,亚洲主要有中国、印度、伊朗,大洋洲是澳大利亚,非洲有南非、摩洛哥,南美洲有阿根廷、巴西、秘鲁、乌拉圭,欧洲有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北美洲有美国,但数量少。从1980年至2006年,全球羊毛产量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又缓慢下降的过程。1995年至2006年,随着化纤工业的发展,世界上羊毛的主要生产国,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绵羊存栏量均显著下降,只有中国,印度,伊朗、摩洛哥等少数几个国家上升,其中中国上升的最明显。总体来说,发展中国家羊毛产量所占份额缓慢上升,而发达国家羊毛产量所占份额下降。目前,绵羊毛生产主要集中在大洋洲和亚洲,这两个洲的绵羊毛生产约占世界羊毛总产量的70%。世界主要产毛国有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约占世界羊毛总产量的60%,此外还有乌拉圭、南非、阿根廷,这些国家的产毛区都分布在自身所处半球的南北纬30°左右,这些地区四季水量相对均衡,牧场优质,为绵羊的养殖和培育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生产的羊毛质量相对较高。澳大利亚作为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的地位始终保持不变。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作为世界羊毛行业的引领者,澳大利亚开始将绵羊育种朝着细型和超细型两个品系方向的培育。到2000年,20μm以下的羊毛产量已经占到总产量的30%。
中国是世界羊毛生产大国中发展最快的国家。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至今,我国的细毛羊培育发展史还不足一个世纪,但是其发展确是一条极具参考价值的创新之路。我国的细毛羊培育从零起步,呈现出不断优化的整体发展历程。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就非常重视羊毛生产,细毛羊育种先驱者先后培育出新疆细毛羊、内蒙古细毛羊、甘肃高山细毛羊等品种,又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引进澳美公羊培育中国美利奴羊新品种的工作,在品种选育方面硕果累累,先后培育出能媲美澳洲美利奴羊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优质细毛羊品种——苏博美利奴羊和高山美利奴羊。近年来又从澳大利亚引进了多胎的布鲁拉美利奴种公羊,开展了细型、超细型和肉用多胎型等品系的细毛羊选育工作。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加工国,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为世界羊毛加工中心,但随着东南亚国家毛纺企业的崛起,如越南,印度等,以其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国际订单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未来几年,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这对我国的毛纺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在出口转内销经济双引擎的推动下,人们对轻薄高档羊毛纺织品的需求持续增加,中澳、中新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又为我国细羊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一是受肉羊冲击,肉毛比价差距大,细毛羊养殖效益低。近几年肉羊价格持续走高,羊毛价格波动较大,虽然2012年和2018年我国最好的细羊毛卖出了每公斤49.5元的高价,但在全球疫情背景下,受国际政治和经济因素双重影响,毛纺企业接收的国外订单量减少,国内消费市场低迷,企业生存压力加大,羊毛需求量相对降低。加之羊毛价格低迷,2020年在每公斤27.3元左右,与一路走高的羊肉价格相比,人们饲养肉羊的热情远远超过了细毛羊。另外,肉羊生产可实现一年两胎,或两年三胎,与当前细毛羊大多一年一胎相比,经济效益差距甚大。
二是羊毛生产数量少,良种化率低,羊毛质量不高。长期以来,我国细羊毛产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甘肃、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受肉羊冲击,细毛羊饲养量严重下降,细毛羊良种化率低,缺乏科学育种规划,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倒改、乱配现象。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细羊毛养殖以传统放牧为主,主体细度在64~66支,羊只营养不均衡,羊毛结构松散,不均匀,油汗少,色泽发黄,净毛率低,有些还混有粗腔毛,杂草、异性纤维混入量多等。虽然几经努力,我国育成了苏博美利奴、高山美利奴这两个能与澳毛媲美的优质细毛羊品种,但由于育成时间短,数量少,加之长期以来受国毛产品质量信誉低等因素影响,企业接受度不高。加之国毛交易以原毛为主,外毛是以洗净毛或毛条为主,毛纺企业在环境管控愈加严格的情况下,不愿意付出更多成本处理洗涤羊毛的污水,所以他们更愿意购买价格便宜又洁净的外毛。
三是细羊毛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市场运行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羊毛的后期管理环节,缺乏严格的羊毛质量监管体系,缺乏制度化的管理标准和专业的人员培训,羊毛的剪毛、分级、打包、贮存运输等环节缺乏规范管理,导致羊毛混级等现象严重,影响细羊毛价格。养殖户普遍文化素质低,信息不灵通,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实现细羊毛标准化生产,一些科学实用技术推广进程缓慢。加之绒毛交易市场不健全,质量检测服务跟不上,造成混等混级收购,压价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毛商与生产者之间常有质量和价格争议。
一是重视品种选育,完善品种结构类型。品种是根本,没有好的品种,就不可能生产出优质的羊毛。一个品种要保持旺盛的生产活力、良好的发展潜力和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必须要有个充满活力的丰富的品种内部结构。而培育不同专门化特点、满足不同层次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的细毛羊品系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战略。要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细羊毛生产的扶持力度,引导建立合理高效的良种繁育体系,明确育种方向与目标,逐步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引种-改良-退化-再引种”的低水平改良计划,加强细毛羊改良,科学制种,边改边育,育改结合,加快推进我国细毛羊向细型、超细型以及肉用多胎品系选育。
二是不断推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科技转化力度,提高细羊毛质量,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和搭建健康的羊毛交易平台。要大力推广普及品种效应,扩大良种覆盖率,进一步加大暖棚养殖、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人工授精、牧草种植等实用技术推广,推行羊穿衣技术、标准化涂料打号、机械化剪毛、分级、规格打包、贮存等细羊毛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羊毛生产科学管理。完善羊毛市场流通环节,建立合理利益的羊毛流通产业链条,使毛纺企业和饲养者之间健康有序共存。规范市场,统一检验标准,搭建羊毛交易平台,开展羊毛拍卖交易,实行统一组织、统一分级、统一销售,倡导净毛计价。
三是加大草原保护力度,加快推进人工饲草种植面积。要加强草原建设,加大草原保护力度,合理利用草场,严禁超载放牧,合理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恢复草原植被生态,改善细毛羊生长环境,解决细毛羊的“温饱”问题,有效提高羊毛质量和产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