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磊
(武威市凉州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凉州733000)
近年来,凉州区坚持保供给与保环境并重,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任务、新要求,以富民产业为主线,以保环境、优供给、促增收为目标,着力抓好规模养殖、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饲草料加工调制、疫病综合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养殖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全区畜牧业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与之相对应的饲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紫花苜蓿种植为主的特色牧草基地,为全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饲草料基础。但是在肯定全区苜蓿产业发展现状的同时,还应清醒的认识到全区的苜蓿产业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盲区,影响着其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效发挥。为此,本文就全区苜蓿种植加工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规范推进苜蓿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大力发展饲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一定参考。
紫花苜蓿营养价值很高,粗蛋白16%~25%,粗脂肪3.5%~4.5%,粗纤维20%~40%和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是畜禽良好的蛋白质、维生素补充饲料。2019年,全区集中连片种植苜蓿1 133.9 hm2,主要以企业和合作社种植为主,荣华新型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种植苜蓿733.7 hm2,甘肃丝路牧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种植苜蓿200.1 hm2,武威天牧草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苜蓿66.7 hm2,谢河镇大户种植133.4 hm2。2020年集中连片66.7 hm2以上种植苜蓿公司(合作社)2家,分别为甘肃亚盛田园牧歌草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种植苜蓿800.4 hm2,武威市凉州区松树镇科畦鼎盛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苜蓿100.05 hm2。
紫花苜蓿适应性强、耐寒抗旱,枝叶繁茂,产草量高,适口性好、营养丰富,是各类家畜的优等饲料。鉴于河西走廊地区的武威市凉州区气候条件干旱、水资源缺乏的实际现状,甘肃亚盛田园牧歌草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凉州区邓马营湖生态建设指挥部优质苜蓿生产基地建设中配套安装美国林赛指针式喷灌机16台(配套远程控制自启动系统),水肥一体化施肥站8座,实现了苜蓿的水肥一体化种植。
传统的苜蓿种植采用人工撒播、人工收获种植收获方式和就地凉晒风干或直接铡短饲喂利用方式,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加工和利用方式简单。甘肃亚盛田园牧歌草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武威天牧草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大型条播机、牧草收割机、割草压扁机、搂草机、高密度打捆机、牧草粉碎机等大型设备,推广应用牧草混播种植、黑膜除草、收割翻晒、高密度打捆、高效率粉碎和混合制粒等先进生产设备,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作业效率。
采用自然风干干燥后加工成草捆、草粉销售给养殖户饲喂,形成了以苜蓿草捆为主,草粉、草块、草颗粒为辅的产品种类。依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科技成果优势,积极开展开展校企合作,建成高标准牧草种子生产基地66.7 hm2,建立牧草种子检验检测研究室和苜蓿切叶蜂研究中心,培育生产适应北方大部分地区种植的甘农3号紫花苜蓿草种,并在苜蓿种植过程中试验生产苜蓿花蜜,开辟了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依据凉州区现有的自然条件和种植管理水平,苜蓿可留床5~7年,每年收获3~4茬,亩均产鲜草4 t(干草1 t)。按照苜蓿干草平均销售2 000元/t计算,0.067 hm2紫花苜蓿可收入2 000元,除去成本1 290元,其中:种子50元/0.067 hm2(每亩需种子4 kg),肥料150元/0.067 hm2,水费200元/0.067 hm2,人工150元/0.067 hm2,机械收割费200元/0.067 hm2,装卸费40元/0.067 hm2,土地流转费500元/0.067 hm2,纯收入约710元/0.067 hm2,经济效益显著,农民种草积极性显著提升。
供求矛盾突出,苜蓿种植与草食畜牧业、奶业发展联系紧密,近年来随着设施养殖的发展,牛羊饲养量逐年增加,对苜蓿的需求也将随之增长,特别是奶业的发展对苜蓿需求极大。未来仅就凉州区的4家现代化奶牛养殖示范牧场苜蓿需求缺口达4万t,需要落实种植基地2 668 hm2,市场潜力很大,供求矛盾突出。
市场拓展能力弱,种植加工企业缺乏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未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产品生产靠自由发展,无相应的制度和技术规范标准,市场开发能力弱。加之在苜蓿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未抱团发展形成有效的利益联合体,抵御市场能力弱。
综合经济效益低,种植随意性大、未严格按照苜蓿种植生产标准进行种植管理,同时晾晒过程中措施简单,且无相应的质量管控设施,营养物质损失较重,蛋白质含量不达标、粗纤维含量偏高,达不到饲料生产企业或规模养殖场的需求标准,市场占有率低,种植苜蓿的收益不高。
发展苜蓿产业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按照“生态优先、立草为业、以畜促草、以草带畜、草畜并举、循环发展”的思路,在今后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大政策扶持,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发展高产优质苜蓿种植加工,推行种养结合发展模式,提高苜蓿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水平,促进苜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苜蓿产业政策引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推动苜蓿产业稳步有序发展。加强财政政策支持和金融信贷扶持,整合项目资源,在充分运用好高产优质苜蓿、粮改饲产业项目的基础上,着重对苜蓿种植、基地建设、牧草收储等方面的机械设备上给予适当倾斜,激发群众发展苜蓿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积极引导鼓励生产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通过集中流转土地、调整种植结构等方式,建立苜蓿规模化种植基地,改变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局面。紧密联系种植、收购、加工、利用等主要环节,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抱团经营模式,构建产、加、销、储、用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实现种植效益的最大化。
依托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院所等力量,强化混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加工等重要环节的技术服务指导。应用激光平田整地、水利设施建设、沙荒地改造、一体机组收割、田间分层翻晒、高密度集中打捆等关键设备和技术,提高苜蓿产业发展的综合科技支撑。大力推广良种引进、测土配肥、病虫草害防控,增强苜蓿基地的发展后劲。
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苜蓿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依托商贸服务、技术推介会、博览会等信息平台,加大苜蓿品牌推介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申报草产品地理标志和省、市著名商标,提升苜蓿产业的整体品牌影响力,增强全区苜蓿产业的对外影响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