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爱萍教授治疗脾胃病疏肝经验浅析

2022-12-07 22:35:59徐大军梅应兵通信作者甘爱萍茅婉愉刘亚东张紫丹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16期
关键词:香橼合欢花肝气

徐大军,梅应兵,(通信作者,甘爱萍,茅婉愉,刘亚东,张紫丹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1)

0 引言

甘爱萍教授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五批、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载,甘爱萍教授博采众长,对于脾胃病的诊断和治疗颇有心得。甘师在临床中,注重健脾气、养胃气、调肝气,尤其重视疏肝调肝在治疗脾胃病中的作用,然脾胃病中,涉及到肝的证型有很多,如既有肝郁脾虚证,又可见肝火犯胃证,肝胃同病之胃痛既有偏于寒者,又有偏于热者,而药物性味、寒热温凉有所不同,归经各有偏重,故疏肝调肝之法不可不辩。余有幸侍诊,撰写此文,旨在分享甘爱萍教授关于疏肝调肝方面的一些经验。

1 临床经验

1.1 疏肝,以复气机升降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指出肝气升发条达是脾胃运化水谷的重要基础。甘爱萍教授十分注重传统理论的深入阐发,认为脾胃居于中焦,脾升而胃降,并可影响全身气机,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则清阳得升,清阳上输于心,奉心化赤而成血液,经肺宣发肃降,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因而能得以滋养;胃气降则浊阴降,糟粕得传,下输大肠。若肝失于疏泄,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则气血乏源,机体失养,可见面色萎黄、肌肉瘦削、心悸怔忡、乏力气短等气血不足之证;清阳不得上输反滞于中,可酿生湿热,阻碍气机,则见腹胀脘痞、肢体困重、纳呆少食之证;或清阳下趋于肠,则见腹泻便溏之证,正如《内经》所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肝失疏泄,胃气不降,则可见胃气上逆之恶心、嗳气、反酸烧心等证,或肺气随之而逆,则见咳嗽、咽喉不利。且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是胃腑降浊功能的延伸,若肺胃大肠气机失调,还可导致腑气不通、大腹痞满、大便秘结。故肝爱萍教授认为善治脾胃病者,必善调肝。条气调达,脾胃运化如常,则能一气周流,通过中气的枢转运动,清气左升,浊气右降,使人体气机升降有序,周流往复[1]。

1.2 疏肝,以解郁调神

肝性升发条达而象木,脾胃受纳运化水谷而象土。土与木正常的关系为木克土、木疏土,五行之间的生化克制维持着脏腑之间的平衡。倘若土气壅滞,则会出现土壅木郁之病理表现,即脾胃土气壅滞,土气侮木气,使肝木之气郁滞,影响肝之疏泄功能[2]。《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名医杂著医论》言:“肝为心之母,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心主血,肝藏血,血舍魂,肝在调节情志、影响心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肝气条达则气机畅达,血脉通畅,心有所养而心神自安。若肝主疏泄功能失常, 肝气郁结, 气机逆乱, 易出现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情志失调的症状[3]。现代医学通过对胃肠道神经系统的研究,也发现了胃肠道在影响情绪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脑-肠轴”是人类的“第二大脑”这一现代医学研究及传统理论的认识,甘教授认为长期、反复的脾胃病变极容易给患者带来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痛苦,这些负性情绪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壅遏气机,导致肝失疏泄,肝木乘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疏理肝气不仅能助脾胃运化,也能通过疏肝郁、调心神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畅达气机,防止脾胃病的进一步加重。

1.3 疏肝,勿伤肝体

《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深入阐发,将肝的生理特性归纳为“肝体阴而用阳”。“肝体阴”含义有二:一者,从脏腑的阴阳属性而言,腑为阳,脏为阴,肝为脏,居下焦,为厥阴风木;二者是指肝之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阴血的滋养,正如《素问·五藏生成》所云:“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指受血而能摄。”故云肝之体为阴;肝性调达舒畅,主疏泄气机,故云肝之用为阳。失于柔润,肝易疏泄太过,可导致肝阳偏亢、木旺乘土、性情急躁之病理变化。对于疏肝调肝之法,《类证治裁》云:“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故甘爱萍教授选用疏肝药物之时,用药多平和,以顾护肝体,常选用郁金、八月札、木蝴蝶等性凉之品,或用合欢花、玫瑰花等质地轻灵、气味芳香之花类,或用佛手、香橼等味辛性稍温之辈,而不用或少用柴胡之类,以防苦寒劫伤肝阴之弊。而且,胃为阳明燥土,病则饮食糟粕不得下传,易停聚胃脘,多从热化、燥化,日久易伤胃阴[4],故疏肝而勿伤肝体不仅是从“肝体阴”的生理特性出发,也是对脾胃病“多从热化、燥化”病机方面的考虑。

2 常用疏肝药物辨析

2.1 郁金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多证见反酸烧心、咽部不适、咽喉异物感、咳嗽等,本病相当于祖国医学中的吞酸病。《医家心法》云:“凡为吞酸, 尽属肝木, 曲直作酸也。”林佩琴云:“相火附木, 木郁则化火, 为吞酸胁痛。”以上论述指出吐酸之病多与肝气犯胃有关。《四圣心源》曰:“胃逆则肺金不降, 浊气郁塞而不纳。”故甘教授认为吐酸之病的发生除了与肝、脾胃相关,还与肺金不降有着密切的联系,治疗吐酸病应“肝脾肺胃同治,调整脏腑气机。”郁金味辛,性苦寒,入肝、心及肺经,味辛以行肝气,苦寒以降肺胃之逆气,切中病机的同时,郁金具有调气降逆之功而无劫伤肝阴之弊。药物选择上,常配伍瓜蒌、浙贝,二药均入肺、胃经,用以清热化痰、利气宽胸。咽喉梗阻感较甚者,常配伍桔梗、杏仁、牛蒡子、蝉蜕等利咽祛痰之品;嗳气恶呕恶频繁者,多以竹茹清降胃气,降逆止呕;反酸烧心明显、疼痛较甚者,常选用乌贼骨、煅瓦楞子以制酸止痛。

2.2 佛手、香橼

佛手、香橼性味相似,属药食两用之品。佛手性温,味辛、苦、酸,功能疏肝和胃,理气化痰,《本草再新》言其:“治气舒肝,和胃化痰,破积,治噎膈反胃。”现代研究认为佛手具保肝护肝, 促进肠蠕动, 止咳平喘的作用[5]。香橼性温,味辛、苦、酸,解肝郁而能止胃痛,《医林纂要》言其:“治胃脘痛,宽中顺气,开郁。”现代药理学证明香橼能够促进消化,排除肠道积气,并有祛痰作用。二者均具有疏肝理气,燥湿化痰之功,相较之下,佛手理肝胃之气而止痛之力略强,香橼理脾肺之气而化痰止咳之力略胜[6]。甘教授从药物的性味出发,认为香橼、佛手味辛善疏肝行气,性温而能温脾燥湿,尤其适用于中阳不足,土虚木乘兼有痰湿之证,多证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苔白润,脉沉迟。常配伍北沙参、黄芪益气补脾,配茯苓、炒白术、白扁豆、薏苡仁以健脾祛湿。

2.3 八月札、木蝴蝶

八月札味甘性寒,入肝、脾经,善于疏肝郁、清胃热、止胃痛。《食性本草》言其:“主胃口热闭,反胃不下食,除三焦客热。”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八月札具有抗炎、抗肿瘤、抑菌、利尿等多种功效[7]。木蝴蝶味甘、苦,性寒,入肺、肝、胃经,具有疏肝而止胃痛,清肺热而利咽喉之功。甘教授认为八月札、木蝴蝶二药味甘性寒,具有疏肝而不忘养阴之妙,故肝胃郁热之胃痛、嘈杂,二药常相须为用。临床证见胃脘灼痛、咽干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常配伍丹皮、知母以滋阴清热,配二冬、石斛、玉竹以养阴润燥,配芦根、天花粉以生津止渴。

2.4 合欢花、玫瑰花

合欢花味甘性平,入心肝二经,功能解郁安神,常用于治疗心神受扰,焦虑失眠。《四川中药志》言其:“能合心志,开胃理气,消风明目,解郁。治心虚失眠。”玫瑰花味甘苦性温,入肝、脾经,具有行气解郁,和血止痛的作用。有资料显示玫瑰花上可治食道痉挛、喉中异物感,中可解肝胃气痛、胸胁胀闷,下可疗肠炎下痢。《本草再新》言其:“舒肝胆之郁气,健脾降火。治腹中冷痛,胃脘积寒,兼能破血。”甘爱萍教授认为二药均为花类,质轻而气味芳香,尤善行气解郁;色红则入血分,调气和血而能安神志。《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对于那些脾胃病伴有焦虑、抑郁、失眠其他症状的患者,甘师常以玫瑰花、合欢花二药相须为用,常配伍柏子仁、酸枣仁、茯神、夜交藤等养心安神之品。

3 典型案例

患者王某,男,56岁,于2021年10月29日来门诊就诊。

主诉:胸骨后堵塞感半年。症见:胸骨后堵塞感间断发作,伴咽喉异物感,进食后加重,伴反酸烧心,嗳气频繁,夜间及晨起恶心干呕,伴口干口苦,偶有胃脘胀痛,偶有两季肋部隐痛。纳尚可,睡眠差,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大便3日一行,排出困难,小便可。舌红、苔淡黄,脉弦滑。2021年9月27日胃镜:1.食管炎;2.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辩证:肝火犯胃,胃气上逆证。治法:清肝泻火,和胃降逆。方药组成:全瓜蒌各15g,郁金10g,浙贝15g,茯苓15g,生白术30g,枳实10g,百合15g,砂仁10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石斛15g,玉竹15g,杏仁10g,苏子10g,虎杖15g。茜草15g,玫瑰花10g,合欢花10g,茯神15g,柏子仁15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胸骨后堵塞感明显好转,偶有烧心,仍感口干,少有嗳气、呕恶,睡眠好转,大便2日一行,质偏干,尚畅。小便可。守上方加北沙参15g,天花粉、芦根各10g,继服14剂。

三诊:患者诸症基本痊愈,饮食不慎则有反酸及烧心。嘱其少食酸辣腌制品,饮食规律,继续服上方7剂巩固治疗。

按: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肝郁则气结,两肋为足厥阴肝经所循行部位,肝气郁滞则见两肋隐痛;气郁化火,木旺乘土,则见脾胃运化失职,气机升降失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肝胃气逆,肺气受累,则见胸骨后梗阻感、咽喉不利及反酸烧心等症;口干口苦,为胃热伤津,胃火上逆的表现;肺失肃降,胃失和降,大肠传导失常,则见大便秘结;肝郁化火,心神受扰,则见失眠多梦。观其脉症,可知肝火犯胃,气机失调是其根本病机,故治法应以疏肝清肝泻胃,调整脏腑气机为主。方中郁金疏肝行气解郁,清泻肝火;瓜蒌、浙贝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杏仁、苏子降气利咽,肃降肺气,兼有润肠通便之功;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解胃热;百合、石斛、玉竹养阴润燥,与砂仁相配,具有行气不伤阴,养阴不助湿之功;生白术、枳实、虎杖、茜草合用通便除满;合欢花、玫瑰花解郁安神,茯神、柏子仁养心安神。二诊患者仍有口干,余症均好转,故加北沙参、天花粉、芦根等养阴生津之品。三诊诸症得愈,故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

4 小结

《素问·宝命全形论》言:“土得木而达。”《金匮要略》有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气调达,则脾胃运化正常;肝失疏泄,则脾胃受累,运化失常,故调肝是治脾胃病的一个重要法则。甘师认为通过疏肝气,解肝郁,可以达到调整脏腑气机以治病求本,调节情志以安神的作用,然疏肝需顾护肝体,勿伤肝阴,选用药性相对平和之品。郁金性寒,疏肝而能降肺胃之逆气,作用部位偏于上,常用于肝火犯胃之吐酸;佛手、香橼性偏温,疏肝之余,还能燥湿化痰,常用于中阳不足,脾失健运而见痰湿内生者;八月札、木蝴蝶性偏寒,多用于胃脘灼痛、嘈杂之肝胃郁热证;合欢花、玫瑰花二药疏肝而能安神,故脾胃病伴见抑郁、焦虑或失眠者多用之。需要指出的是,临床中患者病情复杂,常见寒热错杂、身心同病之证,故以上药物常配合使用,不可决然分开,但有必要做一辨析,了解药物的特点,才能做到“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猜你喜欢
香橼合欢花肝气
每年尝一次香橼
香橼不酸,好甜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基层中医药(2022年1期)2022-07-22 07:22:08
合欢花和彩霞
春季养肝食何“味”
《甄嬛传》里的合欢花 不只好看还能治病
养生阅刊(2019年3期)2019-09-10 07:22:44
合欢花
行道树香橼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 02:50:23
反光问题 〔外一首〕
中国诗歌(2017年12期)2017-11-15 04:04:05
68例肝气郁结型慢性胆囊炎腹腔镜术后中医护理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