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瑜伽习练致伤的比较研究综述#

2022-12-07 13:51陈宥文向尚田汉文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髌骨半月板习练

陈宥文 向尚 田汉文

(1.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2.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0041)

太极拳是结合古代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传统哲学与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的形势柔缓、轻灵的综合性拳术,以棚、捋、挤、按、采、例、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十三势”。同时,太极拳每个动作都蕴含攻防技击的原始义[1],故而“武”的特征不可忽视。需要注意的是,太极拳所要求的“神态自然,意识集中”非指片面的静止,而根本应是“静极生动”的动态,是心灵充满激情而外不溢出的一种灵静,这需要全身动作极度的严密性、灵活性和准确性[3],以达到“以最小的消耗去补充最大能量”[4]的特殊目的。

瑜伽则是在对大自然中动植物形态的观察与审视的基础上所编排出的仿生强身益智体系。其采用多种多样取自自然的姿势和体位,将这些紧张或松弛的方法运用到人体,通过休息和语音、冥想使人达到身心和谐统一的境界[2]。一个动功,一个静功,而两者技术结构中的最大不同在于,太极拳的动作蕴有技击义,且连续成套,而瑜伽的动作则缺少技击义,是独立叠加的。

本文即在上述理念与技法差异介绍的基础上,从习练不当所致损伤的具体动作、部位、人群等角度对二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综述。

1 习练不当所致损伤的比较研究

1.1 太极拳

针对具体部位。嵇天齐[5]通过对太极拳练习者膝关节痛的人员的选择性功能动作筛查

(https://www.physiopedia.com/Selective_Functional_Movement_Assessment_(SFMA) Selective Func tional Movement Assessment,SFMA),发现练习太极拳膝关节痛,很多人是由于练习者自身存在动作功能障碍造成的,在练习太极拳时,一些动作如“摆脚跌叉”、“转身摆莲”难度较大;在步法转换当太极拳练习者有髋、踝关节功能障碍时,会发生为了完成动作而膝关节代偿的行为,引起膝关节的损伤。

练习太极拳膝关节痛的人员,主要功能障碍集中在髋关节的稳定性上和踝关节灵活性上。然而在练习太极拳时做不到“收腹敛臀”、“松腰坐胯”、“放松而不懈”,不能很好的控制髋关节的运动,会引起膝关节代偿,造成损伤。同样,踝关节灵活性会影响太极拳练习者在步法转换时的动作,在错误角度中为了完成动作,会使膝关节代偿,引起损伤;艾丽娜[6]经生物力学分析得出,导致野马分鬃迈步动作时扭膝练习者膝关节疼痛原因是大腿内收内旋时,小腿外旋运动下髌骨仍处于外旋状态;此外,太极拳不扭膝练习者,任然出现提早躯干转正,大腿过度外展动作,导致股四头肌外测头肌肉激活幅值大于内侧头,出现膝关节Q角增大髌骨外移,从而也导致骨质损伤。

汪晓瑞、吴晓杰[7]运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发现动作中膝关节重力矩、肌力 矩的显著增加是膝关节损伤的主要力学机制;股四头肌所承受负荷(肌力)的显著 增加是髌韧带损伤的主要机制;肌力矩变化量和关节角度变化量的相关性显著,并 提出改变膝关节角度、掌握动作技术要领的预防措施;另有系列研究和实践[8-9]证明太极拳运动常引发一些膝关节损伤,如髌骨劳损、髌骨韧带损伤和半月板撕裂等的损伤。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由于膝关节屈曲,重力将产生作用于膝关节的顺时针转动力矩,此力矩要靠股四头肌、髌骨张腱膜和髌韧带收缩产生相反方向的转动力矩来维持,保持膝关节的稳定。由力矩的公式:力矩=力*力臂,影响重力矩大小的因素有两个,人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和重力作用干膝关节的力臂。若膝关节屈曲严重,重力的转动力臂就会增大,重力矩就会很大,所以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要被迫提供更大的力来维持身体的稳定。老年人在“低架”情况下练习太极拳,膝关节承受的压力更大,更易造成膝关节的损伤。

针对重点人群。针对老年人群,郑琦萱等[10]认为,中老年太极拳习练者身体机能逐渐退化,下肢肌力不足,在习练搂膝拗步、海底针、白蛇吐信等需要较大下肢肌力的动作时,半蹲位动作或者弓步等步型时容易过于屈曲容易过于屈曲,从而导致膝关节运动损伤;学习动作时动作架势比较低,在进退步时,因腿部力量支撑不足,易使内侧半月板在股骨髁与胫骨平台之间突然挤压,而引起内侧半月板撕裂,同时也可能并发十字韧带损伤;另外,在一些马步动作时,膝关节处于外旋状态,小腿却是内旋姿势,使外侧半月板在外侧股骨髁与胫骨平台之间骤然研磨外侧半月板损伤,并有可能伴随前十字韧带拉伤和内侧韧带撕裂及滑膜伤的合并损伤;过量练习也会在不易察觉中导致膝关节积累性疲劳酸痛;习练习惯不当,如在习练前后额米有进行热身与放松活动,都会导致躯体肌肉僵紧与乳酸堆积带来的扭伤疼痛;李宏斌、李想[11]同样认为老年人在太极拳习练中最易出现肌肉组织与骨骼关节的损伤;而老年人运动损伤因年龄段体质原因具有滞后性、隐匿性、恢复周期长的特殊性,因此提出需要从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确立“养练结合”理念、遵守循序渐进原则、遵循生理规律等各方面各层次进行全过程的预防。

针对运动员,王文昭和张彦龙[12]采用瑞典Qualisys 公司特制动作捕捉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后,分析得出不规范的动作带来的不同关节角度除影响正确动作的习得之外,还会对练习者的关节造成额外的负担;错误马步中典型的动作模式是上部躯干过于前倾和膝关节位置相对足更加前移;徐菁、陈小丽等[13]对优秀太极拳竞技运动员员动作进行分析,以其动作极限性而获得更大范围的分析结果:运动员多处创伤与训练、技术动作特征、治疗等多因素有关。太极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时,身体重心不断移动,经常双腿起跳、单腿落地,单肢承重,容易导致膝、踝关节损伤。而韧带、肌肉的急性损伤与柔韧素质有关。柔韧素质是该项目的基本素质,平衡类难度动作要求极佳的柔韧性,也是专项训练的基本要求,所以对髋、膝、踝关节柔韧性要求极高(负角度劈叉、高压腿、撕腿等),因而最容易因动作把握不当导致受伤。

由上述文章可见,太极拳习练不当致伤主要集中在膝关节、腰、大小腿、踝关节、肩等,太极拳运动损伤膝关节的常见损伤主要是髌骨劳损、髌骨韧带损伤和半月板撕裂。而导致其运动损伤的机制与太极拳的动作姿势、技术动作、下肢力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特殊性,同运动员、学生等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1.2 瑜伽

Thomas A 等.[13]利用美国国家电子伤害监测系统(National Electronic Injury Surveillance System,NEISS)中2001 年至2014 年的数据来估计与瑜伽相关的伤害的发生率和类型,发现从2001 年到2014 年,躯干(46.6%)是最常见的受伤部位,而扭伤-劳损(45.0%)占大部分;Irani GS 等[14]分析发现由于瑜伽练习不当,导致习练者受到骨折、肌肉拉伤和扭伤、关节脱位、骨刺、坐骨神经损伤以及中风等损伤;国内,肖欢欢等[15]的分析总结将瑜伽习练损伤的多发部分集中于脊柱关节及软组织、四肢骨关节及软组织以及头部。

针对具体部位。崔竞妍[16]选取瑜伽练习时长一个月至3 年、年龄18-50 岁的58 名瑜伽练习者进行调查发现,瑜伽习练损伤位于前三的部位分别是腰背部、膝关节和手臂肌肉。腰背部的运动损伤大多是习练后弯类体式所造成的。在练习后弯类体式过程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是背上部或下部痉挛和腰部肌肉酸痛。例如,骆驼式、弓式、轮式等体式, 练习不当会给背部和腰部造成很大的压力因而导致损伤。在健身瑜伽练习中如全莲花坐、金刚坐和牛面式时,膝关节承受不同程度地挤压扭转,很容易造成膝关节扭伤情况。

而大幅度的扭转与呼吸的不协调,很容易导致岔气和运动损伤;夏蕾、王凤姣[17]等通过研究瑜伽运动损伤的原因、损伤的多发部位、损伤程度等,发现过度拉伸而造成的损伤常是由于练习者追求伸展性难度体式以及体式完整度而忽视自身的身体条件而造成的;在骨骼损伤案例中,最常见的造成损伤的姿势是脊柱过度弯曲和过度伸展;而在关节损伤中,手腕的损伤常见于手支撑类的体式中,因为练习者肌肉力量不够或者使用力的方向不对造成手腕承受较大压力。早年Jani等[18]对阿斯汤加流瑜伽致伤进行研究,发现损伤常见于腘绳肌腱、膝盖和下背部,而腘绳肌腱拉扭伤最为常见,原因是其参与者在初级阶段时尝试超前的重复前弯曲,从而引起腿筋过度使用和拉伸。

2 总结与展望

总体看来,国内外近五年对太极拳与瑜伽的损伤研究数量较少,而国内从生理科学与医学角度对太极拳的研究远远多于瑜伽同类研究;技法的平行比较多[20-22],而医学角度的致伤比较性研究尚不充分。就其皆作为以思想哲理为基础的习练项目而言,一方面需要注意到其与思想相关的技术性失误,同时更需要增进对于练习不当原因的生理科学与医学研究,因而,以运动致伤为突破口进行太极拳与瑜伽相关具有很大必要性。

猜你喜欢
髌骨半月板习练
把方向、厘脉络、精习练
——高三复习备考策略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寻找最“长寿”的膝盖
带线锚钉缝合固定治疗髌骨软骨骨折的疗效
半月板损伤了,年轻人要尽早手术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与非盘状半月板损伤疗效对比研究
走路膝关节总是发软当心髌骨脱位
关节镜下使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治疗半月板损伤的疗效
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临床效果观察
二分髌骨患者合并髌骨骨折诊断治疗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