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2022-12-07 10:56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考核

张 炎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1]。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要求学校加强劳动教育,“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2],这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亦在教师。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与要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了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高校劳动教育的成效将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风貌、劳动价值取向以及劳动技能水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坚持综合育人理念,充分肯定了劳可树德、劳可增智、劳可强体、劳可育美的独特育人价值,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见》的出台,为高校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顶层规划。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更加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加凸显劳动对于个人存在的本体性价值,更加聚焦学生劳动价值观与劳动品质的培育和养成。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应主动适应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需求,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明确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切实增强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学习培训掌握较为丰富的劳动科学知识,善于挖掘各类课程和活动中的劳动育人元素,不断提升劳动育人水平,以保证劳动教育高质量稳步推进。

二、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

(一)有助于真正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新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劳动教育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具备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劳动精神,并付出脚踏实地的劳动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育人水平是否达到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是否能有效推动学校整体育人水平提升,将成为关键性因素。因此,建设一支适应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支撑。

(二)有助于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意见》出台之后,教育部还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主要包含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3]。这表明高职院校要开展好劳动教育,必须对以上四条路径都要有规划、有设计、有安排。这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涉及学校各类课程和各项活动,参与的教师面广量大,几乎涵盖各个部门、各种岗位的教职工,既包括承担劳动教育必修课的理论课教师和承担专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师,也包括指导学生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或社会实践、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其实施路径集中体现了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的核心本质。高职院校具备一支数量充裕、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必然能够凝聚全员育人合力,将课程、专业、实践、劳动文化教育等全方位的活动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劳动育人氛围,为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助于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产业升级、产品迭代周期日渐缩短,促使新时代劳动内容呈现出多元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4]。作为与产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专业的劳动技能和积极的劳动精神,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均具有特殊意义。要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将劳动教育的思想观念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胜任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而且要通过获取其专业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时俱进提升实践技能水平,在学生实习实训环节中加强劳动技能指导和劳动精神培育,这与职业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高度契合。加强适应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水平,必然能够有效促进高职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建设基础比较薄弱

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在需求,而当前高职院校全员参与劳动教育的氛围还未形成,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教学实施主要依靠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组织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进行授课,同时安排少量行政管理人员参与学生劳动实践周的管理。高职院校缺少专职的高水平的劳动教育教师的情况普遍存在,仅在教师数量上就存在着较大的缺口。此外,高职院校部分专业课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往往把劳动教育窄化为让学生习得劳动技能,认为专业教育实施的过程就是在给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由此把专业教育简单等同于劳动教育,从而弱化了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思维的培育,忽视了劳动教育还包含着要学生掌握经过抽象的、带有总括性的劳动科学知识[3],进而影响了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的实现。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劳动教育方面,虽然引入了一些产业教授、技能大师,但他们更多关注于科研和社会服务层面,未真正发挥他们在劳动育人中的优势和作用。

(二)激励机制相对滞后

在全党全社会日益关注和支持劳动教育的当下,高职院校虽然重视劳动教育,但在建立健全适应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建设激励机制方面相对滞后,还未有具体的、实质性的举措,这也成为限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导致劳动教育目标任务未落到实处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被弱化、淡化,高职院校现行的管理制度中缺乏有关开展劳动教育的激励性、倾向性政策,导致大部分教师对开展劳动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想要成为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的意愿不强。同时,当前专职的劳动教育师资数量偏少,整体的教科研能力偏弱,而学校层面也缺少针对劳动教育教师职业发展、教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使得劳动教育教师在整体教师队伍中处于弱势地位,职业归属感不强。

(三)培训体系亟须完善

当前,高职院校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的存在,学校在制订师资培训计划时,针对劳动教育层面还缺少系统性、完整性的全员培训或专项培训计划。从客观上来看,《意见》《指导纲要》等有关劳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只是作了宏观上的要求,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或人社部门尚未出台具体的培训实施细则或者下达明确的指标性培训任务,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师资培训方面大多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未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从主观上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关于如何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更多集中于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等方面,而关于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发挥等方面的专门研究还相对较少,使得高职院校在如何将劳动教育培训纳入整体师资培训体系、如何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教师专项培训等方面缺少理论依据和可循经验。

(四)考评体系不够科学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归根结底要看开展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成效。《意见》指出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2],对于教师而言,相应地也要将开展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成效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在高职院校现行的考核体系中,教师工作考核一般包括“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在具体的考核指标中尚未明确把教师开展劳动教育作为刚性要求,导致教师对教书育人过程要蕴含劳动属性的要求缺乏认同感。同时,劳动教育是内涵式教育,尤其强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鉴于此特殊性,教师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的行为和质量在短期内很难进行量化考核,由此导致高职院校对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工作量、工作内容、工作职责等还未形成科学系统的考核标准和长效机制,客观上也造成部分教师对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要求认识不够充分,对开展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不够重视,不利于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内培外引,专兼结合

《意见》提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2];《指导纲要》提出“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并强调要“多渠道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劳动教育”[3]。这些规定明确了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师资构成,即以公共基础课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为主,其他教师、管理人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高职院校需要以系统性思维和前瞻性视域进行整体推进,坚持内培外引并重,构建一支专兼结合、校内校外协同参与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从源头上保障劳动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为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把适应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加强对劳动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教育,引导全体教职工全面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目标和要求,纠正认知偏差,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为学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劳动教育筑牢思想认识基础,形成人人参与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要从劳动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配备必要的专职劳动教育教师。学校人事部门要结合专业特色,有计划地在校内遴选、从校外引进一定数量具有劳动教育相关专业背景的高素质人才,以解决现阶段专职劳动教育教师相对较少的问题,并通过这部分教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逐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劳动教育素养和劳动育人能力,促进全校形成全员参与劳动教育的良好局面。三是要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多渠道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学校劳动教育。学校要充分挖掘政府、企业、校友等多方社会资源,加强合作交流,建立一定数量的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劳动模范、行业专家、技能大师、优秀校友等担任劳动教育导师,通过开展“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校友面对面”等活动[5],带领学生感悟劳动精神、锤炼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动品质。

(二)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激励机制

为建设适应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教师激励机制纳入顶层设计,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劳动教育参与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充分彰显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扣紧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要求;又要突出教师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发挥其主导作用,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投身于劳动教育,最大限度实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一是要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在创新激励机制上下功夫,打破原有制度壁垒。对于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表现优异、成果突出的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可优先考虑,鼓励更多的教师立志成为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二是通过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劳动教育故事征集等活动,让专业课教师把更多劳动教育元素带进课堂,融入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环节,促使更多优秀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探索建立劳动教育教师特聘制度,为学校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等担任兼职教师创造条件[6],让更多有教育情怀的社会精英走进校园,讲述劳动故事,传播劳动美德。三是注重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科研兴师,科研兴教。”要加大对劳动教育教科研工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将劳动教育教学成果纳入学校教学成果评奖范围,改变当前劳动教育缺少教科研氛围、缺乏可借鉴经验的困境,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定期举办劳动教育发展论坛以及劳动课程建设专家报告会、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不断深化劳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促进教师在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出成果。

(三)系统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

《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引导全体教师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目标和要求,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并对劳动教育通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3]。一是由学校人事、教务部门牵头,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开展全员培训,明确培训目标,使全体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达成共识;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参与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方式,提高培训实效,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劳动文化氛围。二是对承担劳动教育通识课程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劳动法律、劳动经济、劳动关系、劳动社会保障等劳动科学知识的传授,逐步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不断提高专职劳动教育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化水平。三是以二级教学单位为主体,有效调动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充分挖掘现有师资的潜力,发挥“双师型”“专家型”教师优势,不断壮大具有新时代劳动观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鼓励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学习进修等方式积极参加与其专业研究领域相关的实践和行业内外的专业技术活动,不断提升实践技能,解决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随意等问题,提高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本领,使教师具备在专业教育中能够挖掘本专业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等特色资源、在实习实训中能够强化学生劳动观念并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水平的能力[7]。

(四)多元评价,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高职院校应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和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实际,对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实现对教师劳动教育行为和质量的综合考核,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考核结果,提升教师队伍开展劳动教育的规范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劳动教育水平。一是要精准分析学校自身发展定位,不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明确不同岗位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刚性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师每学期工作量,要求他们在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劳动教育实施过程、学生劳动意识养成及其考核评价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要将劳动教育要求融入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中。二是要建立学校、教师个人、教师同行、学生等多层面、多元化、全过程的考核评价制度,制订具体的、切实可行的量化考核办法,明确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工作内容和考核要求,细化考核指标,突出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教师开展劳动教育行为和质量的量化考核水平。三是要注重考核结果运用,最大限度发挥考核“指挥棒”“风向标”的作用。一方面,在全面客观分析考核结果的基础上,对考核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不科学的指标加以修正完善,针对不同岗位的教师分类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将该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挂钩,以考核来促进劳动教育的真正落地。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考核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