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羽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及其现实启示

2022-12-07 09:55:41蒋昌宏罗米娜
文化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历史观中华民族民族

蒋昌宏 罗米娜

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之一,吕振羽自20世纪30年代起,便在史学领域默默耕耘,一生著述颇丰,留下10多本著作、100多篇论文,共约400万字的史学研究成果。本文通过了解吕振羽的治学经历,探究其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的民族史研究以及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吕振羽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产生缘起

吕振羽在民族史方面的研究贯穿其一生,其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其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来自家庭文化的熏陶

吕振羽,名典福,字振羽,1900年出生于湖南邵阳金秤市溪田村。由于吕振羽的父亲在当地开了一间供适龄儿童开蒙的私塾,因此,在父亲的影响下,吕振羽从小就对文史典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接受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后在族兄吕新民的引荐下相继入读武东初级中学以及武冈县立中学,中学时期的吕振羽接触到了大量的新知识、新思想。时值清末民初,列强对华的疯狂掠夺与中国落后挨打的惨痛现状深深刺痛着吕振羽。他认为:中国只有大力发展自己的工业,才能找到出路,看到希望。因此,在报考大学时,他毅然放弃了自己酷爱的文史,专攻机电,期望学有所成,报效国家[1]。

(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接受

然而,理想终究破灭于现实。在湖南大学求学的过程中,吕振羽结识了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李达,两人亦师亦友。尝试工业救国以及东渡日本学习救亡图存之道未果后,吕振羽逐渐意识到:纵使技术的进步能让国家得到发展,但国人保守陈旧的思想依然难以得到改变,要想拯救国家,就得先改变国人的思想。在恩师李达的指引下,弃工从文的吕振羽积极研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民族史研究结合起来,力图为国人开一剂思想良药。1947年,《中国民族简史》应运而生,这是吕振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历史文献及考古发掘材料所写作的我国第一部民族简史。该书较为客观地叙述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开辟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途径,同时也成为吕振羽在中国史学界的奠基之作。

(三)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吕振羽并没有以功臣自居, 而是时刻心怀祖国, 处处为国家着想[2]。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吕振羽在担任全国人大首届民族委员会常委、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要职的同时,积极开展实地调研,积累了大量有关民族史研究的一手数据,为其开展民族史研究创造了有力的外部条件。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问题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民族史研究,二是民族学研究,三是民族关系史研究[3]。他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方向, 以历史辩证法为根本方法, 以经世致用为研究动因, 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特质[4]。通过多年潜心钻研,《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特点》《关于历史上民族融合问题》《从远古文化遗存看我国各民族的历史关系》等有关民族史的著作相继问世。民族问题研究成为吕振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治史成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大丰富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史的研究。

二、吕振羽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深刻内涵

作为一名史学家,吕振羽对民族史的研究呕心沥血。一方面,在治学过程中著书立说,从理论的高度来概括和总结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他躬行实践,努力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契合时代的脉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一)倡导民族平等,批判大汉族主义

1943年抗战形势出现好转的背景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益,授意历史学家陶希圣起草《中国之命运》一书,企图通过鼓吹大汉族主义,利用血统论来抹杀中国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特性,借此为国民党的民族压迫政策“背书”。吕振羽在《中国民族简史》中对大汉族主义进行了有力地批驳:汉族由于在生产资料、政治文化方面的总力量常常大于其他民族,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往往被汉族所同化。同样,当其他民族取得支配权的时候,也有不少汉人同化于他们。因此,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汉族并不具有特殊的同化力[5]。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散居于祖国大地上各个角落的少数民族人口仅仅只占了不到总人口的10%,但是这些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性,并非只是汉族的支脉,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对于维护国家的完整统一至关重要。吕振羽通过强有力的批判,一方面大力倡导民族平等,反对“大汉族主义 ”,营造了良好的民族关系氛围;另一方面顺应时代潮流,引导人民在国、内外斗争形势异常严峻的背景下看清现实,激励更多的普通民众奋起反抗。

(二)探究民族起源,驳斥西方舆论

对于中国民族起源的争论由来已久,尤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甚。比如英人列格认为中国的人种来自里海与黑海之间,法人哥比诺认为中国的人种源自印度,瑞典人加尔格仁主张中国的人种来自土耳其斯坦,众说纷纭,五花八门[6]。上述西方学者将中国的民族起源归为外来人种的迁徙所形成,甚至连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都成了来自西方的“舶来品”。但是,吕振羽并没有人云亦云。他通过对远古人类遗骸、遗迹等的实地考察以及对大量史料文献的查阅后在《中国民族简史》中对西方所谓中国人种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吕振羽的结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中国在远古时期就切实存在;其二,中国的人种主要来源于蒙古人种以及马来人种;其三,他并不赞同人类拥有着共同祖先的“一元论”[7]。地球上存在着众多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并非所有人都出于同一个祖先的孕育。吕振羽关于民族起源的研究,有力地批驳了西方学者关于中国人种起源的不实言论。相继出土自中国境内的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就是对吕振羽研究结论的有力证明。

(三)宣扬爱国传统,反对外来侵略

作为一名史学家,吕振羽“化笔为矛”,用自己的学识捍卫着祖国的尊严。1939年,抗战正处于胶着状态,日本哲史学者秋泽修二撰写出《东洋哲学史》以及《中国社会结构》二书,抛出“东方社会停滞论”的荒谬观点,言外之意是中国非外力不可进步,将日本对中国赤裸裸的侵略看作是对中国的帮助,试图借机美化日本对华的侵略行径。在周恩来同志的指示下,吕振羽偕同夫人江明一道前往重庆,一场论战拉开序幕。吕振羽接连写出《亚细亚生产方式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性”问题》《创造民族新文化与民族遗产的继承问题》《本国史研究提纲》等代表性文章,对秋泽修二的荒谬言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8]。他认为,中国古代拥有着比同时期其他国家更为繁荣的经济,只不过到了近代,由于以日本为代表的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滞后,民族民主革命迫在眉睫。因此,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应该摒弃民族偏见团结起来,才能赶走日本侵略者,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通过论战宣扬爱国传统,反对外来侵略,吕振羽的爱国之心跃然于纸上,同时也激励着各民族人民为了祖国的统一而不懈奋斗。

(四)正视民族英雄,反对历史虚无

纵览世界诸国,每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民族英雄。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尤其是对民族英雄的否定,吕振羽对此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认为: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虽然不是侵略与反侵略性质,然而却有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有为本民族的发展和保护本民族利益不受侵犯的杰出人物。因而,仍有英雄与民族英雄。比如,岳飞“应当肯定他是个民族英雄,是个伟大的人物”[9]。虽然岳飞是基于保卫宋王朝政权的主观动机而抗击女真族的进犯,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也会对女真族的利益造成损害,但是却保护了包括汉族人民在内的各族人民免遭女真族统治者的屠戮,岳飞正义的行为客观上使得这一结果促进了历史的进步。简言之,无论各个民族之间历史上发生了怎样的过节,但只要是对自己的民族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对历史发展起了正向推动作用的英雄,就可以称之为民族英雄。当然,对于那些历史上选择卖国求荣,出卖民族利益的奸臣贼吏,吕振羽也对之进行了大加挞伐。由此可见,正视民族英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吕振羽中华民族历史观中的重要观点,对史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吕振羽中华民族历史观的现实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我们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10]。这一认识的产生,是基于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探索中得来的。吕振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民族平等为原则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无不体现着他的“学以致用”思想。在战争年代,能够很好地适应革命工作的需要。在和平年代,对于我们深刻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实现民族振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适应客观工作的实际需求

作为一名史学家,吕振羽在多年民族史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华民族史观,积极践行着“经世致用”的思想,努力让自己的研究能够适应当时客观革命实际的需要。首先,在党的领导下,吕振羽在民族史方面的研究有力地配合了湖南的文化抗战。作为湘籍文化名人,吕振羽立足湖湘,放眼全国。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临危受命返回湖南,在中共湖南省委的领导下,积极筹备成立“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他先后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了有关民族问题的文章,一方面,批驳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狼子野心,呼吁大家奋起反抗。另一方面,理性地分析了敌我形势,正告国人我们是有能力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民众积极抗日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其次,在教育上,吕振羽用自己的所知所学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青年才俊。抗战时期,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吕振羽充分利用自己在学术界的特殊地位以及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在家乡邵阳创办了塘田战时讲学院。该学院通过向广大爱国知识青年讲授《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中国革命运动史》《中国近代史》等课程,积极宣传民族爱国主义教育和战时教育[11]。虽然学院开办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培养了一大批进步青年,为抗日救亡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坚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指导民族实践

历史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根脉。吕振羽深耕史学界数十年,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观的积极践行者,在这方面颇有建树。他在《中国历史讲稿》中认为:在共产主义到来之前,某些国家之内的某些民族相互之间不可能没有融合。中华大地上生活的各个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势必会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助力实现民族振兴

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强调:世界上各个民族不论大小,不论发展程度的高低,都应当一律平等。吕振羽在关于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关系上有着深刻的思考,他在《关于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自商周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多民族的总称就是“中华民族”。毫无疑问,中国的历史应该是属于全国各兄弟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虽然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语言习惯、风俗传统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小差异,但是各个民族都有着共同的价值信仰,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四、结语

回顾吕振羽光荣而伟大的一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老一辈史学家的严谨治学与家国情怀。他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信念积极融入到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之中。在民族危难之际,他选择挺身而出,作为一名战士,在理论战线上与敌人争锋相对。在和平时期,他积极践行学以致用,将自己的毕生所学用于指导民族实践,造福社会。今天,我们研究吕振羽的学术,了解其中华民族历史观产生的缘起、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以及现实启示,对于我们的民族理论研究以及现实民族工作的指导仍然历久弥新、大有裨益。同时,也将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史学工作者奋然前行。

猜你喜欢
历史观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2:04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