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整体观念探析阿尔茨海默病病因病机*

2022-12-07 10:30廖冬颖孔凡铭姚杨邓仁芬
天津中医药 2022年8期
关键词:化生素问五脏

廖冬颖 ,孔凡铭 ,姚杨 ,邓仁芬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617)

阿尔茨海默病(AD),以德国神经病理学家Alois Alzheimer命名。Alois Alzheimer于1906年在患者August D夫人的脑组织病理学检查中发现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和神经炎性斑(NPs)[1],并以此做出AD发病机制假说。研究者认识到AD是与家族遗传和年龄增长相关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有:从短期记忆受损发展到记忆力丧失,语言、感觉、运动技巧变差,情绪不稳定,最后患者会变得没有反应、失去活动能力和身体功能的控制能力,终至死亡[2]。目前中国AD患者数已超过1 000万人,全球超过5 000万人,且患病率在逐年增长。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有研究预测2050年中国患AD人数将超过3 000万,全球患者突破1.3亿[3]。然而迄今为止,对于AD的发病机制治疗尚缺乏统一、明确的阐述。

AD的发病机制除衰老外,主要还有4大假说:基于β-淀粉样蛋白(Aβ)淀粉样斑块的Aβ假说、基于神经元纤维缠结的tau蛋白假说、基于长期炎症反应造成脑损伤的炎症假说和基于神经突触功能失调及神经元死亡的神经保护假说[4]。基于以上假说研发出的药物只能相对缓解某些症状,并不能治愈AD。AD患者的终末期病变是神经元和突触不可逆的功能丧失和死亡[5],因此,单一的病理变化不能够完全解答AD所有的临床表现,大多学者认为AD是一种多系统和器官参与的,以神经功能减退为主伴有全身功能减退的综合性、整体性疾病。故本文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探究脾胃、肾和气、血病变与AD发病的关系。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发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万物同源异构和普遍联系的观念,体现在人们观察、分析和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时,注重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性与联系性,包括“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和“天人合一”等[6]。其中“五脏一体观”是指人体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配合六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和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形神一体观”是形体和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其中“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包括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

AD病症多见于中医“痴呆”“呆病”“呆痴”范畴,基本病机为髓海渐空,元神失养;或邪扰清窍,神机失用[7]。《素问·五脏生成论》:“诸髓者皆属于脑”,认为脊髓上通于脑,脑为精髓汇聚之处。中医整体观念以五脏为核心,与六腑、奇恒之腑、经络、形体官窍、气血津液等形成一个稳态系统,脑的功能多与其他脏腑功能相重叠融合,说明脑的功能变化与脏腑功能异常存在必然性,因此AD患者的脑病变也与五脏功能异常显著相关。

1 AD与脾胃

人出生后,生命过程的维持及其所需营养物质均依赖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动输》有言:“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灵枢·经脉第十》论述足阳明胃经“其支者,下膈,属胃,络脾”,脾与胃以膜相连,互为表里,并居人体之中央,是为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并腐熟水谷,脾升清阳,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降浊阴,则食糜糟粕得以下传,通过脾胃经络将营养物质上达于脑,濡养髓海。脏腑功能减弱,或者平素饮食不节、忧思过度、劳倦内伤等因素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一方面清阳上不可升以滋养脑,髓海化生乏源,神疲志消;另一方面浊阴下不能降以排毒,气血津液不归正化,聚而成湿,或停留成饮,或炼液成痰,痰阻湿滞,致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出现湿浊、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8],蓄积全身各处,包括脑髓,蒙蔽清窍,发为“呆病”。故《石室秘录》有言:“痰气最盛,呆气最深。”

现代研究发现,脾对代谢具有重要意义,中医理论的“脾”在解剖上包含了脾脏和胰脏,功能上包含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以及终末的线粒体利用提供能量等[9]。其一,脾的功能正常时,胰腺正常分泌内源性物质消化糖等营养物质,比如分泌胰岛素来维持机体的糖代谢稳定,并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脑组织所需能量主要来源于葡萄糖代谢,脑神经元不能产生和贮存葡萄糖,需借助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s)将葡萄糖从外周持续地转运跨过血脑屏障(BBB)并转运至脑。AD患者的脑组织中GLUTs活性低、葡萄糖摄取量不足[10],从而产生脑内糖代谢障碍,致使神经元和突触缺乏能量供给而衰亡,加快了AD的病理进程。故而脾虚引起机体代谢糖类物质功能减弱、糖异生增强、血糖升高,从而造成机体神经元的损伤,进而诱发AD。其二,中医认为脂属津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运化。国医大师王绵之认为,脾虚气弱,失其“游溢精气”和“散精”之职,非但气血生化紊乱,膏脂转运、输布亦不利,滞留于营中,形成高脂血症[11]。有研究[12]证实,脂代谢异常会增加Aβ水平和Tau磷酸化,降低突触素的水平,造成神经元死亡和突触损害。故而脾虚之体,易造成脂代谢异常,成为AD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因此,从传统中医角度:由于脾胃运化布散水谷精微失职,而引起脑髓失养或者痰饮毒物瘀滞于脑,成为引发AD病因之一;从现代医学角度,脾脏功能与能量及糖、脂代谢密切相关,脾虚易引起糖类和脂类代谢紊乱,从而增加AD发病概率。

2 AD与肾

肾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藏精、主纳气,肾藏先天之精,为人体生命的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有学者指出“肾脑系统”理论,可为临床从肾论治相关的重大脑病的理论指导。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灵枢·海论》有言:“脑为髓之海。”《灵枢·经脉》有言:“人始成,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体现脑髓与肾精关系密切,脑髓的物质基础就是肾所藏先天之精。而《素问·五脏生成论》曰:“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而脑是肾精汇聚的主要场所。肾精化为肾气,肾气一分为阴、阳二气,机体生、长、状、老、已的生命过程均取决于肾精及肾气的盛衰。以上说明,人的聪明智慧和脑髓的精力充沛,均与肾脏的功能密切相关。AD许多临床观察发现,本病发于年长者居多,《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七八,肝气衰,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指出男子年逾半百,肾精逐渐亏虚。《医林改错·脑髓说》有言:“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指出记忆功能下降原因为脑髓渐空虚。因此,肾精的盈亏与脑髓的功能密切相关,精亏则髓海无以化源,脑失所养,肾虚成为中医病证“痴呆”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上分别从“先天之本”—肾脏和“后天之本”—脾胃,论述AD的发病与之的关系,黄立武[13]以补肾健脾、安神益智中药方对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对记忆力、认知力、智力有明显提高,由此可见AD的发病与脾肾关系密切。

3 AD与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素问·六微旨大论》有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进一步说明气机变化与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有必然联系,AD的最终病理进程就是意识的丧失和生命的衰亡,也就是气的运动终止。

3.1 AD与气虚 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肾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三者合成一身之气,《黄帝内经》称为“人气”。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所以人体之气的生成,需要诸多脏腑的机能协调密切配合。AD患者出现的精神萎靡,就与气虚的症状高度吻合。比如水谷之气的来源匮乏,就会影响一身之气的形成,故《灵枢·五味》有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称为气化,气不足,则气化乏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体内精、气、血和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就是气化的过程,其中精化为髓,髓充骨而造血或汇入脑而化神。所以气虚则气化不足,化神过程阻碍,脑的运转和功能受损。两方面共同造成AD患者的躯体和精神功能异常。

3.2 AD与气郁 《辨证录·呆病门》云:“然而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说明肝气郁是“呆病”形成的主要原因。五脏皆可出现气郁,以肝为最甚。肝主疏泄,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进而调畅情志、调畅精血津液的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等。一方面,肝属木,脾胃属土,肝郁则木克土,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人体之精气生化匮乏,并且土衰则水不得克制,痰饮湿邪不能消散,若盘踞于心包,因“心主神明”而导致神志不清,若盘踞于脑髓,因“人之记忆皆在于脑”,而导致记忆受损。另一方面,肝郁则气机阻碍,若气阻不得上达于脑髓,必然影响人体精神和认知。再有,《素问·宣明无气论》有云:“五气所病:心为噫,肝为语”。AD患者临床往往伴有少言或者失语[14]。老年人或因情志不遂,或因阳气不足等身体因素,肝气常郁结,进而成为AD的一大病因。最后,气具有调控和中介作用,气充斥于人体各脏腑组织官窍之间,作为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气郁则传导不利,故AD患者的神经元和突触传递信息功能紊乱或者损害,与气的中介作用异常显著相关。

4 AD与血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具有濡养全身的作用的物质,也是维持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正如《灵枢·平人绝谷》云:“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4.1 AD与血虚 血的形成与多个脏腑密切相关。脾胃为血液化生之源;心主血;肺吸入的清气相融合,化生血;肾藏精,化生血。任何一个脏腑功能的异常都可以造成血生化匮乏,血虚则无以濡养五脏,进而无以濡养五神,《素问·宣明五气》所言:“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张介宾《类经》注之曰:“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魄是与生俱来的感知觉和运动能力,魂是人的意识活动,意、志是人类特有的理智、理性等精神活动[15],故而血虚,五神皆失所养,其对应的躯体感知觉、运动、意识、思维等功能减退,发为“痴呆”。

4.2 AD与血瘀 《伤寒杂病论》有言:“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可见,血蓄之处,亦为毒所。血液的循环运行,既可以为身体组织带来营养物质,又可以带走代谢废物及有毒物质,若脑之瘀血或其它代谢物质蓄积不得以排除,即大脑的“自净”系统功能障碍,就会发为“喜忘”的精神疾病。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肾精化血,故而五脏任一脏腑出现问题,均可导致气血逆乱、瘀血形成。同样的,瘀血又淤积阻于脑髓官窍,成为各类疾病包括AD的主要发病原因。

5 结论与展望

人体五脏六腑、气、血、精和津液均为统一整体,脾胃失和、肾精亏虚、气虚、气郁和血虚、血瘀等病因均导致髓海渐空,元神失养;或导致邪扰清窍,神机失用,进而诱发AD。《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故本文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念对于AD病因病机的探究,旨在给AD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思路。一方面,中医可发挥其“治未病”思想的优势,深入研究AD的病因,减少甚至消除可能诱发AD的因素,以期预防AD的发病;另一方面,中医在临床治疗AD上成效显著,中药内服联合针灸外治,可多环节、多靶点同时起效,且不良反应小,故可充分挖掘中医的智慧宝库,同时结合西医检查和实验,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治疗AD安全有效且规范的方法。

猜你喜欢
化生素问五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肠化生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上皮化生的相关性
“肠化生”一定会癌变吗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胃黏膜“肠化生”就意味着胃癌?NO!
漫画
玲珑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