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丰翠,王栋先,张风霞,王新陆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济南 250011)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逐年升高,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老年群体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但是目前其治疗手段依然存在局限性。本文基于王新陆教授“血浊”理论,探讨“血浊”在老年脑病中发生发展的意义,以期更加深入阐释病因病机理论,为老年脑病的防治提供更多临床思路。
1.1 血浊理论 血,即血液。中医理论认为,血液是描述人体组成和功能的重要概念,血液循行于脉中,发挥濡养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血浊”是王新陆教授“脑血辨证”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1]。“血浊”一词最早见于《灵枢·五乱》云:“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逆。”这种“大逆”“乱气”就是一种血浊的病理状态。概括来说,血浊是指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失去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2]。血浊一旦形成,内阻脏腑,气机失调,进而引起各种疾病。因此血浊是现代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键因素,正视其病理枢纽的角色,有效防治血浊,也就能做到有效防病治病。
1.2 老年脑病 老年脑病是一组常见的多发疾病,在中医方面涵盖中风、眩晕、头痛、痴呆、颤证等范畴,相当于西医的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管性痴呆等脑血管疾病,也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萎缩等[3]。“脑为元神之府”,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脑主宰。因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汇聚于头,脑与其他脏腑相比,汇聚了最精华的部分,因此较其他脏腑尤为所贵而不可受邪侵犯。老年人脏腑机能衰退,脑的机能也会减退而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1.3 脑血辨证 脑血辨证是王新陆教授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为适应疾病谱系变化而提出的一种以脑血为主轴、网络式全新的辨证体系。脑血辨证根据脑、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判断疾病归属,辨证施治[4]。
脑为元神之府,藏真精、涵元神,脑神乱则致五脏气乱。人体之血以鲜活、灵动为要,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若血浊败乱脑神,可危及脏腑。血浊积累日久,在脑可致脑浊、脑痿、脑瘀;在血则致血涩、血瘀。“血清则神灵、神乱则百害生”,脑和血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在病理上紧密相关。与中医认识的传统病因不同,脑血辨证是在环境污染、精神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为主的3大致病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些致病因素或从口鼻、皮肤侵入人体,蒙脑浊血,积滞停留,导致阴阳偏离、脏腑失和,或者消髓蚀脑,致脑萎脑缩,或沉积血中,生瘀生浊等。因此治疗当以清血和脑,最终使机体达到一种最佳的阴平阳秘状态[5]。
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腔内流动的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主要成分是血浆和血细胞。人体代谢过程中涉及的生物化学反应,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引起的一系列血液成分和状态的改变,都是可以通过现代生物化学技术明确监测到的。机体正常生理机能紊乱引起的血液成分和状态改变都可以认为是血浊的现代病理学基础,例如常见的糖脂代谢、蛋白质代谢障碍会引起高血糖、高血脂、氨基酸异常等病理状态。老年脑病的发生与很多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包括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感染等。
糖尿病是由骨骼肌中葡萄糖再摄取减少、肝脏中肝脏葡萄糖生成增加、肠道中肠促胰岛素效应降低、胰腺α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脂肪细胞中脂解增加、肾脏中葡萄糖潴留增加等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状态,而高血糖状态时又会引起血液成分和状态的进一步变化[6]。研究表明,15年糖尿病史患者的血液黏度比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增加了大约40%,在啮齿动物的不同实验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观察到响应葡萄糖和糖尿病小鼠的内皮表面上的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CAM-1)表达增加,这说明高血糖与血液黏度有关,而血液黏度反过来又会对代谢综合征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严重影响器官的组织灌注[7]。
血浆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会导致高脂血症,加剧脂质代谢紊乱,血液黏度增加,血管壁内膜脂质沉积,逐渐聚集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斑块增加,逐渐闭塞血管,导致血管管腔变窄和血液循环不畅,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反映在脑部就容易引起脑血栓、脑出血等[8]。在1项观察性研究中,发现餐后高三酰甘油血症与颈动脉壁厚度增加有关。最近,Teno等[9]在61例2型糖尿病患者队列中证实了餐后高三酰甘油血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高三酰甘油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潜在机制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相关。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与全身炎症和冠状动脉疾病风险增加相关的炎性标志物,三酰甘油水平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均会引起体内CRP水平升高[10]。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来源于蛋氨酸代谢的含硫氨基酸,外周血中Hcy的蓄积可诱发高血红素氧合酶半胱氨酸血症,这是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认知障碍和脑卒中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Hcy对小鼠成体脑神经发生具有抑制作用,缺血诱导损伤后Hcy的有害作用包括神经元缺失、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和星形胶质细胞肥大,但是其产生神经毒性作用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Hcy对几种主要脑细胞有害作用或许是缺血性卒中的病理过程的关键因素[11]。
3.1 血浊是脑病的继发性致病因素 “人之所借以为生者,血与气也。或因忧郁、厚味、无汗、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从一定层面揭示了血浊产生的原因[12],血浊的产生与情志因素、环境污染,以及现代生活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
3.1.1 情志因素 情绪是人们身心健康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压力无处不在,容易产生各种异常的情绪,情志致病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临床现状[13]。人的脏腑功能和情绪密切相关,七情内伤直接伤及脏腑,导致气机逆乱,气的升降出入异常,“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气血失调,机体就容易产生血浊[14]。“脑主神明”“脑为精髓之海”,临床上许多脑病,如缺血性脑卒中、眩晕、头痛、癫痫、失眠、精神疾病等,均与情志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已有研究发现,消极和积极情绪的睡前情绪激活会通过增强情绪兴奋来扰乱睡眠,同时另一方面,睡眠质量差和睡眠不足会对成年人的情绪功能产生不利影响[15]。因此情绪调节对失眠及各种神经系统性脑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3.1.2 环境因素 人体之宗气由水谷精微所生之谷气合自然界之清气而成,自然界清气如果被污染,清气变浊气,经人体吸收,致宗气浊而不清,“贯心脉”后,浊邪入血,沉积血中,积累太过,机体无法排出这些多余的血液垃圾,势必会产生血浊。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和死亡负担已经是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16]。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会导致诸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17]。1项系统综述研究发现,接触更多的空气污染物会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18]。有报道称慢性汞中毒可致神经系统损害,包括周围神经病变及感觉异常、思维缓慢及精神异常、震颤、睡眠障碍等[19]。
3.1.3 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生活习惯包括劳逸失度和饮食失宜两个方面。《素问·举痛论》云:“劳则气耗。”中医讲“五劳”,长期保持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必然会造成脏腑气血阴阳功能紊乱,酿生痰浊瘀血,浊邪沉积血中,发为血浊。饮食失宜与血浊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血液由饮食水谷精微化生而来,如若饮食失度,脾胃功能受损,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则清纯之气无以化生,污浊邪气深入血脉,日久化生血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之并行的是很多不良生活习惯,诸如饮食不规律、喜甜食、吸烟、嗜酒、缺乏运动、熬夜等,这些都是老年脑病的高风险因素[20]。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预防血浊形成,进而防范老年脑病的发生。
3.2 血浊是脑病诸病机产生的基础 中医脑病学涵盖的范畴非常广泛,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脑病的病机不外乎脑神紊乱、脑浊不清、脑瘀阻滞、脑萎髓空、脏病及脑等几个方面,而血浊是诸病机产生的基础,具有易犯脑神、易伤五脏、易导致经气逆乱、引发脉道痉挛、阻滞血液运行、影响津液代谢的特点,是老年脑病的病理枢纽[21]。
3.2.1 血浊与脑本脏之病 中医认为,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22]。《灵枢·营卫生会》曰:“血者,神气也。”《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说明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只有血脉调和,才能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反之,血液污浊,则可导致血的濡养和化神功能失常。
3.2.2 血浊与脏病及脑 血沿脉管运行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玉机微义》曰:“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出入升降,濡润宣通,靡不由此。”推而论之,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肝藏血,脾运化生血,肾藏精化血,五脏均与血液的化生及运行密切相关,血液精纯,周流不息,则脑神清明,各脏腑形体官窍组织的功能均可正常发挥,若血失清纯,无以濡养诸脏,久之则可导致脏病及脑[5]。老年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情志失调、环境污染和不良生活习惯,无论哪一方面异常,均会造成血浊的产生。血浊既是一种病理物质,同时也是一种病理状态,血浊可致脏腑气血运行阻滞,影响经络肢窍的濡养[23],对老年脑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3.3 血浊与衰老
3.3.1 衰老易致血浊 老龄让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新陈代谢缓慢,伴随着如氧化应激增加导致的神经元电信号传导障碍[24]、促炎因子水平变化、线粒体功能障碍、肠道微生物菌群改变等机体生理病理过程[25],普遍正气虚衰,较年轻人更易受到外感六淫邪气、环境污染等侵袭,加上社会角色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和心理障碍,这些因素都会加速血浊的产生[26]。五脏虚损是老年人血浊形成的内在根本原因,五脏精气随年龄增长进入一个逐渐衰退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气血津液代谢能力的下降,从而产生血浊[27]。
3.3.2 血浊加速衰老 血浊会加剧老年人机体的病理过程,血液只有保持其清纯的特性才能更好发挥其濡养的生理功能,若感受环境污染致使肺气失宣;饮食不调致使脾胃枢机不转,升降无度,津液停聚;又或神志焦躁抑郁,均可影响血液的正常化源,失于清纯,影响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28]。血浊滞留脉道,淤积不化,易阻碍气机,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原因,更易致痰致瘀,变生他病,缠绵难愈,从而加速机体的衰老。
在临床治病防病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调养五脏,根据其具体情况,适当采用理肺、疏肝、健脾、益肾、养心等方式调理五脏,从根源上杜绝血浊的发生,既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又能避免疾病的进展。同时也要积极运用补气、行气、化痰、补血、活血的药物如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当归、川芎、延胡索等,可整体调节脏腑气血津液及阴阳平衡,防止血浊继发病理产物的损害。
4.1 化浊防病,宁脑安神,清脑醒神 脑神紊乱、脑浊不清是由情志不舒、环境污染、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多种致病因素累积导致的,浊邪致使扰乱脑神,阻滞脑络,引起脑神功能失常;同时,也和老年人自身机体功能衰退、生理机能下降有关,清化血浊的目的就是让血液恢复其正常的清纯特性,使脑神得宁,浊邪得清。
4.2 清化血浊,化瘀通络,益脑填髓 脑部血液运行不畅,血行瘀滞,脉络不通,脑神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年老体弱,气虚是常见的病机特点,气虚致血瘀;或夹痰,阻滞气机,或脏腑失调,肝阳亢进,其气上冲,气滞血瘀,则脑瘀阻滞。“气为血帅”,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治疗应调理气血,气虚者补气化瘀,复其推动之力,益气活血,血行则浊邪可清。气滞者理气活血,使脉络得通,脑瘀血浊得以清化,以达到治疗脑瘀阻滞病症的目的。老年人体弱,容易出现精髓空虚,或房劳过度,精亏血少,渐致脑萎而成脑萎髓空证。此时清化血浊以达到复其源流,化生清纯血液的效果,为机体脏腑组织提供濡养保障,使脉道充盈,髓脑得养。
4.3 化浊为先,延缓衰老,调脏安脑 机体脏腑功能失调,脏病及脑,变生一系列疾病。心血不足,脑失所养;肺气虚,气血无以上营;肝主疏泄,主藏血,储藏血液,调节血量,条达情志,肝失疏泄,亦可肝病及脑;脾不升清,枢机不利,脾病及脑;肾乃先天之本,纳气藏精,能生髓充脑,老年人肾精不足,命门火衰,肾病亦可及脑。清化血浊,能够加快血液生理功能的恢复,濡养全身,促进机体脏腑机能的平衡,从而延缓衰老,调脏安脑,治疗脏病及脑诸症[29]。
以上讨论了血浊与老年脑病的关系以及清化血浊法防治老年脑病防治的意义,有利于深入研究老年脑病的病因病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老年脑病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更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