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和地方文化共谋发展的路径初探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2022-12-07 08:57祁小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1期
关键词:共谋汉语言基地

祁小艳

(郑州商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河南郑州 4512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文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现在很多综艺节目,特别是河南卫视多年如一日地传承中国文化,如今“火”出圈的河南奇妙游系列,秉承的就是文化自信。近年来,伴随着国家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地方文化也呈现出了新的面貌。而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尤其是高校,要想在如今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更需要发展自己的特色。高校植根于地方,只有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活化”地方文化,共谋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地方特色”,让文化“活”出圈。因此,对高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共谋发展进行深入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共谋发展的必然性

事物之间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对高校与地方文化而言,共谋发展、融合与共生是必然的。高校要想长久发展,走出自己的特色,也必然离不开创新。这就需要依托地方文化。独有的地方文化,才能为该专业提供新鲜血液,使其保持活力,持久发展。该文主要从高校文化发展、地方文化传承发展、大学生自身发展3 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高校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数量(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共有3 012 所,其中,普通高校2 756 所,成人高校256 所。在3 000 多所高等院校中持久发展、创新发展、脱颖而出,是高校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本质上讲,教育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竞争,高校文化植根于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地方高校文化的特色源泉,为地方高校文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这样的高校才具有特色,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高校文化需要提升自身特色,在发展中注入新鲜血液,在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1.2 地方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

古有“孟母三迁”,《孟子》曾云:近朱者赤,可知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对高校的影响亦是如此。地方优秀文化需要传承发展,想要文化“活”起来,需要不断创新,找寻新出路,就需要与高校融合,与相关专业结合,这既能促使高校相关应用型专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有助于地方文化的继承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新时期,用高校资源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需要双方共谋发展之路。

1.3 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

大学生是充满激情和朝气的群体,勇于创新,高校文化的建设应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3]。新时代背景下,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在学习中,需要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汲取地方优秀文化精髓,融入学校文化,创新教与学模式,在发展中求变,在求变中创新,增加知识储备量,做到学以致用。因而,与地方文化共谋发展,也是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

由以上分析可知,地方高校是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地方高校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地方文化为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适宜土壤。总之,高校文化对地方文化吸纳和推动,地方文化丰富高校文化,两者需共谋发展,相互选择、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也不容分割。

2 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共谋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共享

利用自身拥有的丰富信息资源为地方的事业建设服务,既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特色发展的需要[4]。但目前高校在开展社会服务、建设共享平台等方面有待完善。以郑州商学院为例,郑州商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是巩义籍台湾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博士于2004年为回馈桑梓、贡献家乡教育事业,创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巩义也是我国“诗圣”杜甫的诞生地,校内设有专门的杜甫研究所;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了课程“杜甫诗歌研究”;图书馆有丰富的研究资料。但因未能与地方相关资源有效共享,再加上宣传力度、相关部门政策导向、平台建设等一些原因,本该熟知杜甫文化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都对其不甚了解。当地文化部门或社会团体虽然有相关活动,但与学校合作并不多,很多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也未借助学校平台扩大宣传,导致很多资源未能充分共享。另外,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走出校门的机会不多,实践机会减少,也导致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共享。这些都会影响双方文化共赢发展。

2.2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体系不健全

共建共享实践基地建设模式以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三赢”为出发点[5],重在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通过解决学校人才培养、学生创业就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三方面的矛盾,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6]。当前,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虽有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与杜甫街道办也有合作。但校外实践基地多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为辅助,未能达到互利互赢的局面。再者,郑州商学院认识实习为期一周(大二),专业实习为期两周(大三),毕业实习为期六周以上(大四),实习时间短。在为期不长的实习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并提升实习单位对学校的认可度,是极难的。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对实习的需求,学未致用,实习目的适得其反。这些对学校拓展实践基地、学生提升专业知识不利,也不利于提升实践基地对我校人才的认可度。

2.3 专业研究团队结构不合理

一支人员稳定、学科结构合理的专业研究团队,多元化的研究成员,更有助于研究团队建设。但一部分教师出于兴趣或者评职称、发论文的需要,未能沿着一个专业方向继续深入研究,止于表面,不利于研究成果整合利用、形成合力、优势互补。此外,现在研究团队多由专家、教师组成,而在高校,大学生应是研究主力。结合大学生自身勇于创新的特征,专业研究团队有学生的加入,团队建设体系才会更加健全,更利于研究成果的转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写作基础扎实,逻辑思维缜密,创新能力强,专业团队建设中,吸纳这些成员,会更有利于专业团队建设。但如何让教师科研沿着一个科研方向做深、做透,如何发挥汉语言专业优势,如何健全专业团队建设体系,都是高校面临的问题。

3 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共谋发展的实践路径

巩义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开发文化相关衍生产品、探究文化资源共享方式、实现实践基地共建共享、打造专业研究队伍等,是尤为重要的。该文试从这几个方面论述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共谋发展的实践路径。

3.1 开发文化相关衍生产品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谢伦灿指出,文化衍生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衍生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文化心理,从而实现精神上的沟通,无形中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由地方文化与高校文化协作产生的文化衍生产品,能够创出地方文化品牌,营造学校与地方文化共谋发展的和谐氛围,提升学校与地方文化品位,对外展示该地学校与地方文化魅力。如学校和地方通过共同策划姓氏文化、武术用品、民俗艺术品等文化衍生产品创意大赛,组织大型会展活动,让地方文化“活起来”“立起来”。

此外,也可以通过与地方文化的结合,推动学校文创与文旅、园林、公用设施的融合,形成“一条龙”服务,让文化元素在地方文化环境中,共谋发展。如根据巩义的文化资源,在不同的文化品牌站搭建相关的文化展示台;借鉴时下流行的游戏,如剧本杀,把姓氏文化、杜甫文化、河洛文化等地方文化品牌融入进去;河南奇妙游系列节目走进校园,综合多种元素与地方的文化品牌进行衔接,创造出相关的动漫人物纪念品等。这样既能突出地方的文化个性,也为高校文化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3.2 文化资源共享方式多样化

高校自身文化特色与地方文化融合,需要双方协同发展从而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7]。高校文化依托地方发展,以杜甫文化为例,郑州商学院开设的校本课程“杜甫诗歌研究”,不应只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需全校开放,增加受众面;学校开设“名人课堂”,定期邀请研究杜甫的资深专家进行讲学;学校与地方联合共建相关平台,可开设节目专栏“与杜甫对话”,定期访谈;学校有关杜甫的资源对外开放,与杜甫爱好者共享文化资源;提取地方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包括物质与非物质)融合到高校建筑设计、校园景观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构建相适应的组织架构来保障和落实高校与地方文化的协同发展。文化资源共享有制度保障[8],解决了后顾之忧,才有助于让学校与地方更充分地共享资源,促进文化发展。

3.3 实践基地共建共享

实践基地,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场所。实践基地有效共享,一方面,高校能为实践基地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得到实践机会,利用基地资源,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实习基地要想共建共享,政府、高校、实践基地需要深入合作。如集中实习,短短一两周的实习,学生很难进入工作状态,可在大三上半学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让学生能在实习中对自己以后的学习或工作有清晰的规划;对接地方文化专栏,郑州商学院有相关的校企合作基地,也有相应的微信、抖音、微博等平台,与相关专栏合作,能打造高校与地方文化“名栏”;学校可设立地方文化宣传栏,学生结合实习进行创新设计,对实践基地文化的建设和宣传都是有利的。通过校企合作,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合作层次和成果的进一步提升,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人才需求,达到实践基地共建、互利共赢。

3.4 打造专业研究队伍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如何才能发挥更大的人才优势呢? 专业研究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在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共谋发展中,可以建设教授、重点学科带头人工作室,打造专业研究队伍[9]。发挥教授、重点学科带头人的科研带动作用,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主动参与科研活动,加入专业团队;制定科研奖励制度,把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纳入工作量考核或给予奖金支持;常态化举办文化资源创新创业大赛,助推高校文化转化升级;建立文化人才实训基地,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力度,以创新、前沿性的技术为重点;定期开发相应的文化项目,投入使用且效果佳的给予住房或资金奖励;与其他文化开发专家进行会谈,提升团队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落实人才“灵活流动”和“借脑引智”政策[10],营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优秀文化人才到高校就业等。文化的继承发展需要人才,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更需要人才。只有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专业研究队伍,才能真正让高校文化创新发展,地方文化“活起来”,达到双赢局面。

4 结语

无论是地方文化发展还是高校人才培养,都是当今时代背景下的重要工作,都有着各自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将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共谋发展,则能够给双方极大的帮助,获得一个双赢的局面。该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从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等方面,为高校文化如何融入地方文化以及地方文化促进高校该专业的特色发展,提供具体、可行的对策。通过分析也可以看出,这种关系的发展是完全可行的,应该得到地方政府和高校的充分重视。高校的持久发展,离不开地方文化,共谋发展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开发文化相关衍生产品、探究文化资源共享方式多样化、实现实践基地共建共享、打造专业研究队伍等。在融合共生中提升办学质量与综合竞争力,促进地方发展。也希望该文的研究,能够给相关部门以启示和建议,为推动高校文化和地方文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共谋汉语言基地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山西教育信息化工作讨论会
诚邀各界朋友踊跃加入“机动车安检专委会”积极订阅《汽车与安全》,共谋车检行业发展
分手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的共谋:整体观照下的不可靠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