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梦茹,黄如民
(1.江苏师范大学 科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2.江苏师范大学 智慧教育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该文通过全面考察徐州地区汉画像石藏品的自身特点及基础资料,同时就汉画像石艺术馆目前的展览问题进行梳理,提出经济合理的改造标准,将数字媒体艺术与博物馆的空间和物品相结合,强调以创新交互与融合的理念,创新其设计、功能、服务,交互等层面。
徐州古称彭城,历史上曾是华夏九州之一。拥有6 000 多年的历史。徐州无论是在文化背景上,还是在“五省通衢”的特殊地理位置上,都为汉画像石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对徐州汉画像石艺术特点的研究和提炼,则是打造徐州“两汉文化”名片的先决条件。
汉画像石本来属于装饰艺术刻画于墓室的墓壁上,最早发掘于西汉时期,之后逐步进入到各阶层并延续至东汉,大量出土的汉画像石可以展现当时东西两汉社会的现象,同时也能够去体会和领悟当时“大美”的艺术特色[1]。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体现在雕刻的技法和构图的艺术形态上,雕刻的手法丰富多样,根据年代的不同和外来文化的渗入雕刻手法也进行了转变;雕刻画面的构图方式和故事性也根据当时的社会状态进行转变。
通常,汉画像石的雕刻手法主要包括阴刻、凹面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而刻画的内容则从天文地理到生活琐事等,远超于其他朝代[2]。徐州汉画像石人物和动物的表现别具一格,风格十分注重写实,可以从人物拜谒能够很清晰地看出人的脸部特征和神韵,同时还能分析出人物外形和一些衣物饰品的细节,这些细腻的处理方法对于之后中国人物绘画有着极大影响,对于徐州打造“两汉名片”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众多汉画像石藏品中,“缉盗荣归图” 无疑是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镇馆之宝。其出土于徐州贾汪区青山泉汉墓,高96cm,横790cm,厚22cm。画面表现的是一个从缉盗审讯到押运囚犯的完整故事,故起名为“缉盗荣归图”(见图1)。这幅画像不仅是国内发现最长的画像石,而且它反映的是汉代社会治安的题材,这类题材在汉代图像中并不多见。
“缉盗荣归图”刻于一座石椁墓的三面,画面连接一起表现一段完整的故事,构图上以两棵大树为标志,将内容分为审讯、押解和迎接3 个部分。根据中国古代自上而下、从右到左的书写和阅读习惯,“缉盗荣归图”的构图也是从右边起分别为:
第一部分:审讯囚犯。内容包括,一官吏高举棍棒,囚徒双腿跪地,旁边摆放刑具。中国古代有“君子”与“小人”之分,在这幅汉画像石作品中,通过人物“大”与“小”对比,视觉上强化了官吏与盗贼的人物关系。由于这幅画面的犯人刻画的矮小,又是施以扑刑,所以原发掘报告认为这是一幅“教子图”。在犯人的左下方,刻画“U”形和长条形的器物,这是称为“钳铁”的刑具,它的使用方法是束在犯人的颈部限制自由。
第二部分:押解囚徒。以大树为分界标志,表示从一个场景转换为另一个场景,官兵挑旗扬节、骑马乘车押解囚徒。画面中由六辆马车、七位骑吏、一步卒、一马、四位囚徒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车马队伍的最前列是带杖骑吏,第二位骑吏手中高举旗帜,这是汉画像石中为数不多的汉代军旗样式。第三位骑吏手持长戈,戈是古代的长兵器,常用于骑兵中的仪仗。四名囚犯身着囚衣,三个颈束钳械,一个反绑双手徒步而行,汉代将施以钳刑的囚徒称为钳徒。
第三部分:村口迎接。亭长拥笏执盾在村口迎接,村内庖厨炊火,犒劳官兵。这部分内容是以大树为标志,大树是村境的符号,所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负责基层治安的亭长在大树下抱盾、持笏恭迎凯旋归来的官兵。为迎上司入境,村内一片忙碌的景象。画面中刻一房屋,屋柱刻两道竖线和水波纹,屋檐有一排圆形瓦当,屋檐角斜上挑,屋面有猿猴攀爬。屋内设帷帐,二人对坐,中间放置三足酒樽。屋外有人井边汲水,有人切肉,有人炊爨做饭,准备犒赏官兵。
“缉盗荣归图” 不仅是国内发现最长的画像石,它反映的也是汉代社会治安的题材。这种连贯性的画像石更具有可看趣味性,每块画像石都有一个单独的命名,如教子图、车马图等。汉代艺术家将“缉盗荣归”这一情节以装饰的手法刻在墓室中,有非常高的艺术性。为了使画面丰满,边框装饰占画面一半以上。上框由上而下依次饰垂幔纹、漩涡纹、重菱纹;下框饰锯齿纹;画面中的天空部分,刻画了10 只飞鸟,表示车马的队伍行进在旷野中,同时填补了画像中的空白。
在画像的转角处,有意留出凸出的面,上面刻有“伏羲捧日”图像,用以表示墓室中的石柱。“缉盗荣归图”构图表现方法采用了平面散点构图,将两种以上的构图形式,组合运用在远景与近景、天空和地面、虚景与实景之间,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故事,在一幅画面中表现出来,形成了叙事性的故事画。在内容上,真实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缉盗”“捕亡”的情景。
汉代社会,犯人逃亡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逃亡是仅次于“死”的罪名造成了劳动力流失和社会不安定。一是,当时社会劳动生产率低下,劳动力极为短缺,对户籍和人口要严加管理;二是,逃跑的人大部分为青壮劳动力,为社会治安带来了潜在的隐患;三是,无户籍的逃亡者,常常会被豪强和大户蓄为奴隶,以增强其经济和军事势力,而这是汉代皇室极力想避免的一种现象。“捕亡”是汉代各级官吏的重要任务,出土的汉简中也有许多关于“捕亡”的记载,从出土文献可以知道朝廷或郡县有下达各级官吏在辖区内“捕亡”的文书。
根据“捕盗律”的规定,捕盗有功者可以加官晋爵,估计墓主人因此而得到升迁,所以将其生前显赫的仕途经历刻画在墓室之中。“缉盗荣归图”是汉代绘画艺术与雕刻艺术结合的产物,在汉代的装饰墓葬中这种题材比较少见。在艺术上,它是一幅带有主题思想的装饰画。由于这幅绘画具有原创性,在汉画像石中少有雷同,因此这幅8m 长卷是汉代绘画中的精品佳作,也成为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镇馆之宝。
该作品是利用交互装置的LED 灯光创意设计,灯带设计灵感来源于汉画像石中的重要艺术元素“十字穿环”。在众多徐州汉画像石作品中,常常能见到圆环图形与十字相结合的装饰图案,也就是该文所研究的“十字穿环”图案。十字穿环在视觉上由几何图案构成的一种装饰艺术,有简明、均衡、对称、美观、神秘的特征。与此同时,“十字穿环”作为一种艺术元素标志,它也有着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汉画像石中“十字穿环”中的圆环往往比喻为玉璧,而自古以来,玉璧作为古代上层阶级竞相追捧的珍宝万物,常出现于诸侯王的墓中,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也是对生前财富的炫耀。而其他墓主与诸侯王的经济实力无法相提并论,因此代替在墓室中放置玉璧,墓室主人选择在其墓室墙上凿刻玉璧的图案,即圆环,用多个“十字”将玉璧穿起来可以从视觉上给人玉璧无限延伸的效果,以体现聚集财富的意义。故“十字穿环”的图案备受古代社会各阶级人士的追捧,“十字穿环”图案由此常常会出现于汉画像石中。此设计中的LED 灯带展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交互上,利用红外线传感装置,在有观众接近时亮起,起到吸引观众的作用[3]。该设计针对的是“缉盗荣归图”射灯灯光斑驳及缺乏交互体验感问题。该作品应用动画法使石砖内容更好地传达给观众,提取“缉盗荣归图”中的每一个人物图案分好组并进行绘制,结合该作品讲述的故事内容完成每一部分内容的动画化再进行整合与拼接。该设计对展柜进行修改,增加一块斜切面的设计,原意在斜切面内嵌入LED 屏幕,但是由于研究对象为国家级文物,原文物过于庞大,最终展示方式为利用3D 建模的实景模拟体验与等比缩放的实体模型拍摄相结合,并利用AE 特效将制作好的动画内容编辑到模型视频中,以更好地对石砖内容进行动态化的讲解,增添乐趣的同时增强观众的体验度[4]。将“缉盗荣归图”分组制作的三组的动画进行格式上的编辑,另外搭建展示柜台,利用简单的伪全息投影技术放映二维动画。
使用procreate 应用软件及其他辅助软件将事先拍摄好的石砖“缉盗荣归图”上的每个图案进行分组并绘制,绘制时将每组图案的每一小部分分好图层保存。例如:在绘制“缉盗荣归图”中最右侧的“审讯囚犯”图案中,将审讯人与囚犯分别分为两个图层组,再将每个人物中的四肢、头部与躯干分别分好图层,以此类推。同时,在绘制“缉盗荣归图”时用到画笔分别进行噪点肌理铺色和蜡笔勾线[5]。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绘制“马”的图案是需要将马四肢的大腿与小腿部分全部分好图层,提前研究好马腿部运动的规律,以便制作动画时研究与模拟马的运动形态。进而,结合调查与研究“十字穿环”结构与图案特征,完善该方案中的灯带设计。
将每一组绘制好的“缉盗荣归图”图案PSD 格式的图片导入到AE 软件中,对每一图层中的部分进行变形特效最终制作成动画,其中用到的特效主要为CC Bend it,使绘制的图案有规律地动画化,为使其连续播放,需要用到LoopOut(pingpong)代码[6]。其中我们对马腿部的运动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制作全息投影用的动画,将每一部分的动画进行伪全息动画的处理,制作时需要不断调试图案大小与位置。使用AE 软件将每一组制作好的动画拼接。该拼接动画将播放于石砖“缉盗荣归图”下方展柜上。
第一,使用3dmax 软件对研究范围内的艺术馆区域进行重新建模。使用前期调研拍摄的部分汉画像石高清画像图片对模型进行贴图渲染。通过实物模型的搭建还原选取“缉盗荣归图”中的设计。并且绘制选定的场景,构建出完整的虚拟3D 场景。自此过程中,确定需要实景搭建的模型材料,如木板、钢片、亚克力板、触控装置、灯带等。
第二,根据主观选择的模型长度,拟定模型底面的长宽高,借用模型实验室中的实验器材,对选中的材料进行同比例缩放和切割调整,并且将切割好的木板通过U 胶粘贴组装成实物模型。并在木板背面钻好电线缺口为灯带连接触控装置和正负极预留位置,最终呈现出完整的重置后的“缉盗荣归图”数字化布局(见图2)。
该文通过对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内汉画像石及整体空间布局进行实地调研,并且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了解数字智能时代的发展对数字媒体交互体验艺术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展示设计的研究与创新,以及对国内外博物馆中交互体验式文物展示设计优秀案例的系统分析与研究,对汉画像石中传统图案进行提取并设计,利用交互装置进行表现创作及动画的全息投影展示,从而改变传统的文物展示设计思路,更好地迎合当代观赏者的审美要求,增强博物馆文物展示设计的交互感与体验感。同时,在智能化、数字化、人性化的互动体验中提升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的文物的历史文化魅力与意义。可视化动画技术与传统艺术的相结合符合国家发展趋势,催生出新的数字艺术表达方式。对于博物馆而言,可视化动画能将传统艺术的认知、教育、愉悦等功能更丰富地展示给观赏者,也能更好地推进徐州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