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蓓蓓
(青岛市市南区少年宫,山东 青岛 266001)
按照目前的儿童教学目标,培养儿童综合素养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儿童舞蹈,儿童舞蹈能够有效培养儿童审美、陶冶儿童的情操。这就需要儿童舞蹈教师不仅需要具有坚实的舞蹈基本功,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表演意识,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儿童舞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儿童舞蹈教学不仅仅属于一种肢体行为的教学,与此同时,也具备针对儿童陶冶情操、锻炼身体素养以及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作用。利用儿童舞蹈教学当中的协调肢体的锻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身体机能的发展,加强儿童的肺活量以及静脉的柔软性。利用优美的舞蹈姿势,提升儿童对于美的感知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因为儿童的年龄相对来说比较小,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相对于来说非常低,导致在儿童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有效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能够让儿童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这些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舞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利用儿童舞蹈教师具有快乐、热情以及童真的美丽舞姿,能够有效地表达和诠释出舞蹈所具有的意境,调动儿童的兴趣,有效提升儿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的热情以及参与能力。在生动优美的音乐伴奏背景下,利用舞蹈进行刺激儿童的感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儿童的运动情绪,在观看教师翩翩起舞的过程中,也可以自行跟随教师进行舞蹈。倘若教师在儿童舞蹈的教学过程中,缺少一定的表现能力,那么就会造成舞蹈变成一种单一、枯燥并且乏味的肢体动作,缺少一定的美感,无法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限制了幼儿充分体会舞蹈的热情,影响了儿童的舞蹈教学效果和舞蹈教学质量[1]。
舞蹈是利用肢体动作进行展现艺术的一个方式,利用舞蹈表演意识,需要在舞蹈当中融入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情感,因此,表演意识是让群众体会到舞蹈最基础的核心。儿童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就是利用舞蹈教师丰富的情感表演,能够让儿童利用肢体动作体会出传递的舞蹈情绪。如果舞蹈失去了舞蹈意识,那么这个就不能称作是舞蹈,而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运动方式,丧失了其本身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内涵。舞蹈是由于具有边缘意识,才会具备生命和意义[2]。
儿童舞蹈教师在培养儿童舞蹈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培养儿童的基本功,与此同时,还是需要重视培养儿童的表演意识,只要能够有效地统一这二者,才可以提升儿童舞蹈的教学质量和舞蹈效果。扎实的儿童舞蹈教学基本功,能够让儿童舞蹈教师更加规范自身的动作,可以给予幼儿一定的示范作用。但这远远还不够,儿童舞蹈还需要具有充裕的情感表演意识,不仅能够提升儿童舞蹈教师的表演自信心,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对于舞蹈内涵的理解,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儿童舞蹈的教育效率和教学质量。
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儿童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单单是把舞蹈动作当作是评判舞蹈学习的好与坏的标准,而忽略了评价舞蹈意识。舞蹈最主要的核心就是表现情感,简单的动作技能,会让舞蹈失去原本的核心价值,和普通的体育锻炼没有什么差别。舞蹈的基本动作,就是为了表现舞蹈情感做前提。只有这样,儿童舞蹈教师在学习舞蹈以及表现舞蹈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舞蹈的基本核心,比如,儿童舞蹈需要加强注重表现童真童趣。
在我国舞蹈行业当中,民族舞具有丰富的内容、各种各样的形式、深刻的问题以及历史悠久等特征,在儿童舞蹈教学过程中民族舞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丰富儿童舞蹈的方式和内容。不一样民族特点的舞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儿童舞蹈教师的表达肢体语言的能力和范围,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表演意识。比如,跳蒙古族的舞蹈能够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豪情和胸襟。跳傣族的舞蹈能够培养儿童的柔韧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傣族的乐曲以及具有的文化内涵,充分地体会到其细腻的特殊情感。利用充分的民族舞蹈的表演方式,扩展儿童舞蹈的眼界,在深入体会到民族文化魅力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儿童舞蹈教师从根本上领悟舞蹈的真谛,有效培养舞蹈表演的意识[3]。
儿童舞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儿童的特征,可以融入能吸引儿童的动物形象、儿童生活、儿童故事以及植物形象等各种各样的内容,能够让儿童舞蹈具有一定的童真。在儿童舞蹈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儿童成为舞蹈的核心,深入有效地表达出来童真。在展现小动物的舞蹈过程中,儿童舞蹈教师需要重视充分把握小动物的特点,需要把不一样的小动物所具备的聪明、凶悍、狡猾、善良、温柔、气势磅礴以及笨拙等特点,在舞蹈当中充分地展现出来。与此同时,还需要利用小动物的样子进行体验,能够让舞蹈的形象满足动物的真实原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加强舞蹈的表现能力。
为了能够让儿童舞蹈更加具备表演意识,也需要加强注重编排舞蹈。编排儿童舞蹈需要以儿童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为依据,需要在儿童舞蹈当中引入可爱、活动生动的舞蹈动作,打造出有趣以及新颖的舞蹈情节,把儿童舞蹈故事和表演互相结合进行表达,能够让儿童舞蹈具备一定的核心思想,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儿童丰富的感情世界,提升表演舞蹈的情绪。
在儿童舞蹈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提升和改进方式和内容,而扩展儿童舞蹈教学视野是非常重要的。儿童舞蹈教师需要在课余的时间里面,积极学习国内和国外优秀的儿童舞蹈作品。比如,儿童舞蹈大赛、儿童舞蹈交流赛以及儿童文艺汇演等,不断学习别人优秀并且丰富的经验,体会到当中具有的舞蹈魅力,在最大程度上培养自己的舞蹈表演能力以及舞蹈表演技巧。与此同时,还需要主动积极地和儿童进行沟通交流,需要站在儿童的感受当中找寻到舞蹈的表演灵感[4]。
就像好文章就要具备好的主题,教师需要做好培养和训练表演意识这一篇文章,这样需要具备好的立意。这个立意就需要培养和树立舞台习惯意识。在开始学习的这个阶段,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其主要就是培养表演意识。简单来说,教师需要向儿童讲明,学习和练习舞蹈是非常艰苦的,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习惯,需要充分遵守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不能够急功近利。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需要给学生灌输这种观念:舞蹈属于表演艺术,舞台就是课堂,不管是怎样简单的训练或者是复杂的练习,都需要舞蹈动作,都需要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进行表演,任何一个眼神和表情,都需要严格根据舞台表演的要求,不可以马虎和松懈。简单来说,接触舞蹈,教师需要要求儿童抱着舞蹈的敬畏之情进行练习,各个方面都需要根据舞台的规范,要求自身,逐渐培养成一个“心在舞台、心有舞台”的表演意识,从而可以培养自身严谨的作风和态度,为进入登台表演奠定坚实的基础。
舞蹈动态能够反馈出情感艺术,包含以及揭示了人性美,其不但能够深入挖掘出包含在人性当中的真善美,而且能利用连绵不断的语言散发出人生的真谛。从这里可以看出,表演舞蹈动作不管是在空中和地上,也不管是造型还是过渡,不管是站在哪个角度欣赏那一个片段,舞者都需要连贯流畅的舒展,给予人的感觉是美感的。因此,培养表演意识就是培养形象美感意识。第一,在练习各个脚位、身韵以及步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启发儿童仔细的了解到每一个造型动作当中具备的情感和思想,从根本上感受到其中的意境,并且利用表演,努力地把其展现出来。只有心中具有意念,才能够表演出来。比如在练习“横拧穿胸”的过程中,能够启发儿童感受到自身处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当中,映入眼帘的就是“风吹草地见牛羊”。利用这个方式开展教学,不但具有一定的乐趣,也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培养儿童表现美的观念。第二,需要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其中包含作品自身的节奏感,也包含乐感。一方面,需要儿童身形的开合、起伏以及张弛之间的过渡流畅,速度的强弱和快慢之间的转换需要具有一定的协调;另一方面,音乐旋律必须要和动作节奏互相吻合,需要非常默契地结合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够自然舒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良好的乐感以及节奏感,需要利用长时间不断的训练才可以提升,与此同时,在设置音乐教材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让儿童利用音乐旋律深入体会到舞蹈的动律,找到结合二者最佳的方式。第三,需要重视表演的风格,表演的效果会被风格直接决定。针对不同类型的舞蹈,其特征、性能以及来源,尤其是当中包含的民族性格也都是不一样的,例如汉族的灵活、蒙族的奔放、热情、豪迈以及藏族的沉稳有力。每一种舞蹈,不仅是学会动作,更主要的就是掌控其风格和特点,并且要在表演过程中逐渐融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表演更加具有灵魂。培养和训练形象美感意识,简单来说,就是带领儿童从发现美到表达美再到创造美的一个过程。利用这个教育,不但需要让学生意识到美,还需要加强表现美的能力和意识。自然而然,这也需要教师深入琢磨舞蹈表演的技术,这也是深入探究其文化内涵[5]。
培养儿童舞蹈技术能力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尽可能地完善舞蹈表现作品,因此,培养舞蹈表演意识能够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想要完整地表现作品,最主要的就是理解作品,感受到其精神,随后是需要在表演当中贯彻体会和理解,因此,培养作品表现意识,一是培养儿童理解作品的习惯与能力,二是培养儿童表现作品的意识和能力。第二,在排练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详细地给儿童讲述相关的资料,其中包含了创作的背景、表达的感情、体现的主题以及前后的情节。紧接着,教师就要利用生动的描述(例如,背景音乐等),带领儿童进行想象,能够幻想自己成为剧中的角色,步入作品的意境当中,感受作品的世界,体会作品当中人物的感受。教师在描述的过程中,能够按照剧情的实际发展情况显示各种各样的造型,有利于儿童深入理解人物并深入理解作品,同时能够启发儿童酝酿出情绪。例如,《击壤歌》是参加2018年群星奖的一个儿童剧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节目的构思由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推演凝练而来,以古时瓴缶之乐、击壤而歌为灵感进行创作,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通过舞蹈,教师可以把儿童带入古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乡村生活场景;让儿童了解到“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习俗;时而演绎“击壤而歌、嘻水而洢”的童趣生活;可以把儿童带入到“击壤而歌、笑颜而溢”的欢快场景。利用这个方式能够体会到作品,能够让儿童感受到人物的思想,体会到作品的精神,只有打动自己才可以打动别人。作品的灵魂就是神韵,主要是展现和寄托在作品的艺术形象当中。表演的作品是否可以打动观众,是否可以让观众产生一定的共鸣,最主要的就是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因此,培养作品表现意识最主要的就是要求儿童不仅需要做到形式还需要做到深思。而表演舞蹈最高的境界就是神韵,需要让儿童明白,做到传神,就需要达到韵的境界,要利用长时间的艰苦训练逐渐领悟,慢慢升华。
培养表演意识的第四个步骤就是培养创新观念。生命的活力在于不断的更新,而艺术的活力就是不断的创新。在表现艺术的方式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教师需要不断地鼓励儿童不要仅仅满足于现状,需要敢做、敢想,勇于不断地尝试和探究新事物。小到艺术大到社会,只有持续的创新,才能够与时俱进。培养和训练表演意识,属于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从感性转变成理性的过程,建立的是儿童的综合表演素养和表演能力。长期以来,舞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注重专业忽略文化,注重技术忽略理论,缺少一定的文化含义,是无法在艺术上长久的发展的,因此,教师需要改变这个现状,始终坚持训练专业能力以及文化知识,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和打造高质量的舞蹈人才。
总而言之,在儿童舞蹈教学过程中培养儿童表演意识是非常漫长的,需要提高艺术内涵以及积累文化知识,从各个方面吸取艺术的养分,不然就算具备一定的舞蹈技术,也无法打动观众,到达舞蹈艺术的高峰。作为儿童舞蹈教师,必须从舞蹈教学中抓起,循序渐进地培养儿童的表演意识,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重视舞蹈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高质量的舞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