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的实践推进

2022-12-07 02:45冯兵曾理然
关键词:特色时代思想

冯兵, 曾理然

(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实践活动是将“学思”与“践悟”连接起来的重要手段,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重要路径。高校主要是组织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开展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通过实践活动将课上与课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理论重点、难点、热点、焦点等更好地为学生所掌握。

一、实践活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典型做法

实践活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最近几年各大高校进行了持续性研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发挥学科门类齐全优势,注重多种学科和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交叉运用

这一典型实践活动的做法主要以综合类院校为主。由于综合类高校涉及学科门类较多,一般是在学校统筹谋划、系统设计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与指导教师灵活指导、注重引领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根据专业特点以及自身具有的资源特点自主选择,形式种类较为多样:既有校外的社会调查,也有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偏理论性的高校理论社团,又有偏实践性的学工学农学商活动;既有激发创作热情的微电影拍摄,又有时事报告的撰写;既有公益性志愿服务,又有红色基地参观学习。便于学生根据实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形式,在尊重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更好地激发、挖掘学生参与热情、创作热情,做出特色和亮点,有助于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以某西部高校为例,该校打造了“8秒正能量”实践活动品牌。一是组织学生用微视频的艺术形式和手段,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素材,以党的奋斗历程为背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表达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和情感,用镜头记录当代青年的风采,抒发青年活力。二是组织学生撰写“优秀家风家训”,拍摄“微电影”,通过拍摄微电影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如学生拍摄的微电影《江姐》讲述了江竹筠不畏牺牲的精神,给人以崇尚光明的力量,引导广大学生要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为国家努力奋斗。三是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以“筑梦美好生活·争做时代新人”“庆祝建党百年·讲好中国故事”等为主题的口述史征集和微征文活动。四是开展“红动1小时”主题实践活动。旨在以“红色”为主题,通过专题讲授、座谈交流、理论宣讲、视频展示等多元形式,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以培养大学生心怀国家、真爱家园、崇尚真理的高尚情操。

对于综合类高校来说,学生综合素质一般较高,能力较强,相关实践活动可以落实到位,方式方法更为多样,这就要求有高质量、多样化、人性化的顶层设计。一是从高处着眼、往实处落脚。在实践活动的目标设计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入脑入心为目的,本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充分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引领和实践指导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底气、志气、骨气、勇气的新型建设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满足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需要。具体落实上,制定颁布详细制度和实施方案,将目的、目标落细,落实到大纲、计划、任务、内容、方案等方面。二是完善充实开拓更为广泛的实践活动方案。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的不同优势,分门别类地与社会上相关单位、部门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引入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丰富实践活动形式;加强与纪念馆、红色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长期合作,通过参观、学习、讲解、体验,一方面使学生获得相关教育,感悟现有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义务讲解等服务中去,以讲解服务倒逼学生自主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以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方式建立固定的实践活动基地,可以丰富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形式,使学生身体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深刻领会新思想的丰富时代内涵,在实践中得到更好教育,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二)发挥专业优势,提升实践活动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协同效应

以师范类院校为例,师范类大学生在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具有优秀的教学技能,教学实习类实践活动一直是培育师范生必须实施的方案。实践活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对于高校师范生来说,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实习实践中将二者结合起来。一方面,实习实践倒逼学生更好学习、领悟新思想,将“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另一方面,在实习实践中,通过与基层的深入接触,加深了对社情、民情、国情的了解,亦会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体会、领悟新思想的真谛,真正做到入脑入心。比如,某师范大学推出了“强师工程”,意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尤其是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深入体察国情社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实践能力基础上,促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该校开展了乡村支教、推介捐助、普法教育等6个实践行动。乡村支教行动主要是引导学生组建支教团队,到对口帮扶地或者偏远乡村进行支教活动,这些支教团队跨年级、跨学科,既可以充分发挥师范类学校教师教育特色,又很好地结合了当地实际教学需求。针对当前未成年人因缺乏法制教育而导致的社会热点事件频发的情况,实践团队广泛开展普法教育行动,向实践地的青少年及其家长开展普法宣讲,为培养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此外,动员学生利用支教活动,深入群众家中,结合群众的兴趣点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述国家发展状况,聆听基层发展故事,帮助群众答疑解惑,通过“听”与“学”的结合,在促进理论大众化、普及化的同时,更好地感悟思想,领会国家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促进思想更好内化。又如,某师范大学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率先成立青年学生研习传播社;每年组织近百支社会实践队分赴全国各地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坚持每年选派学生志愿者到基层支教,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力量。该校广大师生还以微电影、漫画、沙画等形式,系统开发创作600余件“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文创产品,通过别开生面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入脑入心。

医学、农学、艺术、石油、军校等专业类院校多以培养专、精、尖人才为主,实践活动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因此,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实践活动实现了与专业实践的结合。某农业大学在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方面就进行了不错的探索,该校组织近100名师生利用寒假时间,组织开展“村村宣讲十九大,农技培训全覆盖”行动,走遍了全县342个村庄,和农民面对面宣讲、促膝交谈,培训了近10000名农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农业技术送到农民身边,受到农民群众的热情称赞。2018年初,该校师生和当地党员干部,利用冬闲时间,深入村镇,现场宣讲新思想的重要内涵,讲解乡村振兴战略和绿色发展理念,描绘农业农村现代化前景。该校还联系实际,推进新思想融入农户。为使宣传培训活动取得实效,学校确立了“五个一”任务,即:讲精神,每村开展一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会;送技术,每村组织一场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培训;摸村情,每村开展一次农业产业和村情调查;听民声,每村搜集一个农民期盼解决的问题;建队伍,每村筛选一批科技农民示范户。师生们把宣讲当作对新思想的再学习、再领悟的过程,从“学习者”和“宣讲者”两重身份深化对新形势下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由此,专业类院校实践活动必须注意将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化、立体化,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院系特长进行设置,在把握育人导向、体现时代特征基础上,将深入学习、领会、体悟新思想的理论要点融入实践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依据学校特色将专业性与职业性结合,设置不同形式和内容的项目化实践模式

此类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来自高职院校,此类院校与综合类、师范类、专业类高校最大的不同在于培养方向上,其侧重点在于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职业性”特征,必然存在与综合类、师范类、专业类院校不同的特点与独特要求。这类学校多数尝试将实践活动项目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形成凸显独特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品牌项目。一方面,依据高职院校特色设置不同形式和内容的项目化实践活动模式。根据不同学生专业需求,开展符合各专业特点的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设置特色实践项目,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培育推广特色实践活动项目品牌。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结合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探索形成思政教育和学校特点为一体的特色项目,通过举办优秀实践成果评比、竞技活动等,引导学生在提升实践活动质量的同时,逐步打造形成独特的优秀品牌。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广宣传,增强品牌吸引力,促使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在实践活动中耳濡目染地学习、领悟新思想的理论内涵,增强亲和力、感染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入脑入心效果。

(四)立足地域环境,打造学校、政府与社会协同推进的社会实践新模式

习近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即“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在四川,具有地域特色的灾后文化与心理重建“五彩石”志愿活动,以“系统叙事疗法”“心理环境方法”为理论指导,通过征集和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们与中小学生长年结对批改作文、进行书信交流以及不定期的联谊活动等形式,在引导灾区学生们正确看待生命、提高学习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显著的心理调节效果。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志愿者自我效能感的增强,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的提高,通过爱心传递,持续地促进灾区学校和大学校园的双向校园心理文化建设。“五彩石”志愿活动以学校为中心,政府与社会共同支持,形成了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共建机制。“五彩石”志愿活动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帮助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自我成长。

一是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制定社会实践方案。“五彩石”志愿活动征集和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们,与中小学生长年结对,开展以批改作文、进行书信交流以及不定期联谊活动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始终围绕结对中小学生的实际需要、遵循中小学生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通过爱心传递实现结对学校与大学校园的双向校园心理文化建设。

二是以学校为中心,政府与社会共同支持。“五彩石”志愿活动以志愿者大学生与结对中小学生之间的互动为主线,建立了以学校为中心,政府与社会共同支持的共建机制。“五彩石”志愿活动采取学校督察、部门管理、老师指导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提倡管理创新。鼓励大学生志愿者积极、主动帮助结对同学,鼓励结对同学与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互动,提倡互动创新,注重实效,得到政府与社会的广泛支持。

三是实践互动,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五彩石”志愿活动既是一项心理重建活动和文化重建活动,也是一项教育活动。活动按照互动式系统教育的思路,使大学生在与灾区中小学生、社区居民的互动中进行灾后文化与心理重建活动,从而在活动中提升精神世界、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价值。“五彩石”志愿活动始终以志愿者大学生与结对对象的实践互动为核心,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志愿者大学生通过对结对中小学生批改作文、书信交流、开展联谊活动等,提升自身的学习与服务能力、培养自身的志愿精神与合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在实践中认识中国国情,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同时也在帮助他人的实践体验中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帮助自我成长。

四是不断拓展“五彩石”活动形式,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一开始的结对评阅文章到结对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有的侧重于知识和素质教育,有的侧重于心理调节,有的侧重于文化建设,由此形成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家庭互动”“社区互动”、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互动”等。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中受到思想的教育和洗礼,感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从中体悟真理力量,从而提升对新思想的理性认同,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清晰认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实践活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现实困境

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为确保新思想入脑入心,必须将高校的实践活动做深、做实。目前,高校有针对性地结合青年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多样化、多层次、全覆盖的学习研究活动,因地制宜创新了高校实践教育活动的形式,积极引导青年学生用新时代党的思想武装头脑,推动新思想在广大青年学生读书报国的实际行动中落地生根,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高校运用实践活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实践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全国高校开展的实践活动主要为学习参观、社会调研等形式。这虽然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实践活动的目的,但由于各大高校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布置的实践活动用了相同的方式,很容易使部分学生失去兴趣。实践涉及内容脱离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难以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促使学生产生“知识无用”的消极心理,背离社会实践初衷[2]。尤其是“0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具有很强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对于实践报告,部分学生存在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情况,从网络平台照搬抄袭严重,更有甚者同学之间互换成果应付了事,无法达到实践活动的育人目标。重复的实践活动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参与度大大降低,最终难以通过实践活动做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二)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不够完善

部分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对实践活动重视不够,认为其可有可无,有时间和精力就发动学生,无时间和精力就延迟或取消。开展实践活动时,认为可以这样开展,也可以那样开展,非常随意,缺少实践活动本应有的完整性、体系性、计划性和正式性。这种对实践活动的错误认识,导致缺乏完备的实践活动方案,最终使实践活动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在推进实践活动进行过程中,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实践成果的评定上。对于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实践活动过程,缺少一定的把控和关注,因此没有把新思想的宏观主题充分地融入实施方案当中。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实践主题的准确认知,具体实践中存在敷衍做实践的问题。由于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实践活动供需结构不够合理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必须具有良好的师资条件。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是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主导者。目前,高校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学生比例严重失衡,很多高校缺乏专业化的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为满足实践活动的需要,不少学校大量聘用兼职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包括校内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退休教师及在读研究生等。由于对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培训力度不够,实践活动培训机制还有待完善,加之这些指导教师多为“半道出家”,专业基础薄弱,指导教师“搞不懂,弄不清”开展实践活动的方法,难以将理论与实践良好融合,有效组织和开展实践活动。这使得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存在指导教师与学生在数量上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而且还存在实践活动质量上指导教师供给能力与学生需求不平衡的问题。

(四)实践活动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实践活动评价体系缺乏多元化层次结构。目前高校实践活动“往往是注重实践形式而忽视活动内容,注重包装宣传而忽视活动质量、注重汇报成绩而忽视活动反思等,使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走走过场。”[3]部分高校将实践活动的评价纳入教师的考评成绩中,通过每学期指导开展几次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形式以及实践活动是否立项、获奖等功利性目标作为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职称评定、薪资待遇等考评体系的参考条件。这就促使指导教师队伍出现为了获取功利性实践成果而实践的不正之风。不科学的实践活动评价体系,使部分师生对实践活动的目的以及实践过程的收获避而不谈,完全以获奖、评优为实践目的,最终违背了实践活动开展的初衷。

(五)实践活动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中管企业、中管高校纪检监察工作,不断完善纪检监察法规制度体系”[4]。目前,部分高校缺少实践活动领导组织机构,党政主管领导未起到带头作用,没有很好地组织调动学校教务、团委、财务、后勤、教辅等各部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缺少规范统一的制度章程、师资力量、测评尺度、考核系统以及操作流程,导致组织管理层面出现零散、混乱的种种问题;由于实践活动缺乏规范化、条理化、合理化的预先设计,高校中的教学部门关于实践活动的计划有疏漏,更使各个实践环节缺乏认真细致的考察验证;缺少合理的资源配置,导致实践活动资金和人员不足,地域优势得不到发挥,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也未能保障,从而使实践活动无法有效实施。不少高校未设置实践活动专项经费;有的高校经费数量有限,难以支撑活动;有的学校经费充足时支持力度就大些,经费紧张时就缩减开支,甚至挪作他用。缺少经费,实践活动便无法开展,极大地阻碍了通过实践活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进程。

三、实践活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优化路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5]。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目前,各高校和各级教育部门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2017年,教育部强调要依托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从这几年落实的实际情况观察,实践育人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实践活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路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以育人育才为导向,实现实践活动立体化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青少年阶段是最需要细心引导、精心栽培的,因为这是人生当中的“拔节孕穗期”。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6]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一是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活动体系。实践活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就要形成立体化的实践活动体系。而立体化实践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应该是多层次、多平台、多维评价方式的体系。首先,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知识层次,将实践活动分为基础实践活动体系、综合实践活动体系、创新能力实践活动体系。其次,根据活动具体的目标和学生不同学科专业,设置基础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活动、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三个层次的实践活动内容。再次,根据具体活动的内容开展多平台、多场所的实践活动,包括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最后,与多目标、多层次、多平台实践相对应,创设和施行多元考核评价体制,以达成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二是发挥网络媒介作用,促进实践活动立体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在现代学习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网络媒体为载体,将实践活动体系化、规范化、活动成果认知化,有助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网络媒体技术,让学生对现实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考核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掌握程度和价值取舍。教师还可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学习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撰写心得,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实践活动内容和相关资源的分享均可借助网络平台来完成,以提高活动效率。另外,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考核指标繁多,计算复杂。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考核的效率和准确性,以减轻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工作量。

要利用网络媒体巩固提升实践活动成果。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体现于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否入脑入心。由于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实践活动成果呈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无论采用何种实践活动形式,事前都需要指导教师整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制定实践活动方案,明确实践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规则和考核要求,最后一定要求学生做好活动总结。要求学生把所见所闻、所说所行等实践活动的体验、感受形成实践报告、活动总结或视频、微电影等。通过活动总结使学生深化感悟,升华理论,活动成果认知化。这样才能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达到“再认识”水平,最终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入脑入心的目标。

(二)以红色资源为依托,推动实践活动特色化

各地的红色资源是开展实践活动的优质资源。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实践活动形式,才能推动实践活动特色化。实践活动要依托红色资源,制定科学的活动方案、配备合理的教师队伍、建立稳定的实践活动基地,保障实践活动特色化、高质量地开展,从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一是制定科学的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的实践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突出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目标。实践活动必须与学校和当地的实践活动资源相联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符合实际,有的放矢。从现有的实际条件出发,做到尊重现实、符合实际,才能达成实践活动有效化、常态化的目的。实践活动之前,需要制定可行的活动方案,根据学校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实践活动选题。实践活动选题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既使学生感到亲切,也可节约实践活动经费。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也可利用网络媒体的红色资源,开展相关事件的实践活动。总之,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必须具有可行性,根据选题确定相应的实践内容和方式,切忌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缺乏可操作性。设计方案既可以围绕国内外时局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展开,也可以选择紧贴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还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年级的不同来设计。选题还要有系统性,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对选题分门别类,汇编成册,供学生选择和参考,让学生结合实际和现实进行调研,形成实践活动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二是配备合理的熟悉红色文化资源的指导教师队伍。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在于配备才学兼优的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得益于优质的教师队伍的有效指导。指导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指导水平。学校应鼓励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到相关部门挂职锻炼,增加实践工作经历,积累实践工作经验,以更好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团队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还要吸收优秀辅导员、团委(总支)干事、企事业单位专家加入指导教师队伍。学校要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学工部门共同组成的实践活动团队,形成团队优势。学校还可以聘请当地红色景点的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专家加入指导教师队伍,指导学生,培训教师,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

三是建立稳定的红色资源实践活动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7]实践活动基地是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理论深化、情感认同均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基地数量多少、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实践活动效果。因此,学校要在充分发挥和利用已有的实践活动基地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红色资源和其他资源,建立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实践活动基地。首先,充分利用学校以及学生居住地的周边红色资源、特色现代化建设资源,学校应与此类地区、单位通力合作,共建具有地缘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其次,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在一些革命历史旧址、典藏博物馆、文史馆和革命旧地,修建相对稳定的实践活动基地。最后,与周边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等建立学生实习基地。还可以尝试利用学校在理论、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为实践活动基地提供服务,合作共建,互利互惠,合作双赢。总之,学校要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提高建设质量,努力搭建一批稳定的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服务,为实践活动服务。

(三)以制度规范为抓手,保障实践活动长效化

实践活动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探索长效机制。依托健全的规章制度,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长效机制的构建应整合各类实践资源,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建立和健全相关制度,不断完善组织与运行机制、管理与保障机制、考核与评价机制。

一是完善有效的组织与运行机制。有效的组织与运行机制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探索和建立良好的组织机制。探索和建立各部门协调组织机制是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能否常态化、高质量开展的重要保障。组织与运行机制需要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把责任落实,不能“看起来跟所有部门有关,又和所有部门无关”。最终使实践活动停留在随机化、小规模、效果不明显的层面。学校要把各个部门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协调统合起来,统一归置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使之有序、有效和常态化。实践活动要形成各部门有效协同、资源整合、运行通畅的机制,使活动运行有序、开展有效、常态开展、效果良好。其次,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包括实践形式、实践内容、实践时间安排,还包括交通、资金、食宿等。各高校要制定和出台实践育人工作相关政策以及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实践活动相关工作的开展,确保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是完善管理与保障机制。管理与保障机制是实践活动机制长效化的重要支撑。首先是时间保障。在培养计划中预留实践活动的学时,统一布置实践活动的要求和内容,使学生提前准备,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兴趣点,并通过不同学生参与不同实践活动的交流,获得更多方面的认识。其次是经费保障。致力于助力实践活动的顺利、正常开展,学校要在政策和资金两个方面提供相应的帮助。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摆在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不断加大实践育人方面的投入,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落实到位。最后是制度保障。学校要把实践活动纳入教育计划,规定相应的学时和学分,合理的安排实践活动课时数。学校还要制定或完善相关制度,将实践活动指导工作量纳入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

三是完善系统的考核与评价机制。确保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真正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就要形成科学、完善的评价与考核机制。首先是评定在实践活动中各部门的表现。制定合理、科学的考核制度,定期对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部门给予表彰。通过评定先进,形成见贤思齐的氛围,促进各部门相关工作的开展,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其次是评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与教育效果。以学生对理论内化、认同的程度,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主要考核标准,进行量化考核。考核要注重综合评定,不能只偏向结果性考核或者过程性考核,既关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成效和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又参考指导教师、实践基地、所在学校的评价,并依据上述评价,进行综合研判,得出学生最终的实践活动成绩。最后是充分发挥考核机制对实践活动指导老师的效用。作为实践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对于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考核与评价机制一定要调动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形成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量化考核指标。指导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参与、指导工作要与职称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年终考核相衔接,努力调动广大指导教师以实践活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入脑入心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