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直 张 骥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党和政府实施了最积极有力的抗击疫情举措,在很短的时间里有效控制住了新冠病毒的传播,使防疫工作从采取非常措施遏制疫情扩散阶段进入了“常态化”防控阶段。当前,中国通过“精准防控”“动态清零”和普及疫苗接种等防疫措施,成为世界上疫情防控效果最好的国家。反观全球,疫情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当前,国际社会在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逐渐形成了以疫情叙事为核心的国际话语场域。在此场域中的国际话语权争夺异常激烈,博弈色彩不断加重。西方国家习惯“零和博弈”“文明冲突”话语,他们利用将新冠病毒“污名化”“政治化”等手段,把“隔离”“戴口罩”“接种疫苗”等抗疫措施视为“反人权”“不民主”的政策,甚至将中国对许多国家的医疗物资援助和倡导疫苗研发全球共享等视为中国试图谋取国际话语资本、向全球展示“霸权”所实施的意识形态渗透,因而严重阻碍了全球疫情防控合作。在此背景下,单纯的“刺激—反应”式的自我辩护有时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有效引领和凝聚全球抗疫力量,彻底扭转损害中国国际形象的国际舆论,就必须加强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完善和提升。
历史地看,资产阶级在资本趋利动机的驱使下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世界市场也在资本内生逻辑所支配的全球性扩张中逐步形成,在此过程中,资产阶级的话语体系完成了自己的构建并不断发展。马克思认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资产阶级的话语日益成为实现他们的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其阶级性随之广泛深刻地嵌入到话语的基本属性之中,特别是不断转化为国际话语来影响和干涉其他国家的思想意识与行动。由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世界秩序支配者的身份取得了国际话语权的优势地位,并且这一国际话语格局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由于国际话语体系的旧格局并未完全改变,而今又逢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疫情防控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同时也是国际话语领域聚焦的核心问题之一,对此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贡献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针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必要性,有学者认为,“话语权提升是构建疫情防控共同体的必然选择”(2)杨增岽:《突发重大疫情防控中的话语权提升与信心培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2期。。诚然,新冠病毒的传播使得任何国家都难以置身事外,团结协作是战胜疫情的唯一选择,但“由于非理性情绪、非科学认知、不当反应与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复杂化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合作、国际团结抗疫受到严重阻碍”(3)屈伯文:《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思》,《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3期。。为克服上述阻碍,须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这“不仅是为当前人类卫生健康危机的考量,而且是对人类卫生健康事业的长远谋划”(4)杨鸿柳、杨守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同时,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还是有效应对国际舆论对我国恶意诋毁与中伤抹黑的重要手段。有学者指出,在后疫情时代,国际舆论“泛政治化”已经成为常态(5)段鹏、张倩:《后疫情时代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价值维度与路径重构》,《新闻界》2021年第3期。,面对层出不穷的非议与诋毁,我国需要深入剖析隐藏在抹黑论调与非议话语背后的机理,明确自身的国际定位,警惕某些国家的“理论陷阱”(6)辛向阳:《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的三点思考》,《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4期。。关于如何构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有学者以话语理念为视角,建议“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构建与传播”(7)孙吉胜:《从新冠肺炎疫情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构建与国际传播》,《对外传播》2020年第4期。。有学者则运用话语制衡理论,通过内部话语制衡、外部话语制衡、消极话语制衡三种具体策略,“建立合法性,以赢得‘正确与恰当之争’”(8)赵瑞琦:《话语制衡视域下的中美新冠疫情舆论博弈》,《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有学者基于目前“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为澄清西方将国际疫情话语政治化的本质,提出要在“提升话语质量的同时强化话语环境建设”(9)张志洲:《新冠疫情下的中国“话语处境”与国际话语权建设》,《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有学者对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舆论生态进行了分析,提出应重视“把握舆论话语权、占据国际道义高地、打好舆论宣传战”(10)张彩霞:《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生态与引导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舆论生态与引导的反思》,《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10期。等舆论引导手段。综上所述,学界已经针对全球新冠疫情下的我国国际话语权展开广泛深入的研究,但这些解读与阐发仍有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的空间。尤其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国际话语权被赋予了哪些新要求,其提升与构建的可行路径与策略是什么等问题并未得到厘清与解决。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当今我国国际话语权构建面临的新形势,探讨有效构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切实可行的路径。
当前,波诡云谲的世界形势和新冠疫情肆虐相互交织,不同国家在应对疫情时的表现亦各不相同。作为全球抗疫合作的倡导者,中国的抗疫经验、抗疫理念的国际传播为全球抗疫注入了积极观念和强大动力。有效构建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我国国际话语权,可以为我国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这既有利于我国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国际抗疫形势的改观并保证全人类在这场与新冠病毒的对决中最终取得胜利。
新冠疫情是全人类所遭遇的共同危机,是对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现阶段,全球治理体系仍然以西方为中心,尽管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参与全球性事务的意愿持续增强,供给全球公共产品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但其话语权仍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被压制的状态。目前,逆全球化思潮不断发展,新保守主义盛行,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的大背景下,过去的全球治理体系日益暴露出反应迟缓、结构失衡、机制失灵等问题。因此,加快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势在必行。
人类是一个命运相连的共同整体,人类应通力合作、竭诚共进,一起保护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协作抵御危害生命的病毒。“后疫情时代,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合作共赢才是全球治理的正确方向。”(11)史本叶、马晓丽:《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体系重构与中国角色》,《东北亚论坛》2020年第4期。中国在国际上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合作共赢”“命运与共”等国际话语和理念。在全球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要紧扣疫情叙事,以中国抗疫经验为基本素材,将疫情防控中的“中国智慧”凝练成如“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中国式的国际话语,向世界各国诠释好传播好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助力全球抗疫,助力全球治理秩序朝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发展,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文明大道发展。
某些西方国家在应对新冠疫情时存在观念偏差和应对消极等问题。西方社会普遍认为,在社会公共空间只有病人、医生才应该戴口罩,民众对政府倡导的禁止大规模聚集、公共场合应佩戴口罩等防疫措施一度强烈表示反感,而“封城”“接种疫苗”等措施更被一些民众看作是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在非科学的、不理性的观念影响下,有的国家领导人支持“群体免疫”说;有的以“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死”为借口,劝导本国民众为经济放弃防疫;而有些国家竟然将抗疫问题政治化,使得疫情始终得不到有效控制。在来势凶猛的疫情面前,西方的“人权至上”观念事实上已经走向了以民众的生命做赌注,这与中国党和政府倡导的人民生命健康权利至上观念相比存在天壤之别。在我国的抗疫中,党和政府科学决策,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和重点的变化制定了“集中各方面优势资源、采取非常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的势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等极富中国智慧的科学的疫情防控举措,疫情蔓延的态势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最大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反观某些西方国家的抗疫措施,就不能说是科学的有效的,如有的国家在疫情形势紧迫时的核酸检测速度和比例跟不上,行动迟缓,有的国家虽然其疫苗储备充足并且开始接种的时间也很早,但由于部分人群以及职业团体的抵制,导致接种比例一直不高,不利于集体免疫屏障的形成。(12)截至北京时间2022年3月30日,美国累计新冠确诊病例80000546例,累计死亡病例978102例。美国是全球累计确诊病例数和累计死亡病例数最多的国家。《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美国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8000万例》,新华网2022年3月30 日,http://www.news.cn/world/2022-03/30/c_1128515503.htm。以上状况反映出目前西方社会在严重的疫情面前的群体性不理性心态。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面对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始终秉持生命至上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通过我国抗疫经验做法的国际话语传播,使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只有科学、理性和积极地应对疫情,才能把疫情对人类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才能有效应对这次新冠病毒引起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
诺曼·费尔克拉夫指出,“话语作为一种政治实践,能建立、维持和改变权力关系”(13)[法]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这就表明话语权具有整理“世界秩序”的能力。当前,国际秩序领导权争夺的聚焦点不仅在经济、政治、军事层面,而且还体现在国际话语主导权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绝对实力,逐步确立起了一整套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即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继而牢固掌握了话语霸权,取得了国际舆论方面的绝对话语优势,而且这种话语优势由传统的政治经济领域逐步向科技、生态等几乎所有领域拓展。
马克思曾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568页。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在国际思想舆论场域中表现为激烈的国际话语权争夺。中国的崛起对西方国家的国际话语主导地位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所以,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形势下,某些西方国家凭借自身的话语霸权地位,接连抛出“中国起源论”“中国隐瞒论”“中国责任论”“中国赔偿论”“不配合调查论”“口罩外交论”“疫苗外交论”等充满反智与偏见的论调,企图通过诋毁与抹黑中国来缓解国内舆论压力,转移国内社会矛盾。因此,我们要下决心突破西方话语霸权的世界格局,营造具有正确导向的全球抗疫舆论环境,进而凝聚全球联合抗击疫情的力量,为最终取得抗疫胜利奠定国际舆论基础。
国际话语权蕴含着以话语为载体的国际权力关系,它一方面是由国家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综合决定的,另一方面其自身也具有内在的运行机理。国际话语权的构建是其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维度下的国际话语要素扮演着不同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全球新冠疫情的新形势使中国构建国际话语权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从不同维度深入分析与把握国际话语的场域、理念、主体、内容等要素,科学研判当下国际话语环境,实现中国国际话语与国际社会有效衔接,才能为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实践提供科学的思路、开拓新的空间。
场域是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15)[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场域作为一个空间场所,是根据一定的话语逻辑构建起来的。在这个空间中,人们通过竞争和选择来改变或保持当前状态。在国际话语场域中,中国国际话语权一直处在相对被遮蔽的状态。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在国际话语场域空间中的交流与争锋,才能实现话语控制的沉淀和确立。所以,在全球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下,中国国际话语的构建可以在政治场域、学术场域以及民间场域等三个领域展开,为中国引领全球疫情防控舆论打下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改进和加强对外宣传,运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16)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2月24日第2版。。政治场域主要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主持或参与的有关疫情的国内国际高端会议或论坛,如“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全球健康峰会”等。在这些政治场域空间中,中国向全世界公开有力地传播中国话语,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将尽其所能支持全球疫情防控的鲜明态度,特别是突出了在疫情防控中的中国制度优势。学术场域是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组织召开的关于疫情防控、病毒研究、疫苗研发等主题的学术会议和科学论坛。布尔迪厄认为,学术场域具有鲜明的“自主性”特征,“要获得自主性,必须建筑一种象牙塔,人们在塔内互相评判……但用的武器应是科学工具、技术和方法”(17)[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2页。。来自同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学术场域中拥有较强的自主性,即通过开展学术交流、进行学术争论,最终达成学术共识。在这样的学术场域中,来自中国的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我们的疫情防控的实际经验向国外同行和公众发出我们的声音,这也是一种国际话语传播。具体来说,如钟南山院士多次就新冠肺炎临床救治等问题与国外医学专家进行学术讨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主持召开的新冠肺炎多学科论坛等。民间场域是指在全球抗击疫情中,由我国的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群体和个人开展的援助活动,这些活动向世界传播中国话语,表达了中国人民愿和世界人民一道团结抗疫的信心和决心,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与尊重,有效提高了中国国际话语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如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发起的“丝路一家亲”防疫共同行动,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向意大利、西班牙、伊朗、老挝、巴基斯坦、南非等10余个国家的抗疫捐赠活动等。
话语本身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倡导的话语理念集中反映了该国通过话语所展示的价值关切。“思想不能取代事实”(18)陈先达:《历史与历史的书写》,《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一个国家向国际社会传播的话语中体现的理念只有同全人类共同价值相契合并能增进全球福祉,才能形成和产生强大的国际引领力,才能获得国际社会积极回应与认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西方社会呈现出一定的民粹主义和反智主义的思想倾向,他们不同程度地轻视科学手段、反对疫苗接种,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际防疫合作,致使西方国家的疫情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反复反弹不断蔓延。与此相反,疫情防控中的中国向国际社会传达的价值观念是人民生命至上理念,是致力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秉持的价值理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我们倡导人类生命健康的共同价值,将人类生命健康作为全球抗疫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国际社会只有从全人类共同价值出发,凝聚价值共识,求同存异,才能形成团结抗疫的强大合力。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可资借鉴的国际协作模式,我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我们主张的国际话语理念,塑造了一个遵循国际规则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话语主体是话语的生产者与创造者。哈贝马斯强调话语交流传播的顺利与否与话语主体的努力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在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核心主体,是引领中国国际话语发挥效能的关键因素。国内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党中央及时研判疫情发展态势,果断实施了最严格也是最有成效的防控措施,很短时间就遏制住疫情快速传播的势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19)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4期。。2021年在全球健康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抗击疫情是为了人民,也必须依靠人民。”(20)习近平:《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全球健康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5月22日第2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果断决策、沉着应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思想理念,凸显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始终是我们党最为关心的头等重要的大事。同时抗击疫情也是一场持久且艰难的“人民战争”,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是最为坚实和雄厚的依靠力量。
另外,国际话语传播主体的积极主动和有力量决定着国际话语传播的实效性。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全球疫苗合作行动倡议”(22)《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0月31日第1版。,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愿为全球抗疫提供动力支持和信心保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等单行本,以话语文本的形式,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中国国际话语构建中的主体地位,正是在党的领导和组织下,中国抗疫精神、中国抗疫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为提高我国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国际话语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际话语场域中,富有感染力地讲故事的能力即叙事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权力资源,是赢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式。“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23)习近平:《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第1版。,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要求我们在叙事维度、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方面研究并掌握国际话语传播的特点和技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24)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20期。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故事,就要从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三个方面来精心组织和深刻阐述。第一,讲好中国精神故事。抗击新冠疫情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还要有坚定的精神动力。中国精神主要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能团结一致、不畏艰难、共克时艰。在这场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世卫组织专家艾尔沃德曾深有感触地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愿意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25)《凝聚共同战斗的精神力量——抗击疫情离不开命运共同体意识》,《人民日报》2020年3月5日第3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为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有所革新有所创造。在应对新冠疫情之初,我国的重大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诸多领域尚存在很多短板。我们党勇于直面挑战,几乎在集中优势资源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的同时“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作出重要部署”(26)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求是》2020年第5期。,为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完善的体制和机制保证。第二,讲好中国力量故事。无论是初期疫情在武汉集中暴发,还是后续的疫情零星散发或局部暴发,医疗团队、抗疫物资都能在第一时间迅速集结或驰援疫区。广大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坚守基层一线,积极投身抗疫工作,而中高风险地区的居民都能主动居家隔离配合疫情防控。总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14亿人民汇集起无坚不摧的抗击新冠疫情的磅礴力量。这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整体动员能力,显示出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制度优势。中国抗击疫情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显著成效充分表明我们所采取的防控措施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表示:“中国疫情防控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组织得当、中国人民有高度纪律感。”(27)杨迅、吴刚、于景浩:《为全球抗疫注入信心和动力》,《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日第17版。第三,讲好中国担当故事。新冠疫情传播迅猛,很快就席卷了整个世界。病毒不分国界,抗击新冠疫情需要世界各个国家携手合作、共同应对,需要集聚起全球的抗疫力量。在这次全世界新冠疫情阻击战中,中国始终肩负着大国担当,高度重视全球疫情防控协调工作,加强同世界卫生组织的沟通与合作,与世界各国共享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等重要数据,及时分享防疫经验,向疫情形势严峻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物资援助与技术支持,组建医疗专家团队奔赴国外抗疫前线,与全世界人民共渡难关。总之,我们要讲好中国在这次全球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强大精神、磅礴力量和勇于担当的故事,通过国际话语传播塑造一个有精神有力量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目前,在新冠疫情蔓延所造成的全球健康危机、全球治理危机、全球秩序危机中,展现坚持中国价值的大国担当,传播蕴含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实现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是迫切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有效应对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要从理念引领、制度赋能、能力提升、实践探索等方面着手,不断探寻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现实路径。
一个国家倡导的价值理念和提出的主张能否对世界各国产生影响力与感召力,关键在于其主张的价值理念能否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相契合。这次新冠疫情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波及范围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是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的重大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成功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的国家,但在国际疫情防控话语权方面仍存在与抗击疫情成就不相匹配的问题,在全球疫情防控中的国际话语认同程度仍有待提高。为充分传播疫情防控中国国际话语,赢得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话语的广泛认同,我们要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在全球疫情防控中积极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疫情蔓延不是保守主义、孤立主义、种族主义的借口,而是加强国际防疫合作的助推器,国际社会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尽快走出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困境。疫情期间,中国通过严格的防疫措施,有效阻止了病毒蔓延的速度与范围,在国内疫情防控获得成效的同时,尽最大努力援助其他国家抗疫,分享新冠病毒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防控治疗经验,推动全球新冠疫苗的公平可及以弥合免疫鸿沟。“中国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28)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20期。中国在全球疫情防控治理中的国际话语传播,向国际社会传达出中国关于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和团结抗疫的世界关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当前中国国际话语传播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引领下,中国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国际话语传播认同度不断提高,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29)习近平:《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求是》2019年第23期。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中国毫无疑义地交出了一份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的答卷。将我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中表现出来的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国际话语优势,以制度赋能助力中国国际话语传播,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宏观层面上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在整个国家的运转中始终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决定了中国中央政府拥有强大的决策能力、动员能力和执行能力,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些都是中国的强大的制度优势。新冠疫情暴发后,党中央迅速成立了“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中央多部委参与共建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强调在疫情防控中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地区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差异化策略”,坚决打赢“防控阻击战”。这些科学的防疫政策措施保证了医疗资源在全国实现高效调配,迅速凝聚和调动起全国人民参与疫情防控的热情和力量。从微观层面上看,基层党组织在本次抗击疫情的重要时刻充分显示了战斗堡垒作用,中国基层管理体制在特殊时期决策执行快速有力,用既“硬核”又“接地气”的话语进行防疫宣传,用艰苦的大量的细致入微的工作完成了入户排查、重点群体监控“两个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切断了潜在传播链条,保障居家隔离人员健康安全,这在其他国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我们就精彩圆满地做到了。对此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指出:“中国制度所具有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对全国资源的调动能力,是其他制度无法比拟的。”(30)杨迅、吴刚、于景浩:《为全球抗疫注入信心和动力》,《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日第17版。这个评价是客观公正的。无论是顶层还是基层,中国都向世界展现了出色的执政能力与治理能力,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彰显。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世界各国对中国制度的力量和优越性有了新的认识:中国制度模式和治理经验不仅不是“威胁”,从本质上来讲反而是一种积极的经验补益和制度赋能。我们要善于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中国国际话语优势,这是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重要路径之一。
“在当今国际社会,谁掌握了话语主动权,谁就能够拥有把握事物发展方向的力量,就能够影响社会的舆论趋势和走向。”(31)袁利平、李君筱: 《我国教育扶贫话语体系的发展脉络与时代构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在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要求我们全面提升全球疫情防控的国际话语权能力。国际话语权能力是掌握和取得国际话语权的基础,是国际话语主体在国际话语场域充分获取国际话语权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国际话语权能力由国际话语的创新能力、国际话语的表达能力、国际话语的辩护能力等方面组成。从全球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国际话语权构建的实践过程来看,我国应该掌握国际话语的“提问权、论断权、解释权和批判权”(32)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12期。等主动权。
首先,在国际话语创新能力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国际话语的核心主体力量,致力于中国国际话语的创新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要统筹规划和创造性地布局新冠疫情防控的国际话语内容,要根据全球疫情形势的变化,积极调动多种多样的国际话语资源,利用恰当的话语形式与语言风格,对全球新冠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给予精准阐明,并将这些话语凝结提炼为系统性、原创性的新冠疫情防控的新概念、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不断开创我国国际话语权发展的新境界。其次,在国际话语表达能力方面,各个国际话语场域之间是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我们要及时总结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及大众话语创新的成果,不断总结改进提升,提高我国国际话语的表达能力。最后,还要重视全球疫情防控的国际话语辩护能力。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吸收融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旗帜鲜明地驳斥国际上有关疫情防控的一切错误观念,坚决抵制西方国家出现的孤立主义、保守主义与民粹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我们更要善于抢占话语先机,坚决捍卫国际舆论阵地,凝聚起国际社会最广泛的话语共识,以应对来自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
国际话语的构建需要外交实践的支持,外交实践需要国际话语进行表达,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为中国外交的实践层面,“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经成为中国国际话语传播的重要实践载体。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聚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33)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56页。。“一带一路”外交实践秉持着“绿色”“健康”“智力”“和平”话语理念,致力于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形势下,我们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影响,不断推进中国国际话语在“一带一路”直至全球的传播。首先,打造“绿色丝绸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这场疫情启示我们,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34)《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23日第1版。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成为目前国际社会的迫切需要。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旨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与沿线国家的经贸来往中要坚决摈弃“牺牲环境保经济”的观念,积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话语理念。其次、打造“健康丝绸之路”。我们要秉持和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全球医疗合作,推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推动构建抗击新冠疫情的“一带一路”国家医疗卫生合作模式,将卫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开拓新思路。再次,打造“智力丝绸之路”。我们要继续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带头共享疫情防控经验,为全球治理探索新的合作机制。同时努力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有序运行,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最后、打造“和平丝绸之路”。面对当今世界非传统安全持续上升的新威胁,我们要保持和谐、包容的大国心态,秉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旗帜鲜明地反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利用国际话语传播不断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热爱和平的理念和主张。当前,全球新冠疫情防控要求我们深入探索“一带一路”合作模式,并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窗口和示范效应,积极开展全球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把我国在全球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国际话语传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