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古代诗词的阅读与鉴赏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一、诵读
常见的考查形式是划分朗读节奏。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第二,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理解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基础。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以理解文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后文就只出现“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可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答双方,帮助断句。
技巧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由于古文没有标点符号,断句时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开的地方。
技巧四:借助主语断句。古文中主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名词多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其前后往往要断开。名词出现一次后常用代词代替,找出文中的名词或代词,基本上就可以断句了。常见代词有:我(吾、予、余),你(尔、汝、女、公、卿、若、君、而、乃、子),他(之、彼、其、此)。
技巧五:借助谓语断句。古文中的谓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找到了谓语也就可以划分句子结构,从而正确断句。
技巧六:利用对称句式断句。古文讲究整齐对称,遇到相同字数或相同结构的句子一般要断开。
二、积累
常见的考查形式是古代诗词默写。近年来,各地背诵默写题的设题方式丰富多彩,有直接式默写、理解式默写、情境式默写、归纳式默写、联想式默写、飞花令默写、整首诗默写、图文式默写等。
三、感悟
通过品味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表现手法等,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常见的考查形式有填空题、简答题等。这类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形象的分析和情感的理解,注重整体感知和分析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采取三个步骤:
第一步,抓外围。包括标题、前序、后注、题干、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诗词本身以外的信息。
第二步,析意象。诗言志,词传情,“志”与“情”的载体就是意象,可以说意象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金钥匙。答题时可直接理解意象的内涵,也可以抓住意象的修饰限制成分来理解。
第三步,看尾句。在抓外围和析意象的同时还要重点把握诗词的最后一两句。古人写作时往往在尾句卒章显志,若想准确把握诗词的思想内涵,可以借助尾句来辨析。
四、运用
运用建立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对古代诗词的运用,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如何应对考试中的那一道运用性古诗文默写题上。古代诗词的正确运用,有助于提升审美,有助于抒发情感,更有助于表达思想。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想真正体会古代诗词运用的妙处,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的那一点古代诗词上,需要开拓眼界,多读多背,反复揣摩,反复品味。
牛刀小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 江
〔清〕郑 燮
昨游江上,见修竹①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饁妇②,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③,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注〕①修竹:茂密修长的竹子。②饁(yè)妇:往田野送饭的妇女。③八面玲珑:原指四面八方通明敞亮,此处指多角度地思考或欣赏。
训练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画一处)
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2.作者借山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山水中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训练
1.这首叙事诗中直接表达诗人对卖炭翁情感态度的词语是
。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的“苍苍”意思为“茂盛的样子”,有同学据此推断出“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苍苍”描写的是卖炭翁头发长得茂密。你是怎么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答:
3.下面是根据本诗部分内容改编的微剧本片段。请根据题目要求,在横线处补充内容。
①
②
三、联系学过的古诗文,将下面的文段补充完整。
鸿雁传书,尺牍有情。诸葛亮以书诫子:“ ,非宁静无以致远”;韩愈赋诗六侄:“云橫秦岭家何在? ”。吴均以书述志:“鸢飞戾天者,
”;辛弃疾壮词寄怀:“了却君王天下事, ”。刘桢书赠从弟:“ ,松柏有本性”;李白遥寄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商隐夜雨寄相思:“何当共剪西窗烛,
”;苏东坡月夜怀子由:“但愿人长久, ”。从这些书信往来、诗词酬和中,我们聆听到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友情、家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