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安徽省发改委公示2021年度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成效评估得分靠前的县(市)名单,界首市资源循环利用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再次位列第一名。
从2019年正式获批,界首市资源循环利用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已连续三年在全省评估中进入前三甲。
以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发展为引领,界首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走出了一条开发“城市矿产”的特色发展之路,连续多年经济增速位居安徽县域前列。
界首是如何做的?
界首始终坚持“招商第一”,以“两化一推”为抓手,创新战法打法,强化“双招双引”,优化营商环境。
招商引资欢起来。一是开展产业链招商。围绕六大新兴产业招商需求,组建招商服务专员队伍,实施重点项目专班服务制度。2022年上半年,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8 个,总投资243.77 亿元。二是开展商协会招商。依托外地商会成立6 家“双招双引”联络站,选聘一批招商服务专员队伍,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产业招商信息,进一步拓宽招商信息渠道。三是开展“云”招商。依托“四新一大”优势产业,绘制契合度高、发展理念新、产业定位切合实际的招商云地图,用活基金招商等相关政策,做到零距离、零成本、零时差线上招商。上半年共承办5次“云”招商活动,洽谈项目11 个,总投资119.9 亿元,签约项目2 个,总投资61.6 亿元。
招才引智动起来。界首坚持打造招才引智“强磁场”,建立健全人才招引、培养、服务、激励、保障等机制。近年来,界首启动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进工作,坚持柔性引才,建立“星期六工程师”“候鸟工程师”“季度专家”引才机制,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人才到企业兼职,提升企业科研能力,实现合作共赢。界首还在深圳成立深圳融城科创发展有限公司,依托深圳离岸科创中心,对接科技创新、人才、科研院所等高端资源,承接科技项目与人才到界首发展,为界首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创新动力。
企业服务优起来。界首坚持问题导向,助力为企解难题。今年以来,按照省委提出的“一改两为五做到”,切实转变作风,进一步强化企业服务意识,秉承“好时不扰,难时出手”的企业服务理念,真心实意地服务企业发展。界首高新区成立了企业服务中心,举办企业服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会,对项目入园流程、投资协议书签订、成片开发方案与项目建设等进行业务培训;组建企业服务专班,切实为企业纾难解困。
重大项目建设既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更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22年以来,界首全力以赴牵好项目“牛鼻子”,推进各类重点项目建设“加速跑”,点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是坚持项目谋划有高度。秉承“项目跟着规划走”“项目跟着政策走”,并选派专业人员常态化开展项目谋划。二是坚持项目会战有热度。实施“月月有开工、季季有观摩”“红黄旗”“末位表态”以及 “周调度、月小结、季讲评”等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三比”“赛马”活动,推动加快项目建设。三是加大要素保障有力度。以五大领域、十大片区为单元,由市级领导干部牵头负责,细化任务分解,明确时间节点,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压茬推进。围绕“人、地、钱、证”要素保障,梳理总结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帮助协调解决。
2022年,界首列入重点项目库工业项目55 个,总投资269.3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6 亿元,前三季度完成投资110.7 亿元。计划开工项目31 个,已开工25 个;计划竣工项目16 个,竣工13 个。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2022年,界首高新区实施重点项目63 个,总投资254 亿元。
界首以全域创新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为主线,围绕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首先完善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1+X+Y”科技政策体系,出台《界首市加快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十条政策》,为打造科技型企业集群营造出良好政策环境。
其次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界首科技研发投入占GDP 的2.61%,居皖北第一,全省领先。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80 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授权量27.978件,是全省的1.26倍、阜阳的3.68 倍。
三是培育创新主体。界首高新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8 家、国家创新型企业1 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2 家,建设1 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 家星创空间、1 家省级众创空间和108 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设立界首(上海)科创离岸中心。
最后是坚持改革创新。界首高新区积极探索“管委会+公司”改革,瞄准发展中的痛点、堵点、难点,以系统思维统筹考量,一体推进高新区法定机构改革、国家高新区创建、省级开发区赋权等工作。
在2021年度阜阳市开发区综合考核中,界首高新区排名第1 位,在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中排名第13 位。界首高新区还荣获2021年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考评第1 名。8月30日,科技部公布了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通过名单,界首市位列其中,是皖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城市。
“十四五”期间,界首将乘势而上,继续做大做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