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雯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 100015
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双高”计划提出“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建设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1]。“双高”计划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形成了新需求。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在此过程中努力培养一支信息素养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并发挥信息化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因此,国内外对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研究非常活跃,有不少这方面的成果。
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国外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美国曾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进行了广泛地研究[2-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颁布了《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英国发布了《ICT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师能力标准》[4]。国内学者何克抗、祝智庭[5]、顾小清[6]等从不同维度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过探究,20世纪90年代,南国农先生从信息技术的视角考察教学过程,提出了“信息化教学”概念,成为国内研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起点[7]。近年来,有学者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研究,如韩锡斌、葛文双在《中国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研究》[8]一文中,对1147名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张一春、王宇熙对江苏省74所高职院校819位教师进行了信息化能力的调研,进行了现状分析,并给提出了能力提升的对策[9],这些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双高”“高标准定位、高水平设计、高效率实施、高效能产出”[10]的发展要求,从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构建高水平双师队伍、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等多个维度进行绩效考核[11]。在学校治理能力、教学质量评价、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材与教法改革、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技术技能平台、社会培训平台等方面都应该有所提升。其中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是第一位的,是所有其他建设水平提升的基础,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基础的基础,它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与时俱进的,要不断地提升发展。教育部长怀进鹏强调“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因此,研究“双高”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并进行实践,是推进“双高”建设的重要抓手。
2.1.1 研究路径。本课题研究按照“调查研究-专家论证-分析归纳-建立模型”的程序进行。
2.1.2 研究方法。运用文献检索方法,调查国内外教师信息化能力模型研究成果,明确课题研究的基础。在学校前期对教师的岗位职责、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组运用DACUM的方法,研究形成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维度(模型)。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专家论证等方法,面对职业院校“双高”建设发展目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教师队伍建设发展标准,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等情况,分析提炼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并归纳成为五个维度,形成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见表1所示。
表1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
根据研究形成的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分析五个维度中每项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的内涵,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课程体系,并对职业院校教师开展培训,进行实践的研究。
目标清晰、定位准确是开展高质量培训的前提。每个培训项目在策划时,按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均设计清晰的既定目标。通过对学员课前的需求调研,对既定目标进行修订,形成实施目标和实施方案。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考核等方面更加契合学员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水平,使培训定位更加精准,为高质量培训打下了目标基础。
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培训师团队是培训项目落地的坚实保障。课题组长期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研究和课程开发,积累了一批专家、学者和校内讲师,形成了校内外专家相结合的专业培训团队。同时课题组所在学校与研究院所、知名高校、行指委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践研究,为高质量培训奠定了师资基础。
优质精准的课程是确保培训高质量开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课题组通过常年培训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并随着专业的发展和学校、教师的需求不断调整与更新。培训课程成系统化,形成了“三要”特色,即一要务实、落地:在教学中注重实践,理论引导、实践为重。让参训学员学习后就可以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当中;二要结合人体学习机能规律:在教学设计中,理论部分安排在上午精神饱满中讲授,实操部分的课程安排在下午进行;三要形成培训成果:培训设计以项目式教学为引导,让每位参训学员,培训后都有自己的学习成果。
培训成果的转化是培训有效性的重要体现。课题组通过几年来的各类信息化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授课方式推陈出新,培训教学成果显著,形成了“带着任务来,抱着成果走”独具特色的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组织实施流程。培训开始即明确每位学员的信息化实施项目,学员在培训期间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转化成可见有用的成果,实现了成果物化,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优质资源。
拥有一支经验丰富、专业高效的培训管理团队是有序开展培训的重要保障。课题组所在学校建有教师发展中心,拥有自己的培训管理团队和专职培训教师,负责课程的开发、方案的设计、课程的讲授、质量的监控等,以“精心设计、理实一体、实操体验、成果展示”的理念规范组织培训,确保各类培训项目实现全流程高质量管理。
为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效果,做好学员管理、班级运行管理、师资队伍管理、班主任管理等,需要相关制度保障。课题组根据培训实践,制定了《培训班管理工作流程》、《培训班微信群、QQ群管理规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等,并建立生活班主任制度,随班入住全天候解决学员问题。制度管理加上贴心关怀,使得学员能够很好地配合培训管理过程,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两高”要求,通过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模型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研究,形成适合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课程体系和培训实施方案,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