伢儿同伴团:建构儿童友好生态圈的新载体研究

2022-12-06 02:40方飞飞黄正楠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浦沿幼儿园
幼儿100 2022年44期
关键词:入园小班同伴

文/方飞飞 黄正楠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浦沿幼儿园

2022年,浙江省杭州市正式启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明确提出了创建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即到2025年,杭州构将建形成适应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政策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权利友好、环境友好五大发展体系。基于杭州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目标,我园秉承省代会提出的“为儿童创建、请儿童参与、让儿童受益”友好理念,不断创新“入园焦虑”缓解载体,为幼儿打造温馨、安全、友好的园所环境。

学年伊始,小班幼儿陷入分离与规范的双重冲突,中、大班幼儿则面临更多成长课题探究。在中、大班成长主题如“我是哥哥姐姐”“我长大了”等主题实践过程中,发现主题活动的实施存在以下问题:(1)成长话题抽象空泛;(2)责任感与价值感体验不强;(3)社会活动真实性缺失,操作性不强等。“伢儿同伴团”是指通过“模拟同胞”实现幼儿与幼儿关系的双向互动的载体,帮助幼儿获得与同胞学习、生活的经验。邀请中、大班幼儿参与小班幼儿的适应过程,这既为中、大班幼儿提供真实的责任感和价值感体验,又能帮助小班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丰富同胞经验,从而构建让全园儿童拥有安全感、参与感的双边儿童友好生态圈,真正突出儿童的主体性,营造儿童友好及参与环境。

一、“伢儿同伴团”的样态创建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儿童友好就是不断为儿童成长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以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和参与权。“伢儿同伴团”从活动时间、人员选择、评价方式及保障机制四个维度进行载体设计(见图1),在这个载体设计中,始终体现儿童主体原则,通过儿童自主决策、自主参与、自主评价等真正实现“为儿童创建、请儿童参与、让儿童受益”的友好理念,突出保障儿童的“参与权”。

图1 “伢儿同伴团”新载体设计

(一)内容时段基于情绪和服务需求

“伢儿同伴团”活动时间不固定,是以小班幼儿情绪需求、服务需求、游戏需求为主要依据,确定入园时段、午餐时段、睡前时段为“同伴团”主要活动时间,其他游戏时段为按需选择时段(见图2)。

图2 “伢儿同伴团”活动时段与内容

“伢儿同伴团”意图通过入园接待,陪伴小班幼儿入园,进行路线指引,缓解分离焦虑;通过抬床、整理床铺等生活照顾,树立规范榜样,提升幼儿自理能力;依靠游戏互动,让幼儿获得交往体验,习得交往技巧。

(二)人员选择遵循幼儿需求和意愿

“同伴团”不应该成为成人一厢情愿式的自我感动,为此,从“伢儿同伴团”人员招募到志愿者活动内容都基于幼儿自主自愿的原则。大班教师会通过圆桌谈话、思维导图等方式,了解大班幼儿意愿,请幼儿自行制订参与“同伴团”的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同时,小班教师会及时咨询小班幼儿意见,如“你想请哥哥姐姐带你进去吗”“你想请谁带你进去”等,从而真实反馈幼儿需求,确保幼儿的参与权和选择权。

(三)服务反馈采用多方他评与自评

幼儿参与服务之后,幼儿园会通过班级团体讨论、被服务幼儿反馈、全园表扬、公众号宣传等方式进行及时他评,也会通过思维导图、经验分享等方式进行有效自评,从而帮助幼儿实现行动到价值感的转化,助推幼儿总结经验。

(四)保障机制依托教师与园所共建

在“伢儿同伴团”实践中,教师和园所角色重新定位,退居幕后,是观察者、引导者及安全保障者。

为了保障“伢儿同伴团”的有效实施,幼儿园从两条线出发共建。一条线是班级教师,中、大班教师统计想要参与“伢儿同伴团”的幼儿人数,并引导幼儿做好任务认领和计划;观察幼儿在实践中的问题并梳理讨论;小班教师观察记录幼儿需要、发布任务及服务反馈。另一条线为园所的行政值周教师,职责在于保障每天晨间接待同胞团的秩序、安全及活动记录;确保“同伴团”实现需求、意愿、行动、反馈的活动闭环,保证幼儿参与感、价值感及安全感获得(见图3)。

图3 “伢儿同伴团”保障机制

二、“伢儿同伴团”新载体的实践

(一)志愿计划,做好参与性准备

作为“伢儿同伴团”提供帮助的一方,中、大班幼儿需要初步明确“伢儿同伴团”的目的和要求,并积累班级路线、主动交往、安抚新生的经验和技能。这时候,可以通过主题“我升中班了”“我是哥哥姐姐”等,引导幼儿发现自身的变化,发掘自身能力,激发幼儿作为哥哥姐姐的自豪感及主人翁意识。再通过集体活动、圆桌探讨等与幼儿商量,如“弟弟妹妹刚刚上幼儿园,他们需要帮助,你们可以帮助他们什么”“怎么找到弟弟妹妹的班级”“除了带弟弟妹妹回班级,还可以为他们做什么”等问题,帮助幼儿厘清活动内容和活动经验。

通过讨论以后,请幼儿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制订“同伴团”计划书,自行选择想要参与帮助的项目和具体内容、时间等。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发现中、大班幼儿对小班班级路线认识存在困难,于是组织专门的活动帮助他们提前做好认识,做好心理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工作。

(二)按需帮忙,缓解个体化焦虑

1. 晨间接待提供情感慰藉和路线引领。

小班幼儿入园阶段是情绪变化最激烈的时段,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父母、教师及熟悉的人给予的安全感。但由于疫情影响,家长不能入园接送,教师人手不足,而同为幼儿的“哥哥姐姐”仿佛自带魔力,能够给予小班幼儿莫大的勇气和安全感。鉴于此,根据大班幼儿报名情况,每天晨间安排10名“同伴团”志愿者在门口接送小班幼儿。他们接过小班新生小手的那一刻并开启了安全送达的使命。

案例1:不可以放开我的手哦

在实行“伢儿同伴团”的两个月里,各班幼儿踊跃报名,由于供大于求,哥哥姐姐机会也只能轮流帮忙。但是有的幼儿为了争取这个机会,会早早到园。大二班的锋锋就是其中一员,他已经坚持了一个星期参与晨间志愿活动。一名在班级令老师头大的孩子,在接送弟弟妹妹这件事上表现出了强大的责任心和毅力。每每晨间入园期间,当一个小班幼儿主动走到志愿团面前等待时,锋锋快速出击,询问道:“你是哪个班级的?”“小五班。”“我带你进去,你不可以放开我的手哦!”锋锋的指引和陪伴让弟弟妹妹获得强大的安全感和熟悉感。

2. 游戏互动提供模仿参照与危险预警。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除了晨间接待,“伢儿同伴团”更深入地实现与弟弟妹妹的互动。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利用幼儿“爱模仿”的天性,发挥幼儿群体的积极作用。通过讨论,大班幼儿通过“餐前游戏互动”“户外共同游戏”等方式,实现与小班幼儿的游戏互动,为他们提供游戏交往、游戏操作、游戏规则的模仿参照,帮助新生更快地融入集体。

此外,《指导意见》指出要保障儿童的成长空间友好,提出公共场所要按照儿童需要进行适儿化改造,公共设施和标识、标牌应更加适合儿童。幼儿园的户外场地或大型器械存在很多潜在的危险,张贴或者设置安全标志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有什么办法提示不认识文字或识字不多的幼儿注意在户外场地或器械的安全事项呢?”“伢儿同伴团”提出这一问题,并一起制订了专属的安全标志和提醒,为新生幼儿提供危险预警,实现空间的友好。

3. 生活环节提供榜样规范和环境布置。

真正被幼儿接纳和喜欢的幼儿园班级环境应是延续了“家”的温馨,能够让幼儿感受到归属和爱的地方。除了班级教师在营造之外,“伢儿同伴团”也在积极发挥着作用,在餐前、用餐等环节,榜样的作用加上幼儿爱模仿的特点,让小班幼儿在与同伴的互相接触、互相观摩中提升自我服务技能。每天“伢儿同伴团”会为小班弟弟妹妹抬床、整理床铺、分享睡前小故事等。入园不到一个月,小班幼儿已经出现了自发抬床的行动。小班幼儿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帮助中感受到自理力量在增强,逐步产生自我服务的愿望。

4. “兄妹”时光实现梯度陪伴。

除了“模拟同胞”之外,幼儿园也存在一些真实同胞,兄妹之间有强烈的情感链接,小班幼儿常常需要哥哥姐姐在午睡等时段进行陪伴。这个时候,幼儿园会根据幼儿需要和意愿,提供兄妹时光陪伴,帮助小班幼儿减轻焦虑,提高安全感。

(三)及时回顾,内化真实性体验

“伢儿同伴团”的志愿之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大班幼儿常常遇到意料之外的问题,他们的真实情感需要聆听,这也是真正保障幼儿参与权的重要一环。“弟弟妹妹一直哭,不肯说话,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时候要接送的弟弟妹妹太多了,我有一点点累。”

也有一些是对成长、对行动价值的真实体验。“我接了妹妹,她是小四班的,我把她送到班级,她谢了我,他们老师也谢了我。”“我感觉自己更有力量了。”“我和弟弟妹妹手拉手进教室,太开心了。这是爱的力量!”这样的体验,通过分享、记录、回顾、表达等方式内化为幼儿生命体验的一部分,让他们实现对“成长”的真实理解。

图4 幼儿对“伢儿同伴团”的情感体验

(四)信息流通,实现生态型反馈

“伢儿同伴团”不是单向的付出,及时有效的外部评价,有助于更好地推动价值的形成和活动的不断优化。基于“儿童主体”“多维评价”原则,园所打通了“幼儿”“教师”“家长”等多维评价通道。

1. 感谢漂流瓶,新生情感的主体回应。

作为“伢儿同伴团”的主要服务对象,小班新生是如何感知和感受这些互动的呢?“今天是一个大哥哥送我进来的。”“大姐姐帮我拿棉被了。”“谢谢哥哥姐姐帮我们抬床。”除了语言上的感谢,还借助“有趣的瓶瓶罐罐”主题,特别打造“感谢漂流瓶”这一趣味形式,拓宽小班幼儿的表达路径。小班幼儿将自己对哥哥姐姐的感谢利用画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将这些美好的感谢通过“漂流瓶”传递到哥哥姐姐手中,这样充满仪式感的活动让情绪真实地流动起来,真正保障幼儿的参与权和主体性。

2. 微信公众号,互助精神的样态宣传。

“伢儿同伴团”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他们放心地将孩子交给中、大班幼儿是对他们能力莫大的肯定。幼儿园公众号每学年都会推送“伢儿同伴团”的活动事迹,通过这样的方式,宣传这一有意义的活动样态,发挥幼儿的“主动权”“参与权”,最终让双边幼儿都受益,以此让中、大班幼儿获得更多维的反馈及肯定。

三、“伢儿同伴团”新载体的研究成效

1. 缓解幼儿入园焦虑,实现高效适应。

“伢儿同伴团”旨在帮助小班幼儿缓解入园焦虑,为他们提供友好、安全、充满爱的园所环境。在开展此项目的几年中,小班幼儿焦虑的人数不断降低,焦虑时间不断缩短。2021学年,大部分幼儿3周内能够完成入园适应;2022学年,大部分幼儿2周内完成入园适应,3周后只有全年段只有3个幼儿处在轻微的分离焦虑之中,其中有教师的辛勤付出,也有“伢儿同伴团”的助推作用。

2. 获得真实责任体验,促进成人准备。

大小幼儿在自然的生活情境和真实的问题中交往互动、相互促进。一方面,小班幼儿在交往中感受到哥哥姐姐的关爱和环境的友好,同时他们通过观察并模仿中、大班幼儿的行为,促进了认知、情感和技能的发展。另一方面,哥哥姐姐也通过这样的活动,获得了真实的责任体验,肯定了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促进了能力和社会性品质的发展。

案例2:你去找个哥哥姐姐带你进去

新生入园的第一周,相较于值周教师和“伢儿同伴团”,家长们似乎更信赖班级教师。他们总是抱着孩子在门口等待班级老师说:“没事,我等我们老师出来。”小志愿者“生意”惨淡,他们灰心地说道:“怎么都没有弟弟妹妹需要我们?”而这一状态在第二周得到了改变,有家长开始在门口对自己的孩子说:“等会儿你去找个哥哥姐姐带你进去。”“你看哥哥多厉害,让他带你进去吧。”更有一些家长,在门口夸赞小志愿者们:“哎哟,大班的哥哥姐姐真是能干呀。”再到后面,弟弟妹妹会主动走到志愿者面前要求带领。常常听到小志愿者们的对话:“你今天带了几个?”“3个。”“我带了5个了!”

这样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幼儿的“发展权”与“参与权”。他们不再是幼儿园新生接纳的旁观者,他们真实地参与到幼儿园新生适应的环节中,实现了园内各年段幼儿的情感互动和流通。在实践中,有一个大班的幼儿发出感叹:“弟弟妹妹什么时候才能自己走进去呢?我们上小学了谁来带他们呢?”小小的责任感在他内心萌芽。此外,“伢儿同伴团”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长的焦虑。

3. 实现四方情感流动,形成儿童友好新样态。

“伢儿同伴团”这一新样态的实践,探索出了保障幼儿参与权、发展权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幼儿权利保障;同样,通过这一样态实践,抓住了“新生入园”这一契机,将大小幼儿、新老家长、各班教师紧密且融洽地粘合在一起,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友好的成长空间和发展环境。“伢儿同伴团”这一从活动时间、人员选择、评价方式及保障机制四个维度进行的载体设计,是一个值得推广且具有强烈可操作性的儿童友好新样态。

猜你喜欢
入园小班同伴
督学入园,指导促发展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寻找失散的同伴
落地
小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东阳10家电镀企业被整合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