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秀敏,王保珍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
围绝经期是每位女性必然经历的生理过程,是女性的正常生理代谢机能进一步衰退而通向衰亡的自然生理变化过程。当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随之出现一系列的躯体、生理和心理症状,如内分泌失调、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神经精神症状、骨质疏松、泌尿系症状和腹型肥胖等,大量研究表明,膳食结构搭配合理有助于延缓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展速度[1]。
于奇等[2]在关于我国预期寿命的变动及预测分析中指出,2030年我国女性平均绝经年龄约为50岁,平均寿命为84.86岁,由此可见女性将会在围绝经期内度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基于膳食模式的不同,女性的绝经年龄也呈现不同的趋势,说明膳食模式与绝经年龄之间存在相关性。针对绝经年龄的研究,有报道指出,女性的绝经年龄延迟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降低,而当绝经年龄提前时,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因此,保持健康的膳食模式,延迟绝经年龄,不仅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还可以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
不同的风俗、饮食习惯以及遗传因素等都会导致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情况有所不同。目前,针对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的研究显示,居民缺乏营养学知识,尤其不了解饮食与慢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在膳食摄入方面,存在营养素摄入不均衡的情况,膳食纤维五谷杂粮的摄入量偏低,高盐高脂高热量饮食摄入偏多,且不注重运动、缺乏锻炼。强化围绝经期女性的膳食管理理念,规范健康饮食行为,引导女性健康饮食,在减少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相关疾病的发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围绝经期阶段,女性容易出现潮热等血管舒缩症状,主要是由于女性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水平发生波动或降低,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有研究表明,以地中海饮食为主的国家,心脏病的发生率较低,地中海饮食是指以水果、蔬菜、杂粮类、鱼豆类以及橄榄油为主的饮食模式,有助于减轻血管舒缩症状[3]。大豆异黄酮作为一种植物雌激素,在改善更年期症状方面也有积极作用,不仅可以延缓女性衰老,还能够减轻血管舒缩症状。
研究显示,绝经是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上升的独立危险因素,现代女性因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精神压力大等原因,导致绝经年龄提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也随绝经年龄的提前而提高。另有大量研究显示,女性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绝经前与绝经后存在显著差异,绝经后的发生风险更高[4]。一项关于老年人膳食结构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均衡膳食有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能够减少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5]。以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乳类为主的“蔬菜-水果”膳食模式,与血液甘油三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C-反应蛋白等呈负相关,在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而以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加工肉类、含糖饮料和精细主食为主的“肉类加工类”膳食模式则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另外,也有大量关于植物化学物的膳食摄入与血压及血脂的相关性研究,其中上海市的一项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增加蔬菜、豆制品、膳食纤维、植物甾醇与花色苷的摄入量,能够降低围绝经期女性的血压及血脂水平[6]。有研究指出,广泛存在于植物油、谷物、种子、水果和蔬菜中的天然甾体化学物植物甾醇,能够降低血液中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胆固醇的水平,达到降血脂的作用[7]。豆制品中所含的大豆异黄酮、植物甾醇等也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增加豆制品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液中总胆固醇的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8]。
基于以上研究,健康膳食模式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具有显著作用,进入围绝经期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保持健康的膳食行为,能够有效降低血液总胆固醇及血脂水平,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对于保证女性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关于健康膳食模式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研究显示,由于围绝经期女性在生理方面的改变以及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导致其心理状态不稳定,抑郁情绪较重[9]。一项关于主食摄入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膳食模式在有无抑郁症状的女性中存在显著差异,在有抑郁症状的女性中,其主食主要以方便面和杯面为主,无抑郁症状组主食以五谷杂粮摄入较多,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显示,抑郁发生的潜在机制是慢性炎症,膳食纤维对肠道菌群的有益作用可降低炎症反应发生的风险,可以减轻特定脑区的氧化应激,降低炎症反应的发生,对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最终起到预防抑郁的作用[10]。蔬菜水果和粗杂粮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日常膳食中多摄入蔬菜水果以及粗杂粮,有益于抑制抑郁情绪。膳食营养成分中,抗炎食物主要包括绿色及深黄色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等,而促炎症食物主要包括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等的食物。促炎性膳食模式可能增加抑郁的发生风险,围绝经期女性在选择膳食模式时,应以抗炎食物为主,尽量减少促炎食物的摄入,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保证身体健康。
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其在改善抑郁症状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人体无法自身合成,只能通过食物摄取,且其在深海鱼类中含量较高,所以经常摄入鱼类的人患有抑郁症的风险比不常摄入者低,说明以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健康膳食模式,会降低抑郁的发病风险,而以富含饱和脂肪酸为主的不健康膳食模式,会增加抑郁的发病风险[11]。也有研究显示以“地中海膳食模式”为主的膳食会降低抑郁症的发生率,以红肉及加工肉、薯片、甜食等高摄入为主的“不健康膳食模式”则会使抑郁症的发生率增大[12]。
另外,维生素D的缺乏被广泛证实与多种心理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还可能参加5-羟色胺的合成,因此保证维生素D的摄入量充足,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13]。
综上,围绝经期女性,由于生理方面的改变,心理和情绪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发生抑郁情绪。基于目前现有的最佳研究证据,为了有效预防围绝经期抑郁症状,专家建议人们应遵循健康膳食模式,应以富含优质蛋白质、高纤维素的饮食为主,多摄入新鲜水果、蔬菜、海鲜、鱼肉、乳制品、豆类、粗杂粮和坚果等,减少或限制加工类食物、快餐、烘焙食品和红肉等的摄入量。
骨质疏松主要是由于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而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骨质疏松发生骨折的人数大约900万人次,我国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高达19.2%[14]。因骨质疏松而导致的各种骨折发生率较高,人们更应该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做好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最大限度地减少骨折发生率。
雌激素具有促进钙盐及磷盐在骨质中沉积的作用,对骨强度有保护作用。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降钙素分泌减少,骨钙再吸收作用减弱,甲状旁腺激素亢进,骨吸收超过成骨细胞骨形成,造成骨质疏松风险增加。50岁以上的女性中,大约有1/3患有骨质疏松,因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应尽早对老年女性进行营养支持,预防骨质疏松。
膳食因素对预防骨质疏松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膳食来补充钙和维生素D,达到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作用。比较好的天然钙源包括乳制品、海产品、蛋类等,因乳制品比较容易吸收,养成长期坚持饮用牛奶或规律补充钙剂的习惯,有益于减轻骨关节肌肉痛等症状。另外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吸收,对骨质沉积有促进作用,在骨质疏松症女性中,约50%的患者存在维生素D水平不足。维生素D在维持人体生长发育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阳光照射自身合成不足的情况下,需要从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中摄取[15]。
植物化学物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物质,其中类胡萝卜素为常见的植物化学物,在黄橙色或深绿色蔬菜水果中含量丰富,对人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有研究显示能够有效预防骨质疏松[16]。CHEN等[17]在一项针对中老年人的横断面研究中指出,膳食及血清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与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一项在弗雷明汉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中,对骨质疏松症的横断面研究显示番茄红素摄入量与女性转子骨密度呈正相关;与女性腰椎骨密度减少量呈负相关,番茄红素对骨质疏松有预防作用[18]。
锌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素,锌的摄入与骨质疏松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锌缺乏可能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锌对于骨骼的形成以及抑制钙盐的流失具有有益作用,可以刺激成骨细胞成骨。KALITA等[19]研究发现,锌缺乏与成骨细胞的生成呈负相关。目前已知以蔬菜、水果、豆类、奶类、鱼和贝类为主的膳食模式可降低骨质疏松症的患病风险,而长期摄入高脂肪或高动物蛋白,则会明显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生。
综上,女性绝经后,其骨质疏松症的患病风险增加,目前已知水果、鱼、贝类以及膳食中合理增加优质蛋白质、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可以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我国的肥胖人口增长迅速,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上升,在围绝经期女性中也凸显了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围绝经期女性新陈代谢缓慢,脂肪吸收增加,营养过剩,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增加,再加上活动量减少,增加了肥胖的风险。一项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对围绝经期女性进行的体检结果显示,高脂饮食摄入者,发生超重和肥胖的几率增加,而采用亚麻籽低血糖指数膳食及降低膳食盐摄入量的营养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更年期超重、体质指数、腰臀比和内脏脂肪面积等,降低肥胖的发生率[20]。另外,西班牙人的一项横断面调查显示,以地中海饮食为主的膳食模式也有助于维持正常体质量[21]。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快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快餐食品模式成为现代人的主要饮食模式,这就导致饮食摄入不健康,营养素摄入不均衡,高脂、高胆固醇、高能量等摄入过多。另外,由于传统工作模式的改变,由以往体力劳动转变为脑力劳动,导致人们的活动量减少,食物摄入后在体内消耗的时间延长,脂肪堆积,从而促使肥胖发生率增高[22]。
综上,由于运动量减少或缺乏体育锻炼,绝经后女性体脂质量容易发生改变,脂肪吸收和储存增加,新陈代谢缓慢、营养过剩、肥胖风险增加,导致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建议采用健康膳食的营养干预改善更年期超重、肥胖女性的体质指数等。
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血管舒缩症状、心血管病变、神经精神症状(失眠、抑郁等)、骨质疏松、关节疼痛、头痛、眩晕和泌尿系统感染等,这些相关症状和临床体征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严重危害了女性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质量,因此围绝经期女性的健康问题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围绝经期女性应注意均衡营养、运动规律,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粗杂粮、鱼类、贝类、乳制品、豆类食物,以及含维生素、钙、锌和优质植物蛋白丰富的食物,以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风险。此外,关注围绝经期女性健康饮食,不仅有助于改善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慢性疾病,还能够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提高女性生活质量,帮助女性顺利度过围绝经期。关爱女性健康,增强健康饮食理念,减少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