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视角下巴林特小组在综合医院教学培训中的应用进展*

2022-12-06 22:04:44综述芦灵军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11期
关键词:巴林规培共情

高 静 综述,刘 劼,芦灵军△ 审校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1.医教部;2.法律事务部,四川 宜宾 644000)

在医患关系敏感的今天,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保证医疗活动正常有序开展的基础。医护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维护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是,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在专业人才医患沟通方面的教育培训不够重视,尚未形成规范且行之有效的医患沟通培训教育体系。有研究报道,巴林特小组培训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和医学人文素养,促进医患和谐,减少职业倦怠[1]。在国外,很多医学院校把巴林特小组列为医学教育的必修课程,而国内巴林特小组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已有大型综合医院逐步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进行医患沟通方面的培训,有助于医患关系健康和谐发展[2]。

1 巴林特小组

1.1巴林特小组简介 巴林特小组由学者于20世纪50年代创建,起初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训练全科医生处理医患矛盾的小规模病例讨论组模式,米歇尔·巴林特将这样的工作小组称为“培训暨研究小组”[3]。其由一位经过专业训练的组长带领一组全科医生,定期分享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并重点针对医患关系进行讨论。

1.2巴林特小组工作坊 巴林特小组由8~12位成员组成,所有成员围成一圈而坐,组长先说明小组活动规则,包括保密原则、不提供建议或解决方法等。然后由一位医生提供在工作中遇到困境的典型案例,其他成员进行讨论,重点发表他们的想法和感知,不提供建议或者解决方法。最后,案例提供者给予反馈,报告自己感受、想法及收获。小组在整个过程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容器(米歇尔·巴林特称为“金鱼缸”)[4],让案例汇报者从其他成员的表达中对事件有全新的视角和理解,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同时,也让组员对困难案例进行情感反应,让所有参与者积极主动思考,从对案例的反思中获益。

2 巴林特小组在综合医院教学培训中的应用

2.1巴林特小组在实习生医患沟通培训中的应用 在频繁发生医患冲突和医疗伤害事件的背景下,临床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职业价值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职业倦怠”问题逐渐凸显。在实习生培养阶段,医院不仅要重视基本的临床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传授,更要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断将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和医患关系风险应对指导融入实习生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三甲医院已经尝试性地将巴林特小组运用于实习生医患沟通培训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郑银佳等[5]对104位临床实习生进行了巴林特小组培训,在培训前、后均采用《医患沟通技能评价表》和《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巴林特小组培训不但减少了临床实习生对学习医患沟通技巧的抵触情绪,反而增强了他们学习医患沟通技巧的兴趣,提高了共情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梅松丽等[6]对临床医学七年制的实习生进行了巴林特小组培训,使得大学生能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待、分析复杂的医患关系。邹乙菱等[7]的研究表明,将巴林特小组活动应用于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值得广泛应用。巴林特小组培训给实习生创造了安全的环境来表达其情感,实习生通过分享在实习生期间亲身遇到的案例,使自己的负面情绪得以表达和释放。同时,通过主动讨论思考,实习生发现自身存在的盲点,能从多元视角看待问题,更好地理解患者。在新冠疫情影响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肖萱等[8]创新性地开展了“新型线上巴林特小组”模式,对40位本科阶段临床实习的医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新型线上巴林特小组”教学活动。研究结果显示,“新型线上巴林特小组”模式对于改善本科医学生医患沟通负面情绪、增加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2巴林特小组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培)中的应用 目前,针对住院医师,国家规培重点强调临床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医患沟通和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训要求相对偏少。在住院医师临床教学培训中,也缺乏医患沟通方面的专项指导。对于刚参加工作的规培学员来说,没有经过专业的医患沟通技能培训,实际临床轮转中难免会遇到许多棘手的医患问题,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故对其进行医患沟通培训十分必要。刘婵等[9]将巴林特小组应用于全科医师规培中,选取了54位接受国家规培的全科医师为研究对象,共开展30次巴林特小组培训。结果表明,全科医师规培学员对巴林特小组活动安排的满意度较高,收获较多,通过巴林特小组培训能够主动识别自身及患者的情绪问题,共情能力得到提高,职业倦怠明显改善,职业认同感得到提升。查贵芳等[10]对正在进行规培的43位临床医师开展了8次巴林特小组活动。问卷量表结果显示,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能明显降低规培医师的职业倦怠感和消极情绪,是缓解临床医师职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国海燕等[11]运用巴林特小组活动对中医住院医师规培学员进行共情能力及沟通能力的培训,结果表明,巴林特小组的培训可进行精神动力学干预,在短期内提高培训学员的共情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余情等[12]的研究表明,在住院医师规培中运用巴林特小组活动模式进行医患沟通训练,有助于住院医师理解患者的心理和社会背景因素,提高沟通能力,并通过小组活动获得团队支持,避免职业倦怠。将巴林特小组活动应用于住院医师规培,是对医患沟通技能培训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3巴林特小组在护理实习生沟通培训中的应用 护理人员对患者具有较强的同理心,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同时改善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和提升职业认同感[13]。在护理教学中,共情能力是作为护士人文素养培训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护理实习阶段,对实习生沟通能力和共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树立“以患者为本”的观念。

任志玲等[14]的研究表明,医院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能提升实习护生共情及沟通能力,可应用于临床带教活动中。郑云慧等[15]采用组间对照方法,对嘉兴学院40位护理实习生开展叙事护理联合巴林特小组实践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叙事护理联合巴林特小组干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树立正确的护患观,规范护理行为,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皖南医学院的曹祖纯等[16]运用巴林特小组模式对规培护士进行培训,结果表明巴林特小组能够有效地提升规培护士的同理心水平,与传统的护士沟通能力专题讲座培训比较,巴林特小组培训效果更好。

3 小结与展望

大部分医患矛盾是由于医护人员缺乏医患沟通技巧所致,他们过多地关注患者躯体所患疾病和诊断情况,没有意识到疾病背后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少对患者进行同理性思考。如果出现医患纠纷,不仅无法妥善解决,还可能因为一时冲动导致矛盾加剧,从而对患者的治疗和医生的印象都产生不利后果。巴林特小组活动以医患关系中的具体案例作为引导,讨论的焦点是医患关系中的情绪、感受及医患关系的盲点,而不是病史等医学诊疗资料和解决方案[17],这能提高医生应对患者疾病的心理敏感度和技巧,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活动,有利于其摆正心态,避免陷入精神焦虑,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18],从而提高医患沟通效率和工作能力,有效释放职业压力。

相较于传统的听讲座、讲授、自学等形式,巴林特小组更能激发参与者主动思考,积极讨论[19],提高学员对患者和小组成员的同理能力,帮助他们以新的视角更好地审视自己,合理地处理与患者的关系,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医患观,增强从医信念,推动医患关系健康发展[20]。受新冠疫情影响,如果巴林特小组活动的开展受时空所限,可以利用网络,通过“在线会议+巴林特小组”这一新方式,实现巴林特小组活动。

猜你喜欢
巴林规培共情
网红会和打工人共情吗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商业评论(2022年4期)2022-05-05 23:01:30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26
御苑印家俏巴林
宝藏(2018年12期)2019-01-29 01:51:20
巴林石收藏趣谈
中国宝玉石(2018年3期)2018-07-09 03:14:10
为规培提供政策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46
规培:在突破中走过2014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该重视规培的“均等性”了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2
“规培”的上海模式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