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2022-12-06 16:28张雅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4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文明

张雅雯

(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200000)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文化建设是它的灵魂。要成功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应当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加强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和促进沿线国家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意义

1.1 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为“一带一路”倡议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国际话语权是对国际事务或事件的决策权和评判权,是对各种国际标准或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可以说掌握了国际话语权就掌握了国际舆论的风向标。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舆论中对“中国威胁论”的声音甚嚣尘上,一些西方媒体受现实利益、价值取向等因素的驱使,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歪曲的报道与解读,将“一带一路”渲染成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试图抹黑中国,阻碍中国与沿线各国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除此以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我国南海、钓鱼岛等领土问题的挑唆更是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甚至激发了“一带一路”沿线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反华情绪。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干涉他国内政,主导他国地区事务或拓展在他国势力范围的工具,而是推进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互惠互利的发展方案。只有不断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才能让世界各国真正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从而对“一带一路”倡议有一个积极、全面的宣介、报道和理解,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参与国间文化交往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2 扩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面对列强入侵、 山河破碎仍然能自强不息、 英勇抗争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虽历经磨难却依然屹立于世界的力量源泉。党中央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中,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谈到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1],即国与国之间友好交往的关键,在于人民相亲相近,而人民相亲相近,重要的是民心相通。中国的振兴与富强是建立在尊重他国利益基础上的,从古至今,中国始终坚持“睦邻友好”的交往原则,始终践行着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与沿线各国在文化上会有所差异,但“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建立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包容互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和睦、友善的国家形象。不仅如此,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行动中,中国一方面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向世界其他国家分享全球卫生治理的中国经验,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另一方面,通过自媒体等途径向海内外积极宣传中国的抗疫行动和抗疫精神,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团结一致共同抗疫的故事,向全世界充分展现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

1.3 扩大文化交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享文明成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而文明互鉴正是在肯定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展开的在思想、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学习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文化交流对沿线各国共建“一带一路” 的重要性。例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对于共建“一带一路”而言,文化交流意义重大。古有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大唐盛世万国朝拜,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无论是中国的丝绸、陶器,西域的葡萄、舞蹈,还是欧洲的宗教、 雕塑等文艺作品都在国家之间的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大放异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如今,新丝绸之路重启各国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告诉世界“一带一路”倡议从来不是中华文化的独奏曲,而是世界文明的交响乐。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应当以更加包容开放的胸怀促进沿线各国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汇与融合,推进文明成果的传播与共享,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精神滋养

2.1 “和合共生”的和平发展观念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讲究“和合共生”的处事原则和待人之道,和合文化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尚合求和的思想一直存在,例如《周易》中的“保合太和”;《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既重视现实个体发展,又强调天地万物共生,体现了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情怀及睦邻友邦的美好理念[3]。“一带一路”倡议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共生”的发展观念,它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当今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贫富差距问题依旧突出,西方国家的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势头此起彼伏,如今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有兼济天下的胸怀,在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同时,提出了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中国为应对现存的国际形势、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优化全球治理推出的新模式,是推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国智慧”[4]。

2.2 “义利合一”的发展思想

“义利合一” 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发展智慧,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的价值准绳,儒家学说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利不苟得”。在西方国家大肆宣扬“价值观外交”,推行“现实主义外交”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5]。正确的义利观是看待和处理国际交往与合作的重要理念,其核心要义就是重在求义,讲究义利合一。把义放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发展来理解,以共同幸福、共同发展为衡量尺度,推动当今各国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最基本的义;把利放在合作共赢中来认识,以共赢为衡量标准,与沿线各国分享合作成果是国与国之间交往最基本的利。如今,在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面临着发展赤字、 和平赤字、信任赤字和治理赤字等问题,各个国家、区域发展的严重失衡给世界的和平稳定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导致了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下行,更加大了各国环境治理的难度。因此,中国为寻求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积极同世界各国一起共商合作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了各国人民能够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旨在实现互利共赢,共同繁荣,不断接近社会大同的理想境界。

2.3 “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断,得益于中华民族锲而不舍的伟大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从历史上看,我国较长一段时间处于全球科技领先地位,只是近几百年来随着欧洲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加快发展,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扭转了以往的局面,渐渐转为西强东弱。当代,时代在变化,历史的发展已经步入新阶段,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和困境,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类需要不断创新以谋求更好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继承和发扬。21世纪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要弘扬古丝绸之路的和平合作文明通商共赢的理念和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来增进东西方的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顺应沿线各国家共同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实现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协同发展。

2.4 “和而不同”的文明交融思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论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了一个拥有56 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这56 个民族用自己的独特性丰富和滋养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和而不同”思想就是56 个民族和谐共生、交流互鉴的根本。放眼全球,因为各国的文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国家、不同种族间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也有所差异[6],所谓国家间的和谐共处是“道并行而不相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都应该被平等的对待,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原则,尊重每个沿线参与国家人民自己的选择,也尊重每个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构建一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目标,让世界呈现多样性发展。

3 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3.1 坚持共生共享理念,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中的“五通”就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因此,“一带一路” 倡议的目的是突出世界各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中国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传递给全世界。例如,在与新冠疫情的抗击中,中国以“一带一路”国家抗疫合作为契机,分享中国抗疫经验、技术和方案,并将疫苗作为国际公益产品向全世界提供。不仅如此,疫情导致的经济下行直接冲击到各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然而,中国凭借其强大、完善的工业体系为后盾,将中国发展动力传导到沿线国家,为沿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繁荣注入了资金流,通过与沿线发展中国家联通基础设施网络,整合了区域乃至全球经济资源,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推动沿线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共同富裕的新型全球化和现代化道路。中国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全球化治理的主动参与和积极贡献,是世界各国实现全球化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实践。

3.2 发扬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加快推进 “一带一路”数字经济高速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确保“一带一路”建设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强大活力。正如《周易·系辞下》中所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带一路”倡议继承了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通过不断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来增进东西方的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当下,全球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此次抗击疫情期间,中国的数字技术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 万亿元,占GDP 比重为38.6%,同比名义增长9.7%,数字经济在逆势中加速腾飞,有效支撑着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让全社会深刻意识到互联网经济为我们生产、 生活带来的便利。在推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城市、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跨境电商、5G 远程医疗等新业态、 新模式也在向各国展示着数字经济的巨大潜力和价值,为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加快推动“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合作提供了更多机遇。未来,我们要继续构建国际企业长效合作发展机制,强化国际企业战略之间的协同,积极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解决生产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建立数字经济产业合作园区,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等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从而进一步完善数字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

3.3 坚持“和而不同”理念,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促进沿线各国文明交流互鉴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多元而复杂,各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每一种文明都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和精神价值,要想让沿线更多的人民感受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去充分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从而在文化交融中立足于满足当地民众的需求,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我国的文化,实现中外文化的互学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明因多样性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7]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各类文化产品展销会,倡导建立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联合建设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美术馆联盟等,与沿线国家建立友好关系;邀请沿线各国文化学者来华交流,让他们深刻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8]。另外,中国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丝绸之路文化展等在文化交流中的平台作用,了解并尊重沿途各国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促进中外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的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不断凝聚沿线各国合作共识,让“一带一路”成为走向和平、走向发展、走向共赢的通途。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文明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Happy Afternoon Tea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