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建交后韩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研究现状

2022-12-06 16:28:39朴美言崔一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4期
关键词:硕士论文译介韩国

朴美言,崔一

(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吉林延吉 133002)

中韩两国作为同属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对两国的交流起着桥梁作用,韩国自古以来就深受我国儒家文化的影响。1992年8月中韩建交后,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合作发展的更为迅速,两国文学交流也得到了更好的推进。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进入了相对上升的阶段,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在内的各种文学体裁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也日益增加,中国国内各主要学术期刊如《作家》《世界文学》《外国文艺》《外国文学》等陆续开始刊载韩国文学作品的汉译版,上海译文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也开始陆续出版韩国文学作品的各种汉译单行本[1]。2000年以后,中国的韩国文学译介出版状况更是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发展态势。但是,目前我国国内研究韩国文学在中国翻译、 传播的成果还相对较少,相关文献资料还缺乏完整系统的发掘和整理,这就导致了我国对韩国文学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中韩建交后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情况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梳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1 韩国关于韩国文学在国外译介的研究现状

1.1 韩国学界对韩国文学中译的相关研究

研究成果主要有:郭孝焕《韩国文学在海外介绍研究》(建国大学,1998年硕士论文)、崔成德《在中国的韩国文学》(《人文科学研究》第3 集,2001年)、高仁德《韩国文学的中国进入现状研究》(《中国语文学论集》25 号,2003年)、冯准洙外《韩国文学的外国语翻译——过去、 现在、 未来》(延世大学出版部,2004年)、金英今《20世纪在中国韩半岛文学的翻译与收容考察》(《文化教育学》 第16 号,2005年)、申正浩等《“朝鲜作家”小说与中国现代文坛的视角》(《中国小说论丛》第18 辑,2005年)、权石宇外《韩国文学的海外收容与现状》(延世大学出版部,2005年)、崔成德《韩国文学的中国进入》(《批评文学》第24 号,2006年)、蔡美花《在中国韩国文学研究的现状与课题》(《韩国学研究》第15 集,2006年)、沈载基 《在世界里的韩国文学》(延世大学出版部,2007年)、林春成《韩中文化的疏通与横断事宜考察》(《外国文学研究》第33 号,2009年)、洪正善《在中国韩国文学翻译出版现状与问题》(《民族文学史研究》第43 号,2010年)等。此外,在中国的韩国留学生如金宰旭的《中国文学史上值得珍视和铭记的一页——中国现代有关朝鲜人和朝鲜的文学作品探析》、金昌镐的《苦难的岁月互补的文学——沦陷时期中国东北与韩国文学的比较研究》等,上述成果都简要介绍了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现状。值得一提的是金鹤哲的博士论文《20世纪韩国文学中译史研究:以思潮与文学翻译的关系为中心》(首尔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该论文对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近百年间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情况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同时,探讨分析了在此期间所发生的翻译史实及翻译文学史书写的方法和理论。可以说,该论文填补了在韩国有关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研究的空白,为韩国学者和翻译者提供了一份重要的、系统性的基础资料,具有重大意义。

1.2 全面研究韩国文学的海外翻译出版

能够多角度、多类别、较全面的研究韩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的研究成果有:金钟吉的《韩国文学的外语翻译: 现状与展望》(民音社,1997年)、 郭晓焕的《韩国文学海外介绍研究》(建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年)、吴阳烈的《韩国文学海外翻译,介绍的现状和课题》(《人文科学研究》第18 集,1999年)、奉隽秀的《韩国文学的外语翻:过去,现在,未来》(延世大学出版部,2004年)、高仁德的《韩国文学海外接受与研究现状》(延世大学出版部,2005年)等。

1.3 研究韩国文学在各国(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中国等)的翻译现状

如李维植的《韩国文学英语圈翻译介绍研究: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中心》(《翻译学研究》第1 卷第1 期,2000年)、李炳柱的《韩国语—法语翻译:韩国文学在法国的翻译》(《法语文化圈研究》 第12 集,2002年)等。其中,中国关于韩国文学翻译出版的研究成果最多。如高仁德的《韩国文学进军汉语圈的现状研究》(《汉语文学论集》第25 期,2003年)、洪贞善的《韩国文学翻译出版在中国的现状和问题》(《民族文学史研究》第43 号,2010年)等。

1.4 关于韩国文学世界化的讨论和提案及对韩国文艺支援体制的研究

主要是对韩国文学全球化的目的、现状、问题、解决方法、发展方向等进行了讨论,与日本文学相比较并参考日本文学的世界化经验的研究,对两国不同文学领域的世界化过程的研究,以及韩国文艺振兴院、韩国文学翻译院的设立及运营的研究。研究成果有:田淑熙的《为韩国文学世界化的提案》(《文化艺术》,1993年4月号)、崔宰哲的《日本文学的特殊性与国际性:川篇与大江文学的世界化过程》(《日语文学研究》第36 集,2000年)、金良善的《韩国小说世界化的建议》(《世界文学比较研究》第24 集,2008年)、李钟烈和周晓珍的《韩国文化艺术振兴院组织改编方案: 转变为文化艺术委员会的若干争议》(冬季学术大会,2004年)等。

从以上内容来看,韩国国内对韩国文学译介的研究内容是广泛的、具体的。从韩国文学在各国的翻译出版研究,到韩国的文化政策、文学体制,都有所涉及。但是,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韩国国家的立场出发,是对韩国文学世界化的介绍和提案,缺乏从外部人员的角度考察韩国文学世界化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对经验、教训归纳和整理。特别是有必要客观地分析韩国文学译介对其他各国文学的发展和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2]。

2 中国关于韩国文学在中国译介的研究现状

中国学界对韩国文学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一是内容方面,多偏向于对中国作品里出现的韩国和韩国人形象的研究、对韩国文学史的简单介绍,或对中韩文学翻译的简介。二是从时间上而言,多偏向于20世纪上半期的韩国文学研究。相关韩国文学译介具体、全面的研究关注不够,这方面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具体如下:

2.1 中国学界从文学史和翻译史的角度对韩国文学中译的研究

韩国文学自20世纪初开始译介到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翻译到中国的韩国文学作品数量也在逐渐增多[3]。但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类似研究来说,国内对“中韩建交后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的研究成果还是相对较少的。现有的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中,代表性的主要有:金柄珉的《略论韩国现代文学及其研究》(《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崔雄权、金一的《韩国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东疆学刊》,1999年第4 期)。2000年以后,有关韩国文学的译介研究的成果明显增加,主要有尹允镇、金顺女《建国50年来中国的朝鲜文学研究状况与未来》(《东疆学刊》,2000年第3 期); 金长善、王俞的 《20世纪30—40年代前半期朝鲜韩国文学译介在中国》(《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8月);赵莉的《韩国文学翻译三十年(1976—2006)》(《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5 期);金长善的《20世纪后半期韩国文学译介在中国》(《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王向远的《东方文学译介与研究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肖伟山的 《今年韩国文学动向——以获奖作家作品为中心》(《国外文学》,2008年第3 期);杨磊的《韩国文学汉译的“赞助者”研究》(《当代韩国》,2012年秋季号);金鹤哲的《1949年以前韩国文学汉译和意识形态因素》(《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第4 期);金鹤哲的《中韩建交以后中国文坛对韩国纯文学的译介研究》(《当代韩国》,2009年春季号);孟昭毅、杜勇的《20世纪东方文学与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林春城的《关于韩中文化沟通与跨越的考查——以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现状为中心》(《学术界》,2011年6月);杨磊的《中韩翻译研究趋势刍议——述评北京大学朝鲜 (韩国)语言文化系翻译学术活动》(《当代韩国》,2011年春季号)[4];金一的《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现状综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第4 期);安世娟的《韩国文学译介在中国——韩国文学中译介的演变及其特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博士学位论文)。其中,安世娟的博士论文以在中国译介的韩国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根据文学史特点,对不同时期中国译介韩国文学的相关内容及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但是,该论文在体裁上局限在以小说为主的韩国文学中译特点的研究;夏文佳的《韩国文学的世界化及其在中国的翻译出版现状——以中韩建交后至今(1992—2013)为中心》(南京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对韩国文学翻译院所资助的韩国文学作品的中文译作进行了归纳整理及分析,主要阐述了韩国推进本国文学世界化的背景和具体措施,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现状等问题;尹洪艳的《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现状及影响——以中韩建交后至今(1992—2015)为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该论文主要介绍了1992年至2015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情况、 汉译单行本的出版现状、 各种文学体裁在中国国内期刊的刊载现状[5]。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杨磊的《朴婉绪小说汉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以朴婉绪小说翻译研究作为个案,从中韩建交前后开始,系统地整理了现代韩国小说的汉译历程,通过韩中文学领域的探讨,进一步推进了韩国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了中韩文学的交流。

在中国翻译文学史类的研究成果中,涉及韩国文学译介的主要有查明建、谢天振的《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周发祥、程玉梅等著《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十七年及“文革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 赵稀方著《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上述成果对韩国文学在中国译介有过大致梳理,但内容比较简单。

2.2 中国学界对韩国作家、作品的研究

目前,中国学界对韩国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主要成果有顾怡的《韩国国民作家李文烈及其畅销小说〈扭曲了的英雄〉》(《当代韩国》,2002年第3 期);张美红的《中韩两位文学才女的悲剧意识》(延边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朴钟淑的《廉想涉的个性主义文学论》(《当代韩国》,2002年秋季号);吴春美的《萧红与姜敬爱小说的女性意识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崔玲的《世纪之交韩中女性小说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杨旭的 《奇妙而美丽的 “彩虹”——韩国作家金东里小说一窥》(《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年第1 期);金明淑的《金东里文学人生思想探微》(《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 期);鞠伟的《长篇小说〈鸟的礼物〉叙事策略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姜山秀、刘希云的《观赏性、女性化与消费时代——以〈菊花香〉为例》(《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李秀兰的《中韩现代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内在意识比较》(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郝君峰的《以巴金的〈家〉和廉想涉〈三代〉为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赵振华的《陈梁、殷熙耕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追求之比较》(延边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韩晓的《萧红与姜敬爱小说的比较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梁旭的《〈生死场〉与〈人间问题〉的人物类型与艺术手法比较论》(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周长坤的《通过廉想涉〈三代〉的中译本刊韩中翻译的变通手段》(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徐珊的《孙昌涉初期小说人物关系与作家意识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李银实的《黄皙暎初期小说的主题学研究》(延边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唐恬恬的《20世纪30年代中韩左翼女作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变化——以萧红、 姜敬爱创作中所体现的民族国家意识为中心》(《当代韩国》,2010年冬季号); 李香的《对姜敬爱小说的女性人物研究》(延边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金正日的《黄皙暎社会问题小说的变化样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姜淼的《中韩90年代女性作家创作意识比较:以王安忆、申京淑的女性意识为中心》(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以上研究成果主要是在比较文学的视角下对中韩两国的作家和作品进行了考察[6]。

总体来看,中国学界对韩国文学在中国译介的总体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从中国各类学术期刊上刊载的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主要将关注点放在对韩国文学汉译发展脉络的总结和整理上,结合翻译发生、发展的政治背景、外交发展、社会状况进行研究。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韩两国对韩国文学在中国译介的研究,在研究的深度广度、研究的视角、研究的数量等各方面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需要更多的学者和译者来共同努力,出更多的成果,以此促进中韩两国文学更好的交流。

猜你喜欢
硕士论文译介韩国
韩国“第一步”
环球时报(2022-08-06)2022-08-06 15:16:03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聚焦韩国大选
金桥(2022年4期)2022-05-05 06:10:06
在韩国走马观花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Next-Generation Materials for Cutting Tools: Superhard Materials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泰国来华留学生硕士论文语言特征分析及教学启示
“双一流”视域下导师学术品质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安徽省四届优秀硕士论文评选的实证研究
信 息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