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对比及翻译策略

2022-12-06 16:28郑倩怡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4期
关键词:模糊性习语英汉

郑倩怡

(西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

语言是文化的影子,习语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想要实现两种文化、两类语言的交流,需要准确的翻译,传递其中的含义,灵活运用科学的翻译方式。习语可以说是语言中的主要精髓,习语全面反映了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思想信仰。鉴于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英语、汉语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在全面的发展中形成了带有各自特色的语言文化内涵的习语系统,并且这些内涵主要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这与民族文化、民族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以及风俗习惯息息相关。鉴于英汉习语之间的差异,需要在翻译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避免交流中的误差。

1 习语的定义

习语不仅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的精华,同时其中所蕴含的含义还可以在单个词语的意思中推断出来。习语在结构上、语义上,以及用法上都受到较多因素的限制,习语主要是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以及劳作实践所创造出来的特色语言形式,语义生动形象、多样、言简意赅,是文化精华所在,并且可以更好地反映当地文化,明确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习语是语言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样又是不断变化的[1]。人们在交际中出于上下文的需要,经常会对习语进行适当增加或缩减,从而增加语言的感情色彩、突出中心思想,这就是习语的活学活用的情况。通过扩张、压缩、省略等方式,保证习语可以增加全新的含义,更加具有说服力以及表现力。牛津英汉词典给习语下了定义,认为习语是 “a phrase which means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individual words from which it is formed”,朗文词典对习语的定义也大同小异。在上述的词典的定义中可以发现,习语是词组、短语或者句子所表达的含义,并不是通过单词的理解进行组合,而是需要结合文化因素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因此,习语的翻译与文化差异的考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全面理解习语,在跨文化交流当中减少文化的冲突,避免出现多余的误解,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习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的载体,是语言浓缩之后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与深厚的文化内涵。针对英汉习语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在翻译时应该注意到习语本身具备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习语集合了所有修辞手法。习语是语言体系中非常关键的一种修辞方法,也将修辞手法集中展现。一般会通过语音、词法、句法和语义等,强调想要表达的含义,还有利于加强表达能力,例如头韵、尾韵和夸张等。换言之,很多习语均使用一种或者一种以上修辞手法,有利于加强思想传达、口语表达的精准性和生动性。第二,习语具有不规则性。习语并非是简单地将词义叠加在一起,按照奈达翻译理论,英语中单词词义包括两种,分别是所指意义与联想意义。处于社会文化环境下,习语在不断积淀之后也被赋予了言外之意,也就是文化体系中默认隐含意义。通常习语无法随意增删单词,更不能替换使用同义词或者是调整语序。这主要是因为发生变动后,无法再表达原本的意思。由此可见,在语言体系中,习语是具有不规则性质的一种固定性因素。

2 英语习语存在的差异

2.1 生存环境的差异

从根本上说,为习语当中特定的人名与地名进行注释并不是一种有效的翻译方式,但是注释得好与差直接影响了翻译的质量。通过注释,就可以方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句子的出处、时代背景等。例如,在翻译我国的古典习语“守财奴”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加注方式,由此可以显得更加得体。习语与人们实际的生活、劳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英国属于岛国,在历史的发展中,航海业始终位于世界前端;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人们的生活与土地有着紧密的关联[2]。例如,“视金钱如粪土”,英文是“Treat money like dirt”,经过优化与调整后可以直接解释为“挥金如土”。其实英语体系中有非常多与船和水相关的习语,然而对比汉语体系,却没有与之相搭配的习语,比如“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在汉语文化当中,“东风”可理解为“春天的风”,但是如果联系到夏天,便会自然而言地与“夏日炎炎、骄阳似火”这些经常描写夏天的词语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英国,处于西半球、北温带,属于海洋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

2.2 文化背景的差异

我国在从古至今的发展中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数量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因此成语当中有一部分是谚语。例如:(1)劳动者最理解幸福;(2)一日三枣,长生不老;(3)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英国属于岛国,航海业以及渔业在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英国就有很多的航海以及水产的习语。例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和“He who does not advance loses ground”(逆水行舟,不进则退)[3]。

2.3 习俗文化的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有多个方面,最为经典的就是在对待“狗”的态度。汉语体系中的“狗”通常被视为卑微、恶劣的代名词,而且汉语非常多与狗有关的词语都是贬义词,例如狗拿耗子、狐朋狗友、狗皮膏药、狗屁不通、人面狗心、偷鸡摸狗等,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因为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越来越多人开始将狗作为宠物,至此对“狗”的看法与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但实际上语言体系中“狗”的贬义已经根深蒂固。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英语中 “dog” 也被视为man's best friend。英语当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部分受到语言的影响表达贬义以外,大部分情况下没有贬义。在英语当中经常运用狗的形象来比喻人。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4]。不仅如此,中国的人们对于猫非常喜爱,例如,专门用“馋猫”比喻一个人贪嘴,属于非常溺爱的表现,但西方文化中的“猫”却被指代“包藏祸心的女人”,由此可以明确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2.4 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历史,所以一些习语中也包含了有关宗教色彩。佛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国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之相关的成语有借花献佛、立地成佛、万家生佛、佛眼相看、不看僧面看佛面等。但是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人们多信仰基督教,因此在英语中包含了同基督教相关的很多习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去)。

2.5 模糊语言的含蓄性

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准确性特点,这是引发矛盾的重要原因,例如对于深、浅、高、低等的相容。如果人们在表达时无法准确说出程度,就会运用相近的词语来进行表达,如“沟”“深沟”,尽管表面上并没有介绍具体的深度,但是在语言内涵上“深沟”却能够让人了解到其与前者的差别。人们一直以来的思维实践也逐渐具备了模糊性思维能力,所以语言模式可能会使英汉语言体现出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存在于英语翻译。例如“He has some trouble.”直观上可以翻译为“他有麻烦”,但是这句话中用到“trouble”这种比较模糊且委婉性的单词,在很多语境下均表现出隐蔽性,即人们在讲述不愿说明的原因时就会使用这种模糊性语言。例如:“他指责我不负责任,你就不能那什么点吗?”这里所提到的“那什么”就是模糊性语言,只是在讲话的时候没有直接说出来,并没有表明具体应当怎样做,这样含蓄的表达方式就会导致表面冲突的出现。

3 英汉习语翻译的策略

3.1 音译法

音译法所指的就会运用汉语拼音来翻译汉语当中模糊语言,直接将其称之为译名。唐代翻译家玄奘翻译佛经,提出了“五不翻”的准则,即音译法规律,包括音译中没有具体概念的词、 约定成熟的古音译内容[5]。结合上述所提到的,英汉习语翻译的模糊性语言依然可以遵循“五不翻”基本原则进行翻译,一般可以直接按照原本的发音进行翻译,但是应当格外注意的是,应当尽量减少使用音译,这主要是因为语言翻译涉及的音译词,主要对象是外国读者,对其而言必然存在一定的陌生性,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语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很多名词很难理解,采用音译翻译一些专业的理论术语,其实也是一种不得已的方法。

3.2 对等译法

尽管语义的模糊性比较显著,而且英语和汉语的词语模糊性各自也有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不会影响到英汉的直译。因此应当运用模糊对等的翻译方式,就是运用一种语言的模糊性去翻译其他语言体系中的迷糊术语[6]。例如“君子协定”的翻译,可以翻译为“a gentleman's agreement”该句中的模糊词“君子”,可以直接翻译成英语体系中的“gentleman”,很大程度上保证翻译忠于原文。

3.3 增词法

增词法需要译文与原文精神实质相结合,译文可以更加突出地表达出汉语当中的模糊思想,进而适当地增加模糊词语,并不只是机械性地保证原文与所翻译的文章在数量上平等。例如“树倒猢狲散”,这句话的翻译可以是“Once the tree falls , 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慌慌张张)”是翻译时增添的成分, 文虽无其字而含其义,添加。虽然原文并没有用到“慌慌张张”这一类的词汇,但是综合上下文能够确定有相似的含义。另外英文翻译中如果没有增补单词,那么翻译语句的含义表述模糊。

3.4 相应问题做好灵活处理

汉语和英语相应的文化背景、 表达思维模式不同,使得两种语言面对同一种事物划分的表述的含义并不一样。通常情况下,英语往往区分比较严格,对比而言,汉语却相对模糊;英语体系中有大量同义词、近义词,所以可以更加细致地划分,汉语语言则是对词语进行大致概括[7]。因此,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就应当对模式的语言进行具体的翻译,从而保证所传递的内容更加符合原文的含义[8]。例如“落花流水”可以翻译成“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原本英语体系中没有与“落花流水”非常对等的单词,但在习语翻译时可以理解本身的含义进行灵活处理。此外,有时一些习语会替换原习语的部分单词,在保证原习语结构与比喻关系不发生变化基础上,却可以灵活地改变习语意义,以此达到修辞的效果。如“Where there is smoke,there is a meeting.”,将其翻译成“有烟必有会,无会不抽烟”。但此句是从英语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改编而来,经过单词的调整,句中的比喻更加形象、生动,翻译也获得了更好的修辞效果。

4 结语

总而言之,英语习语是当前人类生产生活的文化结晶,其中蕴含了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全面彰显了宗教对语言的影响,展现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对语言发展的影响。习语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价值,习语较为鲜活且形象,并且文字经典,内容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所蕴含的哲理也就多。所提倡的翻译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避免生硬照搬,需要结合特定的语境进行分析,由此才可以更加切合实际地对习语进行翻译。

猜你喜欢
模糊性习语英汉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英汉汉英商务口译学习词典编纂原则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