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婉萍
佛山是粵剧的重要和主要发源地之一[1]5。粤剧在佛山的发展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2]。佛山最早的粤剧历史遗迹是明代琼花会馆的琼花宫香炉和“琼花水埗”石碑。除此之外,还有万福台,万福台位于佛山祖庙内,是专供演戏的戏台,建于清顺治年间,光绪年间才改名为万福台。佛山现存的最早的戏剧文献有明代的《太原霍氏崇本堂族谱》和清代的《佛山忠义乡志·乡俗志》[1]1-2。这两部文献记载了当时佛山戏剧表演的空前盛况。
但是,曾经辉煌璀璨的佛山粤剧跟随历史的步伐走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与全国各地的戏曲艺术一样,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市场与观众的危机[3]。随着佛山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相应的各种娱乐形式也越来越多元,无论是活动场地、节目内容、游乐设施还是参与方式等都不断推陈出新,各种娱乐方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如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相形之下,粤剧不仅节奏跟不上时代,表演形式不符合年轻人的趣味,内容也无法反映当代人的想法。因此,粤剧的观众一直以原有的戏迷为主,对年轻群体,粤剧很难产生更多的吸引力[4]。
近年来,佛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把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努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致力于建设高质量的文化导向型名城,大力打造佛山城市文化品牌[5]。佛山粤剧的传承、发展就是其中重点关注的项目,并且已经投资3.5亿元建设佛山粤剧院,计划将其建设成佛山传统文化以及大湾区的人文新地标,吸引全球粤剧戏迷。可见,佛山市政府充分利用和强化了佛山作为粤剧重要发源地的资源优势去大力推动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政府的这些举措,无疑给佛山粤剧的复兴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粤剧是佛山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佛山地区重要的文化品牌,迄今已走过数百年。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中,佛山粤剧面临着观众群的流失、表演人员的断层、缺乏宣传推广等危机,亟待重新振兴。对此,各界皆有共识。因此,我们抓住佛山大力推进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建设的机遇,探讨、寻求佛山粤剧破局、振兴的对策,使佛山粤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期恢复往日的荣光。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力: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关乎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延续,是一个地区,甚至是整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大事。进入21世纪以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文化职能部门都在保护、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下功夫,出台了不少政策。就佛山粤剧而言,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无疑是佛山地区的重要的对外宣传的文化资源,对提升佛山的文化软实力有重要作用,也能增强佛山的地区影响力。因此,佛山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采取一些政策、措施,引导、扶持佛山粤剧的有序发展。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点来考虑:
传统文化的推广、发展,必须要有政府方面的推动、支持,因此,由佛山的政府职能部门牵头,比如市旅游和文化局成立佛山粤剧促进会,以此推动佛山粤剧的推广、保存、研究及发展。同时,佛山粤剧促进会也可以成为沟通政府部门、佛山各粤剧团以及观众的一个重要纽带。另外,通过向社会各界募集捐款,设立佛山粤剧扶持基金。该扶持基金,一来可以配合佛山粤剧促进会的工作;二来也可以资助群众性的演出活动、公益性活动和资助优秀粤剧剧本的创作;三来也能奖励那些优秀的粤剧学员和对粤剧事业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通过调研,笔者了解到,佛山粤剧传承、推广过程中面临各种困境,比如演出市场萎缩、演员逐渐流失等,但最大的困境是缺乏资金,无论是民营剧团还是改制后的国有剧团都是如此。粤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并且是一种“濒危”的传统文化艺术,其传承、推广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佛山市政府应加大对粤剧的资金投放和对粤剧团的经费保障,尤其是对市级的精品粤剧项目更应增加补贴力度,重点扶持。有了足够的经费支持,剧团就不需要为了筹措经费频繁进行商业演出。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创作、排演优质的粤剧作品,更有能力去升级、改良粤剧演出的乐器、服装等相关设备。有了足够的补贴、扶持,年轻的粤剧演员就不会因为演剧收入太低难以保障基本生活而放弃粤剧,从而留住人才,甚至吸引年轻人参与。
在文化渊源上,广东、香港、澳门历来是一体同源的。回顾粤剧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到粤港澳地区间的紧密联系[6]。香港、澳门是粤剧的重要传演地,但港澳地区与广东地区的文化环境有差异,这使得粤剧在港澳地区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当地特征。这些都值得我们交流、借鉴、学习。现今,国家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佛山市政府各职能部门更应加大与港澳地区的合作、交流力度,共同推动粤剧的传承和发展。比如,资助佛山当地的粤剧团前往香港、澳门进行考察或演出活动。
另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粤剧在海外有着广泛的传播[7]。海外的广府籍华人聚居地,如东南亚的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欧洲的英国、法国、瑞典等,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这些地区都有粤剧演出。历史上,主要是在清朝中后期,广东地区大批华工被骗往海外从事苦力工作。广东籍的大批华工去往海外,也将粤剧逐渐传播出国门。海外的粤剧,无论是剧团管理、从业人员、观众趣味还是剧作风格、演出生态等,都与佛山地区的有差异。这些,值得我们去交流、了解、比较,以借鉴适合佛山粤剧推广、发展的路径,藉此,也可向国外的主流观众介绍佛山粤剧艺术。
据调查,佛山粤剧现时的主要观众对象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当地市民,但是,随着粤剧成为“非遗”,外国人或我国其他省、市的人也会留意到粤剧。同时,随着佛山市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打出粤剧文化名片,一些年轻人也可能会对佛山粤剧产生兴趣。因此,向更多的潜在观众推介佛山粤剧也就十分必要了。
目前,佛山粤剧也有结合发展迅速的新媒体做宣传、营销方面的尝试,比如开设了“佛山粤剧院”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号等,以此发布佛山粤剧院的相关粤剧资讯。很明显,这些新媒体,宣传的主要是佛山粤剧院的相关动态信息,并没有涵盖整个佛山地区的粤剧资讯。另外,佛山市旅游和文化局开设了一个“佛山文化云”微信公众号,这是佛山市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是为佛山市民提供文化活动预约报名、文化场馆约订等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线上“自选超市”。从其简介中我们看到,这是提供佛山五区各类文化信息服务的公众号,并非针对佛山粤剧的。从以上分析可见,佛山粤剧的宣传、营销还是不足,尤其在各类资讯爆炸的今天就更显单薄了。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强:
利用这个网站,向海内外人士介绍佛山粤剧的各种剧目、传统剧本及各类重要元素,传达最新的粤剧信息、近期的演剧安排等等。这样一个网站,既是佛山粤剧的一个生动的数据库,又能作为一个销售平台宣传佛山的粤剧演出和产品。
当今,信息网络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手机、平板、个人电脑等等都离不开网络。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大小事情,都可随时通过电脑或手机获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转移至各类网络社交App,如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传统的营销手法已逐渐不能满足现今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各粤剧团的宣传、营销经费预算也有限,通过各类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营销,就使得剧团的预算能弹性控制,并且能追踪成效。因此,对佛山粤剧的宣传、推广更应利用网络及时下最流行的各类社交、通讯App来进行。这样,既能让佛山粤剧的信息即时公开流通,让各年龄层的民众更多地了解佛山粤剧,又能给戏迷提供一个交流心得、发表观戏感想的空间。借由网络的沟通交流,能够为佛山粤剧打开知名度,并营销粤剧周边产品、演员特色,进行多元推广宣传。
各类商家及著名品牌需要以文化活动来包装企业的形象,以宣传自身的文化品位及服务大众的公益形象,佛山粤剧也需要开拓各类资源,两者正好可以加强合作,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也能扩大佛山粤剧的社会公益影响,让各类人员更好地接触、了解粤剧。与商界及社会各界的合作,香港的鸣芝声剧团及福升剧团都有较多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参考借鉴。
这个时代,青少年朋友没有太多机会接触戏曲,不了解戏曲,认为戏曲艺术老土、艰深、难懂,缺乏戏曲品味。因为没有建立充分的审美能力,从而失去判断能力和体验高雅艺术的审美旨趣。一来不能分辨出艺术的价值与高低,二来因为不了解而更不愿亲近戏曲艺术。这样的情况,正发生在大部分青少年中,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不懂品味戏曲的人们其实并不是他们主动选择漠视,而是缺乏足够的参与戏曲活动的机会所造成的结果。目前,佛山粤剧的观众群老化与流失,使剧团难以生存、维持,年轻学生对粤剧的认识,只有唐滌生名剧《帝女花》之《香夭》开头一句“落花满天蔽月光……”或粤剧电影《凤阁恩仇未了情》主题曲《胡地蛮歌》开头的两句“一叶轻舟去,人隔万重山……”,并且也不知出处。这是何等浅薄!为拓展佛山粤剧的观众群,并导正青少年对粤剧的浅薄认知,应从学校教育往下扎根开始。比如,在音乐课程中增加粤剧导赏课程、开展专题讲座、开展校园巡回粤剧展演、开设粤剧体验营、粤剧表演工作坊等。通过这些活动,让青少年学生能近距离感受粤剧表演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粤剧的鉴赏力,进而提高其审美能力。
近几年,佛山市政府大力推动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提出将佛山建设成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佛山粤剧院的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重大项目。根据佛山市政府提出的规划,佛山粤剧院项目占地12 600平方米,总体建筑面积达34 000平方米,是一个“一站式”和“体验式”的粤剧文化剧院综合体,包含了粤剧文化的展览、培训、休闲消费等文化配套功能。
基于此,待佛山粤剧院建成启用后,完全可以利用这个空间资源来推广粤剧表演艺术,培养青少年的传统戏曲兴趣,提升其艺术欣赏能力。佛山粤剧院这样的空间资源可利用的层面实在太多了,比如开设“剧场初体验”研习活动,利用佛山粤剧院的剧场、排练空间等,了解粤剧表演的台前幕后工作。入场前,教师指导学生观剧前须预知演出内容、了解剧场礼仪,建立一人一票和凭票入座的观念等。入场后,学生可欣赏专业剧团的表演节目以及安排粤剧导赏课程,了解粤剧表演的程序性、虚拟性和舞台灯光、音乐、演员化妆、包头、穿衣过程等等。借由这些体验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体会粤剧演员的辛劳与付出,了解戏曲不是只有台上的演员表演,还有一大群工作人员在幕后奉献、付出。又如:开设“粤剧一天课程”,课程可以设计为:上午,参观剧场,让学生了解剧场、布景、荧幕、灯光、音响等硬件设施;下午,参观排练,了解何为技术排练、何为彩排、服饰化妆道具等;晚上,欣赏演出,学生跟着观众一起进场,增强剧场经验。
笔者认为,一个优质的戏曲教育空间对艺术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学校通过粤剧艺术教育,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既能扩大佛山粤剧的观众群,又符合全面美育的精神。
当前,佛山粤剧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在剧院演出长剧、折子戏,以及岁时节俗时的演出。演出之外,部分著名演员会录制光盘等出售,有些粤剧演员也会到学校开讲座或培训班。虽然粤剧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舞台演出必然是其主要的产品,但开拓其他周边文创商品,却能达到推广、宣传粤剧之效。
最简单、最直接的是,在粤剧现场演出时将其摄录成光盘出售。这样,不但可作记录、保存之用,更可赚取销售和版税的收入。光盘设计制作足够精美的话,销量是不成问题的。据资料显示,部分粤剧迷,对购买、收藏自己喜爱的粤剧演员的唱片是不遗余力、不惜重金的。香港粤剧名伶盖鸣晖、陈宝珠等的粤剧光盘,制作精美的数百上千元一张,很多都是未经发售就已经抢购一空。
近几年,佛山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已得到初步发展,但大多都还无法被主流市场接受,以致难以推广至全国,传播至国际舞台。佛山粤剧文化的推广、发展必须要考虑大众的接受度,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不断研究年轻一代的新思维、新语言,以多元的文化呈现方式,着眼于将粤剧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开拓粤剧周边文创产品。比如:以粤剧文化为主题的电影、年节庆典;具有粤剧元素的Q版公仔、手机图腾、数码产品、饰品、摆件、文具、茶具、餐具、生活小电器、旅游纪念品,等等。这些文创产品,最能吸引儿童和年轻一代,足以让他们愿意掏钱购买。文创产品,强调将文化和艺术融入公众的生活中,并且具有地方风格特征[8]。相信融入到年轻一代生活中的各类粤剧文创产品,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佛山市政府大力推动建设的佛山粤剧院项目,其定位就是将粤剧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一个集文旅、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剧院综合体。因此,佛山粤剧院就是一个很好的推广、宣传粤剧的载体。待其投入使用后,可以开设粤剧主题餐馆或茶餐厅,总体设计上融入佛山地域文化特色,兼在灯光、配饰、背景音乐、服务员装扮、餐具、菜品等方面凸显粤剧文化元素,以及提供差异化服务,比如提供粤剧选段或粤调小曲点播或点唱。这样的主题餐馆或茶餐厅,让客人在享受美食之余还能感受一番粤剧文化的熏陶,相信不仅会受到粤剧爱好者、传统文化爱好者的青睐,其他客人或游客也会被吸引。这样的一种方式,既不需要专门的宣传营销经费投入,又能潜移默化、恰到好处地将佛山粤剧推广、宣传出去。
笔者认为,传统戏曲是历经数百年创作并积累地方艺术特色以及先人的智慧所传承下来的结晶,应给予充分地关注、重视和保护。如果传统艺术文化消失不见了,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承没有了,这是很可怕的。所以,当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时,我们也应该好好地思考如何保留我们的文化资产。佛山粤剧历经数百年来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变迁,传承与发展已产生严重危机,解决困境必须借由政府职能部门、从业人员、专家学者、观众等社会各阶层共同努力。而真正落实则须通过佛山政府积极推行有效而合适的政策、措施,剧团自身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做适度调整和努力、艺术教育的落实、推广等方法才能改变民众对粤剧的固有观念,让其在人民大众的现代生活中留下记忆,成为休闲、娱乐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只有培养足够的懂得欣赏传统戏曲艺术的青少年观众群,佛山粤剧才有广大而普遍的支持者,才能鼓励更多年轻人投入其中,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